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堂生成与教学活度的思考

2009-12-11 09:39戚立波
新课程·中旬 2009年14期

戚立波

摘 要:一堂精彩的课,或者一个成功的课堂,生成是必不可少的因素。在具体的教学中,如何重视生成并巧用生成?笔者认为应注重课堂内容活用、学生资源活用、实验结论活用,生成让课堂教学变得更精彩。

关键词:生成 活用 课堂内容 学生资源 实验结论

新课程强调:课堂是动态的,是鲜活的,是情景化的,也是富有个性的。因此,在具体的教学中,就要求教师在课堂上根据情景的变化,随时调节课堂的目标、程序、内容、节奏等。

一、课堂内容要活用

新课程标准强调,课堂内容是为学生的发展服务的。教师应从课堂的实际出发,对课堂教学内容进行重新整合,使之更加有利于学生主动自觉的投入学习,更加有利于学生知识的掌握、思维的拓展及能力的提高,以期实现在有限的时间内使学生能力与知识兼顾,容量与质量并进的目的,从而实现教学过程的最优化。

《生物体》是七年级下第五章的第一节课,重点是讲述人的身体各部器官结构。在课堂上,当我讲述人的头部器官结构时,我先让学生同桌之间,相互观察对方头部,看有哪些器官,各有什么作用。同学们热情很高,相互打量着对方。这时,我发现有的同学不仅仅在看头部,看完头部看看颈部、拉拉对方的手脚、摸摸对方的肚皮,有一种恨不得能拿一台x光机把全身照个遍的味道。学生的反应提醒了我,按照教材编排的内容讲课,先讲人体的一个部位,然后将动物的部位与其对比,找出不同之处,虽然强调了人和动物的结构差别和功能不同,但整堂课的知识点很零乱,同时信息量的过于庞大也可能使学生一时会难以接受。如果在课堂上能先讲述人的身体分部情况,各部分器官的结构与功能系统,再通过比较讨论,由学生归纳得出动物与人体的不同之处及其利与弊。这样一来,知识体系清晰,重点也能突出。更重要的是现在学生有全面认识自我的迫切欲望,于是我就这样做了……我放弃了预设,尊重了生成,以学情定教情、顺学而导,让学生有所发现、有所体味。在满足了学生的学习需求的同时,使有效的课堂教学在学情的需求中生成。

二、学生资源要活用

学生是学习的主人,学生的已有经验是学习的基础和起点。课堂教学中,关注学生的经验,不仅能找准新知识的生长点,而且激发学习的兴趣和责任,享受自主建构知识的快乐,让学生的“资源”在课堂上闪光。

七年级下第二章的第一节课《空气的存在》,在讲大气压的应用实例时,我提到了医院里的点滴瓶。这时我发现有个同学表现得特别活跃,好像在跟同桌讨论着什么。于是我就把他叫起来,问他能不能把他们讨论的内容与全班同学共享。原来他父母是医生,家里开了个医疗站,对点滴瓶很了解,同时他又提到点滴瓶下橡皮塞处有二根软管而不是一根。学生的介绍开阔了我的思路,何不借此再问一个为什么呢?于是,我们在对这个问题的讨论中又有了新的收获:点滴瓶内的液体要往下滴液,需要足够的气压,气压不够,液体就流不出了,那根软管就是用来补充气压的。

三、实验结论要活用

观察和实验是学习科学的重要方法,课堂实验具有很强的现场性。面对富有价值的实验结论,教师不应拘泥于预设的教学规程,而应独具慧眼,及时捕捉并纳入课堂临场设计的范畴中,从而真正让课堂教学呈现出灵动的生机和跳跃的活力。

在《二氧化碳》中,二氧化碳的制取与化学性质我是在实验室上的课,有一个实验是将二氧化碳通入澄清的石灰水观察现象。经过实验,大多数同学的试管出现了浑浊,但有一组的学生来报告了:“老师我通了很长时间了,怎么还没有浑浊啊?”听了这位学生的报告,我知道他一定是通入二氧化碳过量,将碳酸钙生成碳酸氢钙了。本来这节课,只要求学生通过实验,体验二氧化碳能使澄清的石灰水变浑浊的现象就够了,但是这组学生的实验结论,令他们疑惑不解,问题油然而生。于是,我将这个学生的实验装置带到讲台,拿起试管,指着试管内澄清的液体问:有一组同学往这支试管中通了很长时间的二氧化碳,可它就是不“犯浑”,这是怎么回事呢?带着这个问题,我在课堂中又补充了碳酸钙与碳酸氢钙相互转化的内容。虽然内容多了一点,但因为是实验操作中出现的问题,学生都听得很入神。

生成让课堂教学变得更精彩。在教学中,当学生标新立异,提出一些教师未曾料及的问题或看法时,教师对此应当给以积极的支持与鼓励。即便学生的标新立异打乱了教师原来的授课计划,也应当根据具体情况,巧妙地在学生不知不觉之中做出相应的变动。只有这样,才会使预设脱去僵硬的外衣而显露生机,才会使教学既胸有成竹又不乏灵活机智的创造,才会使课堂演绎得更精彩。

参考文献:

1.《生物学教学》2007.5

2.《科学》(七年级下).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作者单位:浙江省宁海县潘天寿中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