康晓明
摘要: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而在现实中,教师在教学中过分强调知识的传输,而忽略忽培养情感,磨炼意志和塑造人格。为了应对考试,将阅读行为“起步走”。导致学生阅读兴趣不高,对阅读教学起不到任何作用。本文针对这一现象提出采用个性化阅读还原阅读本来面目的意见,同时根据教学实践提出了具体的策略。
一
中图分类号:G622.0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5—5312(2009)—0086—01
一、何谓个性化阅读
个性化阅读不是完全针对长期以来语文教学中的“统一化”——即统一目标、统一教材、统一教学过程、统一评价标准、统一练习提出来的,而是一个客观现实反映。这个客观现实反映来源于两个方面,一是任何阅读都是个体的活动,而且在阅读过程中的多元化价值取向是任何时代、任何个人也不能否定的。多元化的阅读价值取向实际上是个性化行为的反映。过去在教学过程中,统一的要求虽然严格,有其必然性和必须性,但是在学生阅读实践中未必都是“齐步走”,其中总是有差异的。而这种差异正是个性化阅读行为的体现。二是语文阅读也有它自己的特殊矛盾。就是语文的文本性与实现工具价值取向的矛盾。这一矛盾客观地存在于阅读教学过程中,也存在于学生阅读活动之中。它是学生阅读个性化行为的物质基础。换句话说。个性化阅读准确地反映了阅读的本质属性,反映了阅读者的需要——即学生个人的价值取向。
二、语文阅读现状
七八年的教学实践加上自身所接受多年的语文教学经验,笔者认识到,以往教学我们过分强调知识的传输,忽视培养情感,磨练意志和塑造人格。每学期二三十篇文章,进行非常细致的分析讲解,把本来优美连贯的句子和段落把玩得支离破碎,仿佛不这样,孩子们就读不懂文章,殊不知这样的方法往往抹杀了学生的精神个性。教师的分析不只是语文教师的课堂分析,就其实质。主要是教材编者对课文的分析,编者依据课标编教材,考试依据课标出考题,这就迫使学生的阅读自主权常被挤掉,学生的主要责任是“听记”。
由于教学要服务于各类考试,教师常担心阅读教学讲不到位,追求面面俱到,结果,完美的结构肢解得零乱破碎,丰赡的美感弄得枯燥乏味,学生再也没有阅读的兴趣了,这不仅白白浪费了时间,对阅读教学非但起不到帮助,反而还导致了厌听厌学情绪。
三、个性化阅读的策略
阅读是个性化的行为,因为任何他人都无法替代阅读主体的阅读感受。个体的禀赋、素养,时代文化的差异,在阅读过程中会暴露无遗。“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文本之间对话的过程。”(《全日制九年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对话”,使教师与学生之间、学生与学生之间的沟通成为现实,使不平等的师生关系得以改善;“对话”,使教师成为学生中的一员:“对话”,意味着阅读课堂教学的民主、和谐,阅读过程中的人人参与。教师作为阅读群体中的一员,就应明确认识到自己角色的转变——不是“教”者,同样是学习者。所以,我们教师要以真实、诚恳的态度,与学生一同阅读、学习、体验、感悟。
阅读是个性化活动,而阅凑教学则是师生的双边活动,就阅读教学而言,教师就应采取促使学生个性化阅读实践使其提升的有效策略。根据个人的教学实践和认识,我认为提升学生展开个性化阅读的策略应主要包含以下几个方面。
(一)营造民主、平等、自由的课堂氛围
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语文教师要善于营造有利于学生个性化阅读的氛围。在课堂教学的过程中,教师应一改传统的“居高临下”,“先知先觉”的“权威者”的角色。转而以学生平等融洽的交流者的角色参与课堂讨论。语言要亲切自然,贴近学生的心理和生活实际。允许学生就学习活动营造一种敢于表达的环境,在这个环境中,学生可以表达他们的观点和想法。在教室里形成一种民主的气氛,这比一味地让学生严格遵守纪律效果要好得多。
(二)确定学生是语文学习主人的观念
要把这个观念落到实处。就应从以下几个方面下功夫,一是要认识到,学生不能一辈子在教师的指导下学习;二是切实克服以讲代读的教学陋习;三是不畏惧一切考试,不能为应考而教学;四是坚持教师指导下学生的自读、自悟、自解。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这四方面得到了落实,我想谁也不会责难教师没有确定学生是语文学习的主人的观念。
(三)尊重学生的个体感悟和理解
长期以来语文教学受统一目标、统一评价、统一教育取向的影响,加之对教师主导地位的错位理解,因而忽略或不敢正视学生个体对文本的感悟和理解。死抱着文本不放,见物不见人,这种“唯本”观念,实际上是机械物论的反映。我们知道,文本本身的内容和价值取向也不是唯一的,尊重学生个体的体验和理解,是学生回读的需要,也是回归文本和价值取向的正确途径。所以,在教学过程中,要引导、启发学生自主阅读、多向体验和理解文本,从而促进阅读能力的进一步提高。
个性化阅读,积累是帆,方法是舵。弘扬个性化阅读精神,离不开方法的多样性。所以,我们要让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表达自己的感受、理解和体验,同时感受到情感熏陶。享受审美乐趣,还原阅读的本来面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