孙果清
众所周知,中国历代瓷器分为官窑和民窑。而中国古代舆地图同样分官绘、官刻与民绘、民刻本。民间绘制的地图与民窑瓷器的制作,其不同之处在于:瓷器的制作者为社会上的能工巧匠,而地图的作者大多为有文化的有志之士。
民间绘制的地图,不仅品种、数量较多,而且具有较高的绘画水平,并在中国地图发展史中占有一定地位。展现在眼前的这幅清乾隆年间的《天下古今舆地图》,就是民间的有识之士为普及教育而编制的极有影响的一幅舆图。然而,或许因为这幅地图出自民间,未能得到国人的重视,所以至今国内已无藏品,反倒有两幅被国外收藏。
西方国家的中国古地图收藏
西方国家对中国地图的搜集一向非常注意,早在16世纪70年代,西班牙驻菲律宾的第二任总督基多·拉维查理士(Guido de Lavezaris)在马尼拉任职期间(1572~1575年),就把一幅中国明代刻本的《古今形胜之图》献给了西班牙国王菲利普二世(Felii?e II)。此图至今仍收藏在西班牙塞维利亚市(Sevilla)的西印度档案馆。
1583年,耶稣会传教士、意大利人罗明坚(Michele Ruggieri)、利玛窦(Matteo Ricci)等进入中国,开始收集中国地图。不久中国明代著名的《广舆图》、《广舆考》、《备志皇明一统形势分野人物出处全览》等全国地图,以及利玛窦在中国编制的《坤舆万国全图》都西去欧洲,至今仍珍藏在梵蒂冈图书馆和英国皇家地理学会。
清初康熙经过大规模经纬度测量而完成的《皇舆全览图》于1718年制成铜版。当《皇舆全览图》在国内尚密藏内府、不为人知的时候,该图却早已在欧洲多次翻印,广为流传了。此后,英国、法国的势力取代了葡萄牙、西班牙、荷兰等国在东亚的地位,开始对华贸易与侵略。大量的手绘或刻印的中国古地图,又被出于不同目的而来华的西方传教士、商人、旅游者及负有使命的外交官员陆续带往海外。
近年来,国外一些汉学家对西方收藏的中国古地图做了一些研究报道,使我们得知欧洲各国收藏中国古地图共计800余种。其中英国伦敦大英图书馆和大英博物馆收藏中国古地图240余种;德国有中国古地图100余种;法国存有明清绘本或刻本中国古地图近50种;意大利藏有中国古地图约300种;瑞典斯德哥尔摩人类学博物馆存有几十种;丹麦、荷兰、奥地利、比利时分别都存有中国古地图十几种。
现存英国的《天下古今舆地图》
1974年2月大英图书馆(British Library)东方部和舆图室举办了一次中国和日本古地图的展览会,会上展出了英国著名收藏家菲利普·罗宾逊(Philip Robinson)收藏的一批珍贵的中国古地图共36种。展品C22号,就是眼前的这幅《天下古今舆地图》。
《天下古今舆地图》一幅,木刻墨印着色。原图纵横168厘米×135厘米。图向上北下南,左西右东。该图以中国为主,采用地形地物形象画法,绘出了清乾隆初年全国各省行政建置及府、州、县、山河、湖泊名称及分布位置。展图可见中国的四周被大海所包围,黄河及河源、大流沙、长城及重要关口、长江等主要河流、海南岛与南海诸岛刻画尤为突出。山脉和长城用立面形象法描绘,黄河、长江等河流用双曲线表示,沙漠用点纹,海水河水绘有波纹。各省省城及各府、州、县、卫、所用不同等级符号表示,并在空白处用文字注明建置沿革、名胜古迹、民族风俗等内容。
此图把中国置于全图中央,把许多远离中国的国家和地区,不论大小都绘成岛屿分布在中国周围的海洋之中。这种表示方法,扩大了中国人的视野,反映了中国古代浑天说的观点。正如图左下角的一段文字所说:“此图天包地外,天如鸡子白,地如鸡子黄,土居中央,四周皆水。”足见这完全是中国式的世界地图。
此图没有运用计里画方,所以它的精确程度较用计里画方或经过实测的地图远为逊色。图中的黄河、长江和海岸线轮廓误差较大,各府、州、县的地理位置也不够准确,这是该图最大的缺点。从定量制图学的角度来衡量,其制图水平显然是不高的。它不能代表我国地图科学的主流和发展水平,而其最大特点是尽量利用图中空白,用简明的文字把各地区的历史沿革和地理形势作了扼要说明。这种世界地图,仅反映了当时民间一些学者对世界的认识程度。他们以教学为目的,为学习历史、地理,了解天下形势、古今要害之地提供了比较丰富而形象的资料。
此图未注明绘制年代。见图中广东省顺德县有“乾隆八年添设分府镇守香山县前山寨”注文,故推测该图编印应在乾隆八年(1743年)或以后不久。又知英国牛津大学图书馆于1750年8月收藏一幅该图的墨印本。所以称此图为“清乾隆八年《天下古今舆地图》墨印着色本”较为合适。这幅中国式的世界地图,传世至今,极为难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