范竹发
随着新课程标准的实施和新课程教学的深入,如何进一步改进教学方法,深入提高课堂效益,真正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问题已越发显得重要,这也是我们新课程教学迫切需要解决好的问题。作为一名从事新课程教学的政治课教师,笔者以为要解决好这一问题,最重要的是要切实贯彻新课程的理念与精神,积极创新课堂教学模式,实施主体性教学,把教学的主动权还给学生,扎实推进以人为本教育理念的实施。而要实施主体性教学,构建和谐式课堂,笔者以为这需要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第一,积极改进学习方式,倡导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探究性学习方式的运用。学习过程不应是被动地吸收课本上现成结论的过程,而应该是学习主体积极参与性的、不断生成性的思维活动与实践创新的过程。新的课程理念明确倡导实施以学生为主体的自主学习、合作学习和探究性学习的学习方式。所谓自主学习,是就学习的内在品质而言的,是指个体自觉确定学习目标、制定学习计划、选择学习方法、监控学习过程、评价学习结果的能力与过程。实施自主学习方式,能给每个学生以自由发展的空间,充分发挥每个学生的积极性、能动性,培养学生的个性和创造能力,最大限度地挖掘学生的潜能。合作学习是在学习主体之间或师生之间实施责任分工,相互合作、相得益彰的互助性学习方式。教师在教学中可以通过学生小组研究、共同探究、分组讨论、学生表演或者辩论赛的形式来进行实施。合作学习的重要意义就在于能够形成学习主体之间的资源共享、积极互动、分工协作,最大程度调动学生参与集体学习的热情和积极性。而新的课程标准所倡导的探究性学习要求在教师不提供现成的结论,而让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自主地发现问题、探究问题、获得结论的过程。探究式学习凸显出学习过程的主动性、问题性、开放性、生成性和创造性,在课堂上变被动地听讲为动手、动脑主动参与,让学生在自学探究中有所感知,在感知中能够自悟,在自悟中生发疑问。
第二,重视学生实践操作,关注学生的身心体验,培养学生的情感态度价值观。教学过程不单纯地是教师与学生之间对于“知”的传播与吸收,也是一种师生之间对于“情”和“意”的互动与交流。一堂好课绝对是能在师生之间进行“情”和“意”的互动、交流和升华。所以,主体性的教学不仅要求教师传授给学生基本的知识与技能,更要关注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身心体验,培养学生正确的情感态度价值观。新课程倡导课堂教学要实现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维目标的整合。学生的身心体验是在与一定经验的关联中发生的情感融入与态度生成,它是包含认知与非认知在内的多种心理活动的综合,是知、情、意的全面交融的显现。在教学中关注学生的体验,重视了学生非认知系统的参与,学生对知识的学习就不会停留在知识的习得、认知能力的发展上,还能将蕴涵于知识中的情感、精神纳入内心深处,融合在自身的情感、态度之中,使知识的学习不是被动接受而是主动探索、发现、尝试的过程。不要低估了学生的潜能,特别是动手操作的潜能,教师不能剥夺他们亲自动手获取知识的权利,因而要特别重视学生实践。教师对学生非认知系统参与课堂的关注和培养,也更能拉近师生之间的距离,密切师生关系,从而使教学收获更好的效果,正所谓“亲其师而信其道”。
第三,重视课堂情境的创设和塑造,激发主体的学习热情。实施主体性教学的另外一种方法就是创造让学生乐学、好学的教学情境。所谓教学情境,是指为方便主体学习的需要而营造和设置的教学环境,包括各种教学媒介,教学手段、现场气氛等。因此笔者以为,在政治课教学中,运用生活实例、语言渲染、实物演示、人物表演、漫画、图片资料、歌曲、电影、电视、视频、录像、录音带及其他电教手段配合教师的讲解,能够创设一些可感可知、有声有色的直观情境,变呆板为生动,给学生创造一个轻松、愉快的氛围,从而激发广大学生积极动眼、动脑、动口、动手的能力。事实证明,只有在宽松、和谐、开放的环境里,才有益于思维的发散和拓展,这是培养学生创新素质至关重要的条件。而要营造这样的环境,就需要切实调动学生参与双边教学过程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发展学生的个性和主体性,给学生一个自我表现的机会和自我展示的舞台,让学生在动眼、动脑、动口、动手的情境下完成对知识的汲取。而在教学中积极运用实物演示、人物表演、图片资料、影音视频等都是能营造出较好的课堂情境。创设课堂情境的意义在于激发学习主体的热情,构建情感化课堂,特别是师生、生生之间情感的交融、相通,有效地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和好奇心,让学生在教师的启发下去主动思考问题,探求新知,从而让问题顺利得到解决。同时,创设课堂情境,让学生从课堂走向生活,把认知过程与生活体验融合起来,可以提高学生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
第四,切实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让学生真正成为课堂教学的主体。实施学生的主体性教学,与切实发挥好教师的主导作用是分不开的,两者可谓是辩证统一,相辅相成的。教师作为课程的有机构成部分,随着新课程的实施,其自我角色定位发生转变,由此带来师生关系的重新定位,教师由传统的灌输者、说教者、支配者向现在的辅导者、参与者、帮助者转化。新课程把教学过程看成是师生交流、积极互动、教学相长、共同发展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教师与学生分享彼此的思考、经验和知识,交流彼此的情感、体验与观念,丰富教学内容,求得新的发现,从而达到共识、共享、共进,实现教学相长和共同发展。在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的同时,我们也应注意到,学生才是学习的主体,是一个活生生、有头有脑、有个性差异的人。主体性是人的本质特征,发展是人的天性。这要求教师还要树立以人为本的学生主体观,把教学的主动权还给学生,把发现问题、提出问题与解决问题的过程交给学生,让学生成为课堂活动的主体。在课堂教学中坚持以学生为主体,以教师为主导的教学观,充分发扬教学民主,营造出有利于学生创新学习的氛围是创新教育的前提,也是获取良好教学效果的保证。
第五,重视教学反馈环节,在检测中发展学生的主体性。教学反馈环节既是对学生学习效果的及时检测,也是对教师教学效果情况的真实反映,是师生之间对于教学效果的一种重要互动形式,所以课堂中尤其不能忽视此环节的教学。主体教育理论认为,由于学生存在着个体差异,因而学生接受教师所传授的知识也会出现不同的效果,所以我们的反馈也要根据学生的不同情况而作出相应的反馈方法,进而张扬学生的个性,发展学生的主体性。让教学反馈充分彰显学生的主体性,这要求教师要注意两方面问题:一是反馈的题目要有梯度性与层次性,如“基础巩固”“能力培养”“创新拓展”“综合素质”等,这些习题分别适宜不同层次的学生去练习,不同层次的学生练习不同难度的试题,不要一把标尺去要求全部学生,这样容易忽视个性差异。二是实施不同形式的反馈方法,如课堂提问、课堂总结、习题练习、课后探究、写作小论文、甚至是调查报告等。实施不同的反馈形式,有利于从不同角度展示学生的个性,培养学生的不同方面的素质,发展学生的主体性。值得注意的是,无论是习题设置还是反馈形式,教师在设计与实施过程中都应面向全体学生,兼顾个别尖子生和后进生,特别是一些自主学习、主动参与的习惯较弱,学习的能力相对较差的学生,教师要特别注意点拨和诱导,调动他们动手动脑的能力,尽可能地采取多种形式,进行分层教学训练。总之,以学生为主体,加强针对性的训练,让教学反馈成为学生积极参与,师生间、学生间双向互动与多向交流形式,这是提高课堂教学质量的重要环节。
作者单位:广东省深圳市平冈中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