塔里木大学体育保健课课程设置的研究

2009-12-11 09:39
新课程·中旬 2009年14期
关键词:设置课程

王 军 帅 伟

摘 要:为了进一步推进我校体育教学改革,完善我校学生体育保健课的教学内容,有必要对我校体育保健课的课程设置进行深入的研究与构建。本文通过对体育保健课的项目要素、运动生理要素进行分析,完整推出我校体育保健课程三个学年的教学内容,使我校的体育保健课程走向规范化的轨道。

关键词:体育保健 课程 设置

1.前言

我校于2006年9月开始试行体育保健课课程。课程设置初,主要是应对弱势群体和伤病的学生,使学生都能接受到体育的熏陶。然而,随着学校招生规模的扩大,学生膨胀的求知欲以及选项课的延伸,使体育保健课课程已不能适应当前教学对象的教学要求。这给原有的体育保健课课程提出了新的挑战和要求,从而促使我们对其进行新的设置。当前,我校所开设的大学生体育保健课课程对象有三类:一、身体有较重的伤病或残疾,无法完成一般体育课教学所授内容的群体;二、因为身体某些器官的疾病,机能水平的低下,无法承受正常体育课的运动量或运动强度的群体;三、想充实保健知识的健康群体。鉴于当前体育保健课特定的对象,以及这门课程所要达到的增强体能、改善生理机能、增进健康并养成终身锻炼体育的习惯、改善心理状态、减缓乃至治疗疾病的目的,当前的体育保健课课程应该突破传统的体育教育理论对体育教学目标的设定,根据每个人的不同身心特点,采取具有科学性、针对性和前瞻性的练习手段,以达到最佳的锻炼效果。因此,本课题主要通过对体育保健课不同人群所开设项目的差异性分析和运动生理要素的分析,拟为我校体育保健课的课程改革和设置提供理论依据和可行性方案。

2.体育保健课不同人群所设项目的差异性分析

2.1非健康人群

不同类型的运动项目,对人体的锻炼效果有着很大的差别,项目的选择不仅要满足个人的兴趣、爱好及健身要求,更应符合各自的身体状况。如让一个伤、残的人和正常人进行身体接触的激烈对抗,显然是不合适的;而让一个心脏病患者进行剧烈的运动,毫无疑问是不可取的。因此,对于伤、病、残的学生,可选择的项目有很大的局限性。他们无法选择那些对身体体能要求较高的对抗性项目和技术难度较大的项目。也无法按要求完成规定的教学内容,在教学过程中也容易造成身体上的损伤,也就达不到应有的锻炼效果。因此伤、病、残学生所能选择的项目,应以肢体运动相对简单,非直接对抗为宜。这样既能使肢体得到一定的锻炼,又能使机能水平有所提高。

从运动技能的角度来讲,对于身体技能水平低下者,他们可以参与任何形式的运动。但问题是,此类人群在运动中能负担多高的运动强度,运动过程中和运动后产生的代谢物能否顺利、快速地清除。社会上的一些共识表明:心脏病患者不能进行大强度的运动;肝脏病人无法承担大运动量的锻炼。对于肝脏病人而言,运动中产生的乳酸等物质需要通过肝脏来解毒,从而增加肝脏的负担而导致病情的加重;而运动及代谢中产生的肌酸、尿素等物质对肾脏病人来说也是非常有害的。但这并不等于这些人不能运动。现代运动医学研究表明:只要从时间、强度等方面加以控制,在机能水平和体能允许的范围内,适当的运动对增强体质、改善病症、恢复健康是非常有益的。基于上述肢体和机能两者的矛盾,体育保健课的项目选择,应符合这样一些基本原则:即易学、易练、适用性强,主要以有氧代谢的项目为主,并且还有医疗保健的作用。因此,根据对大量的运动项目进行分析筛选得知:中国传统体育项目,特别是中国传统养生术,如太极拳、太极剑、气功、形意拳、八段锦、十七式健身功等值得重点介绍学习;现代体育运动项目如步行、慢跑、健身操、器械健身等有氧运动也有较好的价值。

2.2健康人群

相对于健康群体来说,体育保健课的运动项目选择不存在问题。但他们在体育保健课中身体练习的量和强度必须增加,只有如此,才能达到《大学生达标项目评分标准》的要求。因此,这类人群在完成共同项目的基础上,还应充实部分体能练习内容。如:田径项目中的跑、跳练习;体操的单、双杠练习;含竞技成分的篮、排、足、羽毛球、乒乓球练习以及健身锻炼等等,从而使身体机能始终处于提高阶段。

3.体育保健课的运动生理要素分析

体育保健课的目的、任务及其特点,决定了它不同于一般的体育课。而且,体育课中的一些常规法则,无法在体育保健课中得以体现。我们更不能用常规体育课的评价体系来要求体育保健课。概而言之,体育保健课有运动健身、体育保健和医疗等多重作用。从体育保健、运动处方及运动医学等理论出发并结合体育保健课对象的特点,体育保健课要控制好以下运动生理要素。

3.1时间:体育锻炼的时间是由运动者主观决定的,但练习者能从事多长时间的运动,却不是随意的。影响运动时间长短的因素是多方面的,如运动项目、锻炼目的、运动者的年龄、性别、身体状况等等。但从运动生理因素看,运动时间和运动强度密不可分,一般情况下,运动强度和运动时间共同决定运动量,在相同运动量的情况下,运动强度和运动时间成反比,而具体到某一个人或某一年龄段的人,所能承受的运动量又是有一定限度的。由于体育保健课的对象存在着体能与机能差异,运动量、运动强度和运动时间之间的关系,很难在课堂上做到合理有效地控制及准确地把握。因此,我们在课堂上除保证有足够的时间,努力完成正常技术教学外,应把理论知识教学和运动方法的传授放到重要位置,不必过分强调课堂教学对身体影响的结果,而应重视知识和方法的学习。而且,对一堂体育课时间安排,应遵循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原则,即理论和方法的讲授之间穿插技术教学和锻炼。这将符合体育保健课对象的身体状况。当然这种时间上的安排不是一成不变的,应同时兼顾技术动作的强度、难度等,并结合前、后课的内容进行调整。

3.2强度:运动强度对运动效果和运动安全有直接的影响,保健课上的运动强度没有一个严格的界定,而应根据每个人的体能和机能状况来确定。通常对普通锻炼者而言,最方便、有效、实用的监测和了解运动强度的方法,则是用心率作为运动强度的量化指标。即在保障学生身心协调发展的前提下,充分利用有效肢体活动,努力完成相对较高的练习强度。即使运动强度或运动量偏大,也不会因疲劳的恢复、代谢的障碍以及内脏器官等机能水平的承受能力而造成身体损害;另一方面,对伤、病、残的学生,则应把重点放在锻炼效果的有效性上。尽管此类学生可以从事各种运动,甚至较大强度及较大运动量,但运动后身体承受能力是有限的,过量的运动会造成身体机能的损害。因此,我们应以安全性作为前提,着重强调锻炼的过程和娱乐的精神、心理状态;在强度上,应以练习者身体机能所承受的范围为限。总之,不论是从安全性,还是从有效性及体育保健课对象的身体状况看,健康学生应以中、大强度为宜(心律为120次/分~160次/分);而伤、病、残及机能低下的学生则应以中、小强度为宜(心律为120次/分以下)。

3.3频率:是指每周锻炼的次数,它与运动效果密切相关。就运动学而言,每天适当地运动对锻炼者身体是有益处的。对体育保健来说,这一点更为重要。因为适当的体育运动不仅承担着增进健康和保持体力这一基本任务,它还负有体疗的作用。因此,体育保健课的频率不能以每周一次课作为衡量标准,而应把日常保健活动纳入其中。课堂教学只是起着指导作用,并使锻炼者自觉地养成健身保健的习惯,把保健活动作为日常生活的组成部分。在体能和机能水平允许的情况下,持之以恒地进行有规律、有针对性地保健锻炼。这是体育保健所达到的预期结果,也是体育保健获得良好效果的基本保证。

4.体育保健课的课程设置

开设体育保健课程初期,我们只制定了一个学年的教学计划及内容。随着新问题和情况的出现,原有的体育保健课教学计划及内容已经不能适应学校体育教学的目标和学生的实际需要。因此,通过本课题的研究,拟对我校体育保健课的课程进行重新的设置和修订。修订后的体育保健课课程涵盖了三个学年的教学计划及内容。

4.1理论部分:体育保健课的对象,其身体条件千差万别。课堂教学不可能使所有授课对象都能得到和自身完全相适应的锻炼方法和手段,而必须从共性的基础理论出发。从学生最感兴趣的养生入手,即从养生理论到养生方法,再到如何养生。科学的养生讲究的是合理的营养和科学的身体锻炼方法。即一方面使学生了解日常生活中各种食物的营养成分,每天人体所需摄入的营养成分以及合理的食物搭配方式。另一方面,是使学生了解身体锻炼的方法。即学生锻炼身体要有计划性,学会制定适合自身锻炼的运动处方,并懂得身体恢复的手段及各种人群的保健措施。而且,还必须了解运动损伤的预防和处理方法以及非创伤性疾病的预防和处理方法等〔2〕。事实上,在三个学年的教学过程中,理论部分的某些教学内容不是一成不变的,应该根据学生的实际需求,在每个学期中可以适当增减。比如,学生对瑜伽感兴趣,那么课堂教学中就穿插一些瑜伽的知识等〔6〕。此外,为了培养和提高学生的综合体育素养,课堂教学还可以穿插一些欣赏体育及体育竞赛的多媒体教学资料。总之,在体育保健课课程设置的过程中,通过多种教学方法和手段的运用,一方面使学生掌握的理论知识系统化。另一方面,则提高了学生的综合体育素养,为独立进行长期身体锻炼打下了坚实的理论基础。

4.2实践部分:通过体育保健课的课程修订和重新设置,在其实践部分设计了三种形式。一种形式是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此种形式适用于所有体育保健课的学生,即使学生不仅有抽象的理论概念,还使学生将所学到的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建立起对理论知识直观的、感性的认识。如:推拿、按摩的运用〔8〕,气功的调吸术,功能性锻炼〔9〕以及瑜伽减肥操等等。第二种形式则属于实践技能传授,也适用于所有体育保健课的学生。这种形式遵循了上文提出的体育保健课选择项目的一些原则:即“简单、易学、易练、适用性强、有医疗保健作用、主要以有氧代谢的项目为主”等。项目主要是太极拳[10]、太极剑、形意拳、八段锦及健身功法等等〔11〕。第三种形式主要是针对机能相对低下的和健康的群体,以提高身体素质为目的。它包括一些体能及球类项目〔12〕。通常在课堂教学的实践部分中,利用25分钟左右时间进行此类的练习。

4.3评价部分:

(1)技能(50分)。

(2)体能(10分)。

(3)理论成绩(20分)。

(4)作业(5分)

(5)课余体育锻炼情况(5分)

(6)学习态度分值(10分)。

每学期体育成绩必须由专项技能、体能、理论成绩、作业、平时锻炼情况和学习态度六部分组成。满60分即为合格。凡出现下列情况,体育课成绩为“不合格”,须重修:①总分低于60分;②无故缺课3次以上者;③体育课成绩缺少某一部分者。

5.结语

通过本课题的研究,我校体育保健课课程的设置不断完善。接下来要解决两个问题:一是民族大学生体育保健课的课程设置;二是心理健康方面教学内容的充实。

参考文献:

1.张定平.普通高校体育保健课教学对策初探〔J〕.安徽教育学院学报,2002,(3):66~68

2.体育保健学教材编写组.体育保健学.〔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0.7:8~18 28~64 119~140 186~418

3.张瑞林,张瑞环.体育保健与康复.〔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5.11:1~45

4.曹志发,孟昭琴,姚为俊.新编运动生理学.〔M〕.北京:人民体育出版社,2004.12:17~112 338~385

5.姚鸿恩.体育保健学.〔M〕.北京:人民体育出版社,2004.8:29~89

6.柏忠言,张蕙兰.瑜伽自学宝典.〔M〕.北京:中国人口出版社,2007.3:6~7 14~262

7.林茂春.体育知识百科全书.〔M〕.延吉:延边人民出版社,1999.11:85~219

8.李帅星,常健,李经选,郑毅。实用伤病推拿按摩.〔M〕.北京:人民体育出版社,1998.7:1~62

9.全国体育院校教材委员会编.健美运动.〔M〕.北京:人民体育出版社,2000.6:157~182

10.全国体育学院教材委员会。武术.〔M〕.北京:人民体育出版社,1997.6:183~214

11.国家体育总局健身气功管理中心编.〔M〕.北京:人民体育出版社,2003:1~62

作者单位:①新疆塔里木大学人文学院;②新疆塔里木大学体育工作部体育教研室

猜你喜欢
设置课程
《无机化学》课程教学改革
中队岗位该如何设置
数字图像处理课程混合式教学改革与探索
软件设计与开发实践课程探索与实践
为什么要学习HAA课程?
7招教你手动设置参数
A—Level统计课程和AP统计课程的比较
本刊栏目设置说明
中俄临床医学专业课程设置的比较与思考
舰船人员编制的设置与控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