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地方性本科院校新闻学专业的特色建设

2009-12-11 09:39周思思
新课程·中旬 2009年14期
关键词:新闻学院校专业

周思思

摘 要:随着新闻教育的蓬勃发展,地方本科院校纷纷开设新闻学专业。然而由于自身的地域限制和条件制约,地方院校的新闻学专业建设面临着种种问题,本文试图找出症结所在,并就新闻学专业的建设从多个方面进行了探讨。

关键词:地方院校 新闻学专业建设 新闻学专业教育 教学改革

近年来,在传媒迅猛发展和高校大规模扩招的有力推动下,我国高校新闻教育蓬勃发展。据教育部高等教育司提供的最新数据,全国共有300多家高校有新闻传播学科及专业在校生超过13万人,这里面地方本科院校所占的比例不小。

各地方高校由于偏居一隅,在师资力量、办学条件上存在诸多限制,遇到的困难和问题也较多,目前地方院校新闻学教育存在的问题及原因主要有以下五个方面:一是新闻学专业培养目标不清晰;二是理论与实践脱节;三是教学安排不尽合理;四是缺乏对学生职业精神的培养;五是学生缺乏文化底蕴。

面对这些问题和不足,地方本科院校要想办好新闻学专业,必须对该专业的教育教学进行改革,充分落实高等教育的“强基础、宽口径、重能力”方针,形成注重素质教育、通才与专才并重的培养模式,并且根据本校的特点和优势,办出自己的特色。

一、坚定办学理念,明确教学目标

教学目标永远是教育教学的指向标,教学目标直接影响对学生的培养以及培养的学生能否满足社会的需求。一些著名的新闻学院都有自己的明确的办学理念,提出了不同的办学目标。如清华大学新闻学院的办学方针是“素质为本,实践为用,面向主流,培养高手”,武汉大学新闻学院的办学理念是“加强基础、注重实践、服务四化、面向未来”。

一般来说,地方性院校可以借鉴实力较强的综合性大学新闻传播学教育教学目标。但是,由于地方性院校的生源状况以及自身的社会影响力,综合大学的教学目标有些在地方性院校无法或者很难实现,这就需要地方性院校联系自身情况,进行调整和补充。

需要注意的是,地方院校必须避免走入过于追求技能培养的误区,把新闻院系办成新闻职业技术学校。采写编评是新闻从业人员的基本技能,但新闻学教育的目标并不仅仅是使培养出来的人才能够从事新闻实践活动。除了培养学生基本的操作技能,更重要的是让学生明白新闻职业的价值和意义,发自内心地热爱自己的专业。

二、合理设置专业课程,建立科学的课程体系

教学目标确定以后,则需根据教学目标科学地设置专业课程,由于地方性院校的新闻教育教育师资力量不强,因此在设置专业课程的时候一般会对专业课程有所取舍,但是对于一些核心课程则一定要加以重视。

在具体的课程设置上,大学四年可以根据具体情况进行分配。一般大一的时候加强对学生基础课的讲授和基础写作的练习,重在打好基础。开设文史哲经法类的综合性课程,加强学生的人文底蕴。同时,注重对学生的新闻职业理念教育,激发学生对新闻专业的热爱,树立基本的新闻职业道德观念。

第二年,加强新闻采访与写作的学习和训练,并将理论学习应用到实际应用中去,将知识转化为能力,形成"边学边练"的教学模式。

第三年,全面综合地提高学生的采访与写作能力,同时通过一系列的有选择的选修课来开拓学生的视野,开设《新闻作品评析》、《世界传媒动态》、《中外名记者研究》等研究性课程。在新闻采写训练上,采用“案例教学”和“实战教学”,以新闻策划、深度报道、独家新闻和专业性新闻写作为主,重在对学生进行新闻意识、新闻敏感性、新闻发现力和新闻捕捉力的培养,培养学生的独立采写能力和对重大突发事件新闻的选择、判断、分析和应对能力。

大四的时候则指导学生到新闻媒体进行专业大实习。通过系统的长时间的新闻实践活动,让学生对三年的学习做一个总结,并将知识整合到实际作业中去,完成从学校到社会,学习到工作的衔接,实习的同时也是择业。

地方院校的新闻专业教育在优化教学过程的,应该使学生实现知识学习、实践感悟和创新体验的有机统一。同时,各类各门课程的教学任务与教学内容应明确划定,学时学分的分配应合理,整体安排应符合循序渐进的规律,切忌跳跃性或任意填充式的无序的安排。

三、培养新闻习惯,加强职业精神教育

优秀的记者,都有着良好的新闻意识和新闻习惯。本科教育阶段,是帮助学生掌握新闻专业理念,养成良好新闻习惯,增强新闻敏感的重要时期。由于地理位置、硬件设施等条件所限,地方院校可以通过一些简单易行的方法培养学生养成良好的新闻习惯:

首先,要求学生每日坚持阅读《参考消息》、《人民日报》等报纸,或者从互联网上浏览获取新闻,养成随时关注最新信息的习惯。在习惯培养的初期教师可进行检查督促,在课堂上抽查学生的新闻获取情况。每日阅读新闻习惯养成后,引导学生对一些重大事件的报道进行思考分析,展开讨论和报道训练,让学生养成勤于思考的习惯。

另外一方面,培养学生抓住身边随时可能发生新闻的职业习惯。让学生注意培养自己的新闻敏感,时刻准备记录有价值的新闻。新闻专业的学生应该形成这样一种本能:无论何时何地有新闻发生,第一个念头就是冲上去,了解事情的真相。

在培养学生良好新闻习惯的同时,还要加强新闻记者职业精神的教育。

四、因地制宜,充分利用其他学科教学资源

新闻传播领域里也越来越需要复合型人才。地方院校的新闻专业教育教学,不仅要通过合理的专业课程培养学生的专业技能和专业精神,还要通过丰富课程的门类,充实学生的文化涵养。

新闻学教育就是为社会培养所需要的人才,而复合型人才的培养则需要新闻学教育教学过程中增加其他学科的教育。譬如说,在新闻教育教学中适当增加历史学、经济学、政治学、计算机、体育学的课程教育。由于这些专业在一般学校都有,学校不需要引进新的教师,只需要根据新闻学的一些要求对这些课程做一些调整和选择,满足新闻工作者的部分需要即可。

五、打破地域限制,实行“走出去、请进来”的战略

地方院校一般位置偏远,远离政治经济中心,因而缺乏媒介环境的影响熏陶,特别是知名媒体,重要新闻从业人员、资深媒体人士的影响。因而教师在教育教学中要想办法解决学生视野狭窄、信息闭塞、资源匮乏的问题。

虽然远离政治经济中心,但是偏远地区也有新闻报道的优势,问题就在于怎么去挖掘这些优势,变劣势为优势。事实上在广大的农村地区,有着大量的新闻素材等着去挖掘,关键在于新闻学专业的学生能否走出去,走出去后能走多远。在新闻学教育教学过程中,鼓励学生走出去,主要是往两个方向走,一是往发达地区走,去领略和体验当地的文化氛围、聆听大师的新闻理念;另一方面就是奔向广大农村地区,挖掘农村新闻题材,这样从最高点与最低点审视新闻教育。

另外,一般地方院校也要实行“请进来”战略,一方面引进师资力量,直接加强新闻学系的软力量建设;一方面邀请国内著名专家、资深媒体人士来校讲学。同时还要具有全球化眼光,注意吸收国际上先进的新闻学教育理念和成果,“以彼之长,补己之短”。

六、拓宽实习渠道,多形式开展实践教育

实践教学在整个高等教育中占据着十分重要的地位,它是学生知识接受、技能培养的重要环节与有效手段。新闻传播学科所属新闻学、广播电视新闻、广告学专业和网络传播方向、都有很强的实践性、应用性特征,在传媒人才市场上,有实践经验者优先考虑,已成为业界共识。

首先,地方院校必须加大资金投入力度,筹备建设新闻试验室。

地方院校要提高新闻传播人才的培养档次,就必须加强对新闻专业的硬件设施建设。一方面要给予新闻传播学科更多的资金投入,以实现现有实验教学设施的更新和硬件条件的改善,另一方面也要保证一定的实践教学经费,使学生可以外出实习,给学生提供更宽广的实践和展示自己才能的舞台,真正促进新闻教学与实践的紧密结合。

其次,充分利用校内平台,平时积极开展专业实践活动。

学校生活是学生生活的重要部分,存在很多的题材供学生选择。学生可以将学校生活作为实践的最佳题材。

同时,地方院校要建立长期稳定的实习基地,督促学生利用长假进行实习。

校外专业实习基地是学校为促进产教结合、提高教学质量和促进教育健康、良性发展而不可缺少的宝贵资源,它具有专业实践教学功能、科研与技术服务功能、学生素质的展示功能和社会知识教育功能。

要实现实习与就业有机结合,高校应该和当地的报纸、广播、电视等媒体建立广泛而深入的联系。以签约的形式建立新闻实践基地,给学生提供实习的机会和场所。由于寒暑假的时间比较充裕,学生不必顾虑上课的问题,有足够的时间和精力进行实习。学校必须采取督促措施,提供实习场所,让学生充分利用这段时间将理论与实践密切结合,使学生毕业之前就积累了相当的新闻从业经验,这样的毕业生到了媒体,自然很快就能得心应手,游刃有余。

总之,在新的发展形势下,地方本科院校要想走出一条自己的新闻教育之路,必须顺应时势,在教学与实践的各个环节进行调整,跟上时代的进步。只要在教育教学工作中拓宽思路,取长补短,边实践边总结,地方本科院校的新闻学专业建设总会找到一条合适的发展之路。

(本文系邵阳学院教学改革研究项目“论研究性学习理论在新闻专业教学中的应用”课题成果,项目编号2008JGY07)

参考文献:

1.朱立.《大学新闻教育往何处去?》(J).《潮流月刊》第20期.1988年10月出版

2.大卫.卡拉特尔著,党芳莉编译.《美国新闻人才培养的趋势》(J).《新闻界》2005年第5期

3.吴廷俊.《传播学的导入与中国新闻教育模式改革》(R).中华传播学会2001香港年会

4.何梓华.《中国新闻教育的四大问题及对策》(J).《中国记者》2005年第6期

作者单位:湖南邵阳学院中文系

猜你喜欢
新闻学院校专业
专业降噪很简单!
专业化解医疗纠纷
论博士格·德力克对新闻学和教学的贡献
更聚焦、更深入、更专业的数据分析
新闻学理论在网络媒体时代的变革与创新
当代新闻学的网络化发展
社会进程中的新闻学探寻
院校传真
院校传真
院校传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