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教学应重视培养思维品质

2009-12-11 09:39熊树桃
新课程·中旬 2009年14期
关键词:辩论华盛顿会议

熊树桃

素质教育的核心任务,不仅是让学生获得知识,而且要培养学生的能力,特别是思维能力。历史教学不仅要让学生获得基本的历史知识,同时应该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尤其要培养他们良好的思维品质。

一、培养思维的条理性

几乎所有的历史事件,都有一个发生发展的过程。历史教学应引导学生主动思考,把模模糊糊胡一大片知识点,整理归纳成清清楚楚的一条线。教学一些重大历史重件时,可让学生整理成历史线索表,这既有利于把知识系统化,便于理解和记忆,又有利于训练学生思维的条理性。

例如,教学“太平天国运动”一节,先让学生自学,然后按照历史事件发展顺序整理太平天国运动的发展线索:金田起义——定都天京——北伐、西征——军事全盛——天京变乱——石达开出走——太平天国防御战——江南、江北大营重建及打破——天京保卫战——天京失陷。

实践证明,只要稍加引导,学生通过自学、思考,都能或详或略地整理出反映实践发展全过程的线索表,而且各有特色。师生按照线索重点分析过程中的重大事件,按发展的逻辑划分出运动的阶段,并通过分析综合,得出规律性的结论。这样,头脑里就有了安征清晰的印象。

二、培养思维的灵活性

有计划有目的地组织课堂辩论,对于培养学生思维灵活性很有好处。组织辩论最紧要的精心设计问题。

问题要有价值和开放性,能使学生感兴趣。例如,讲西安事变时,让学生讨论西安事变后该不该杀了蒋介石。学生们你争我抢地发言,最后形成两种观点:一种认为蒋介石镇压中国革命,被捉住后就该杀,不该放他回南京;另一种认为蒋介石该杀,但在事变解决之前不能杀,而在事变和平解决后更不能杀,因为国共两党联合抗日的新局面就要到来。如果杀了蒋介石,国民党内部就会混乱,日本会乘虚而入灭亡中国,所以不但不能杀,而且还应放他回南京。这样的讨论活跃了课堂气氛,吸引了学生听课。问题要有一定的探索性,难度适中,处于学生的“最近发展区”。辩论问题应是单个学生不能解决而通过辩论能解决的问题。问题太难,学生无法入手,通过辩论也不能解决,不仅达不到辩论效果,还可能让学生产生畏惧心理,削减学习积极性;而问题太简单,学生的思维停留在表层,辩论的广度和深度都有限,辩论失去其实质意义,学生也意识不到辩论的重要性,不利于合作学习的开展。问题的形式要多种多样,如根据要求学生掌握事实材料、组织分析材料或综合评价材料等不同的目的和要求,设计不同类型的问题。

三、培养思维的批判性

历史教学中的比较,能让学生将有一定关联的历史现象和概念,进行比较对照,判断异同、分析缘由,从而把握历史发展进程的共同规律和特殊规律,认识历史现象的性质和特点。1.可以把历史发展过程中不同时期发生的,但是有一定关联的历史事件加以比较。如中国近代的两次鸦片战争的比较。2.可以从空间观念出发,就不同民族、地域、国家的历史现象进行比较、对照。如中国的戊戌变法与日本的明治维新的比较。3.可以对概念进行比较。学习历史时,有一些学生不容易弄懂,很容易混淆的概念。例如,民族革命和民主革命,自由资本主义和垄断资本主义,殖民地和半殖民地,奴隶与农奴,农奴与农民,共和制政体与君主立宪制政体等。经过比较,会使学生对其有清晰的认识。

比较,有助于区别异同,透过现象找到规律;比较有助于拓宽思维,提高综合分析能力;比较可以让学生从多个角度去看问题,可以一分为二看问题,更可以在比较不同观点和评价的过程中,养成独立思考的习惯。如“关于斯大林模式”,可引导学生从“工业化进程”的角度去思考理解,并与西方资本主义国家相比较:前苏联是优先发展重工业,西方国家从轻工业推广到重工业;前苏联的资本来源是高积累、高投资、低消费,西方国家通过对外殖民掠夺和倾销商品获得资本;导致的结果前苏联见效快而弊端多,西方国家逐渐普及、稳步发展。

四、培养思维的深刻性

实践表明:历史小论文的写作,可以有效培养学生思维的深刻性。要撰写小论文,他们就要对所占有的历史资料进行分析、综合、概括,来一番由此及彼,由表及里,去粗取精,去伪存真的功夫。这样,他们往往能提出一些新见解,阐述某些新观点,充分展现他们的才华和智慧,使自己的认识更加深刻,是自己的思维能力发展到一个新的水平。

一个学生在《从隋亡唐兴看人才》一文中,阐述隋炀帝如何不容有才华学识的人,宠信专事阿谀奉承、弄奸藏刁的小人;唐太宗怎样思贤望才、爱护人才、善用人才,最后得出结论:“从隋朝的快速灭亡和唐朝出现‘贞观之治的盛世来看,人才对于辅国安邦是多么重要!”他从人才的角度分析隋亡唐兴,不拘于教材,表现了可贵的探索精神。

五、培养思维的创造性

历史教学应启发学生,分析历史现象不应该拘泥于某一个固定的角度或视角,而应该从不同的角度或视角看待历史现象,然后帮助学生自己去评价、完善结论。

例如,在讲到对华盛顿会议的评价时,教师可先分析教科书上的评价:华盛顿会议对中国来说是一次失败的会议:中国的多项要求遭到拒绝,这次会议以共同宰割中国为结束。教师列举近年来关于对华盛顿会议评价的一种与教科书上的评价相对立的新观点:中国在华盛顿会议上取得了外交胜利。中国自1840年与西方列强打交道以来,这是第一次没有丧失更多的民族权利,而争回了某些东西。山东权利的归还虽然带有附加条件,但已没有像日本当初提出的那么苛刻。

为什么对华盛顿会议的评价会有如此大差异呢?教师应该同学生共同分析原因,结果可能得出这样的结论:这种差异在很大程度上是由于观察历史问题的角度不同而产生的。传统的评价,着眼于把中国在华盛顿会议上所取得的结果,同最初参加华盛顿会议的愿望作比较,而第二种评价则着眼于把华盛顿会议上中国代表团取得的成绩同中国近代史上其他的外交活动进行比较。

作者单位:四川省眉山市东坡区中店初中

猜你喜欢
辩论华盛顿会议
华盛顿找马
会议通知
央行行长们就应对气候变化展开辩论 精读
词典引发的政治辩论由来已久 精读
如何赢得每一场辩论
IBM推出可与人类“辩论”的计算机系统
华盛顿智斗盗马贼
会议通知
ISO/TC8/SC8 期间会议在沪召开
华盛顿的国防建设思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