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葆萍
摘要:陈染被视为“纯文学”、“先锋小说”“严肃文学”女作家中的最新代表,她的作品有其先锋者的勇敢和创新,有着同时代和先前作家们所没有的“个性化”追求和“孤僻”性格,还有着浓厚的“个性主义”色彩,这些先锋品性是有着外在和内在的因素的。
关键词:陈染作品先锋性童年阴影时代烙印西方思想
中图分类号:1206.7文献标识码:文章编号:1005-5312(2009)-0065-01
集“中国式的飘逸空灵与西洋式的强烈和荒谬”于一体的当代女作家陈染,被冠以了很多或褒或贬的称号。面对这么一个超越现实和功利的女性作家,越来越多的评论者开始关注她,众口不一的评论从各个方面解剖她以及作品。而笔者更关注她的“先锋性”的由来。
一、童年生活的阴影
陈染的童年布满了阴影。“从我还未出生的五七年反右开始,家里就屡遭冲击,家庭气氛沉闷、压抑、冷清。父母关系的紧张使人深感自卑和忧郁。见到小伙伴的一家人围坐着呼噜呼噜喝稀粥,收音机里热热闹闹轰轰烈烈,里院与外院的邻居大嫂扯着嗓子隔着房屋聊(喊)丈夫,我真是羡慕极了。最令我神往不已的是在热情朗朗的夏天里,小伙伴们在院子里跳整整一个夏天的皮筋,玩砍包,蹦房子,而我却躲在阴暗冷清的房间里练琴,只能隔着竹帘子向外边望几眼。长大后我为此深深遗憾。”
学者们所指出的:“艺术家童年时期父母亡故或离异,家道中落等的痛苦经验对其性格和气质的影响尤其巨大,并在相当程度上决定着他的创作的题材选择、人物原型、情感基调、艺术风格等。陈染正是在家庭变异、孤独环境、封闭生活的影响下形成孤僻、忧郁的性格。生活在残缺家庭里的陈染,从小没有父亲的关爱,其身心无疑会受到损伤。沉闷、压抑、紧张的家庭关系。更使她孤独、逃避现实,而这逃避的结果必将要让她在写作中创造出一些怪异的、叛逆的,想入非非的“主人公”,以此来抒发她心中的苦闷,很对现实的不满。父亲的空缺,又让她产生了“恋父”情结,和“同性恋”情结。这些融入到作品中去,就产生了陈染作品的独创性,与不可模仿性。
二、时代的烙印
在20世纪末期,日益冷淡的人际关系,日益物化的社会环境,于是当代人便在“社会”与“群体”面前止步,陈染在这大时代的冲击中,也深感茫然,她唯一能做的是在文学的幻想和虚构中求得自己想要的生存空间。然而陈染还理性地发现现实毕竟是现实,所以她的作品有着幻想后的无奈与颓废。
进入90年代以后。因为整个社会生产和经济活动都在走向市场,文学的传媒和载体也感到了生存的压力。在这种情况下,一些文学报刊为了适应市场经济的生存环境,就纷纷酝酿改版或改变刊物的“纯文学”性质,即由纯文学刊物改变为综合性的文化刊物,或由“纯文学”刊物向通俗类的和生活类的刊物靠拢。作家作品实行商品化包装,以求迎合商品化时代读者新的文化口味和阅读兴趣由于在市场经济条件下精神产品的生产和消费,常常被人们混同于物质产品的生产和消费,往往为了商业利润和经济效益,主动放弃对读者的道德教化和精神引导的责任,完全交由市场选择和“买方”支配,这样,在文学传媒和载体纷纷走向市场的同时,一些出版部门也开始对作家作品有意识地实行商品化包装,以争取更多的读者,获得更大的利益。于是作家作品里融入了性和暴力,出现了“畸形”、“变性”、“怪异”等变化了“纯文学”。体现出了西方的后现代主义的表现手法。同样陈染的作品也不能逃脱历史的变迁,时代的冲击,再次彰显了个性的张扬,先锋的品质。
三、西方作家与思想对她的深刻影响
伴随着新时期的思想解放,西方的各种文化思潮得到大量引进和介绍。弗洛伊德和荣格的精神分析学便是其中之一。弗洛伊德主义的介绍在新时期探索“意识流”的渊源时就开始了,80年代中期形成了“弗洛伊德热”。陈染在散文《没结局》、《我是主人》和访谈《另一扇开启的门》等传记资料中,多次称自己对西方精神分析学与现代主义哲学感兴趣,并深受其影响。陈染本人正是以出色的心理描写和精神分析,加入了国际精神科学协会。她所受弗洛伊德理论的影响明显表现在她的作品中。陈染作品里经常出现男女生殖器以及性交的象征物(嘴唇、花园、房门、钢笔、山、大树、拔牙、弹钢琴、爬山、上楼等),而且通过梦幻描写来表达女主人公性欲望的完成过程。这些描写在《角色累赘》、《另一只耳朵的敲击声》、《巫女与她的梦中之门》等作品中尤为突出。而这些西方思潮在她的现代表现手法上尤为明显。陈染还不止一次地提到卡夫卡对自己的影响,以及自己对卡夫卡作品和表现手法的喜爱。
陈染的作品中留下了西方现代派小说的创作痕迹,她的作品《私人生活》中主人公为自己的左右臂起外号,便是来自于爱尔兰作家Frank Oconnor的小说《恋母情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