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金凤
要讲鲁迅的《雪》了。
这是一篇关于“雪”的精品。虽然自己做了精心准备,经过反复阅读,并查阅了大量的资料,但还是感觉有些棘手。要让学生真正走进《雪》的世界,理解鲁迅的品格,走进鲁迅的心灵,绝非是轻而易举的事情。我想,学习《雪》应该做好这样几件事情。
首先,除了重温鲁迅的生平简历和本文的创作背景,还应该向学生介绍《野草》。《雪》出自鲁迅的散文诗集《野草》。我们知道鲁迅的写作有时候是为“自己写”,而《野草》就是他内心世界的记录与反映。“鲁迅曾经对朋友说过,他的人生哲学都在《野草》里”,它露出了鲁迅的“真”与“深”,它揭示了鲁迅的“个人存在”,“《野草》只属于鲁迅自己”。所以“《野草》成为我们接近鲁迅个人生命的最好途径,窥见鲁迅灵魂的最好窗口”(钱理群语)。由于受主、客观因素的影响,要阅读并理解《野草》,对于初中学生来说存在不少困难。所以老师的介绍是非常必要的,这样可以帮助学生更深入地了解鲁迅,为学习《雪》做好前期铺垫。
其次,应该处理好鲁迅笔下“江南雪”与“朔方雪”的关系。通过阅读课文不难看出,江南的雪是“润艳美丽”的,它色彩斑斓,生机盎然,孕育生命。作者怀着一种深情、一种热烈、一种赞美传达出一种柔软、一种温情。江南的雪是温暖的,代表着春天一般的美好理想。
可是,鲁迅并没有沉浸在这样的美好中而忘形,他觉得,没有经过磨练的美好是不能保持长久的,所以,他更喜欢北方的雪,因为北方的雪“如粉,如沙”,“决不粘连”,他们“纷飞”“旋转”“升腾”,有一种“独立”“张扬”的个性,甘于寂寞却向上、蓬勃、不屈。可见,鲁迅对“江南的雪”与“北方的雪”是有厚薄之分的,他其实是选择了“坚硬”与“顽强”,而隐忍了“柔软”与“温情”。他更喜欢北方的雪。因此,北方的雪也就有了鲁迅的人格特征。虽然不被理解,却义无反顾,向死而生,“从无所希望只能够得救”。
第三,把握结尾处主旨句的含义——“是的,那是孤独的雨,是死掉的雨,是雨的精魂”。
了解了江南雪和北方雪的特征,也就为靠近作者的灵魂,走进作者的内心做好了铺垫。鲁迅曾经表示:“我不爱江南。江南是秀气的,但小气。”“北方的风景是伟大的。”所以,鲁迅醉心于“朔方的雪花”,“在无边的旷野上,在凛冽的天宇下,闪闪地旋转升腾着,是雨的精魂”,这闪闪的旋转与升腾,也是人的精魂,鲁迅的精神——奋斗的、向上的,闪光的。“那是孤独的雨,是死掉的雨,是雨的精魂”,是鲁迅对寒冷环境的反抗,是对不屈斗争品格的歌颂,是永不停息战斗的倔强精神,就像鲁迅自己说过的:“站在沙漠上,看飞沙走石,乐则大笑,悲则大叫,愤则大骂,即使被沙砾打得遍身粗糙,头破血流。”
面对黑暗的现实与酷冷的季节,鲁迅先生以彻底的革命战士的姿态,选择以永生的精魂战胜“严冬”的压迫!“亦余心之所善兮,虽九死其犹未悔”!这就是孤独的雪,雨的精魂!
(博客地址:http://blog.edu11.net/space.php?uid=36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