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话:语文探究式学习的有效策略

2009-12-11 10:24梁小英
广西教育·B版 2009年5期
关键词:心灵师生交流

梁小英

心理学告诉我们,探究意识是人所具有的愿意并能够多方面寻求答案解决疑问的心理特征,是创新思维和创新行为发生的前提。因此,在语文课的教学中,巧妙地使用对话教学可以有效激活学生的探究意识,让学生成为真正的思想者、探索者和研究者。

一、以学生的对话探究为中心

(一)让学生与作者对话

阅读的过程,实际上就是一个文化传递、精神传递的过程,谈话的对手层次越高,所能达到的精神境界也就越高。在阅读文本之前,让学生主动探究文本作者,了解他的生活经历,了解他的事业追求,必定会激起学生的情感涟漪,唤起他们进一步探究文本的欲望。因此,在阅读文本前,让学生主动探究文本作者,与作者对话,是拉近学生与作者距离,深入探究文本的情感基石。

(二)让学生与文本对话

文本,是作者解读这个世界的意义的载体。在阅读过程中,引导学生与文本对话,可以达到与作者心灵的对话和交流的目的。学生有潜在的主动探究的动力,因为他们对这个世界己经有一些初步的朴素的认识。但由于学生的认识还比较肤浅比较贫乏,整体把握文本的能力较低,因此,在引导学生深入探究作者的思想感情、深入探究文章的主旨的时候,教师要巧妙地为学生铺路搭桥。

1引导学生朗读文本,融入文本的情境之中。朗读是学生进入文本的桥梁,朗读可以把教材无声的文字变为有声的语言,把文中静止的感情变为真情实感,既“了解作者说些什么”、“与作者的心灵相感通”,又能把课文中的人物、情景展现出来,跃出纸面,把自己带进课文的情境中去,毫无障碍地接受课文内容的熏陶感染。

2整体感知文本,把握文本的主旋律。长期以来,我们的教学始终从“教师教”的角度来进行设计,喜欢条分缕析,不厌其细,而忽略从整体上去把握课文。新课标理念强调要引导学生整体感知文本,要把握作品的精髓,不应把阅读作为肢解作品的过程。

(三)让学生与自我对话

学生在阅读活动中通过与作者的对话,达到对作者与自我的双重“发现”,最终达到知识的传递与精神的升华,使自己内在的生命本质获得一种更高层次的新的形式。与作者对话,与文本对话,学生的心灵受到了撞击,若因势利导巧妙地给学生搭建与自我对话的平台,就会促发他们心灵的火花,在类比联想中,会出现顿悟的境界,从而使思想感情得到升华。

三、以师生对话、生生对话为线索

(一)师生平等对话

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文化之间的平等对话过程。在这个平等的对话过程中,它讲究师生的平等相处,讲究课堂的自然和谐,讲究每个学生的个性张扬,讲究活动中的师生互动。因此,教学中教师应有海纳百川的胸怀,应给每个学生有平等参与的机会,有发现问题、发表见解的权利。只有这样,学生的问题才能从熟知的材料中,通过探究发现出来,问题的答案才能在教师的激励中靠学生自己去探索得出。

(二)生生之间的对话

生生对话用在学生自主学习之后,采用合作学习方式,依据话题的性质、学习的习惯和学习的程度等组成学习小组,通过小组学习和小组交流这两种形式来进行。学生通过独立阅读,获得了独特的感悟之后,便产生了交流的欲望。教师要创设一种和谐自由、宽松温馨的学习氛围,让学生无拘无束,共享彼此的思考,交流彼此的见解,感受彼此的情感,分析彼此的得失,达到心灵的感应、思维的共振、理解的共鸣,从而实现个体超越,走向成功。在教学中,教师要珍视学生间智慧的碰撞,要善于把学生的对话逐步引入正题,引导学生展开切实有效的讨论、探究、实践或组织正反两方面进行辩论,让学生置身于一种“合作”氛围中,从而促使文本新的意义的生成。同时,在这样的互动、交流、争辩的对话过程中,学生可以发现他人思维的独到之处,寻找自己的不足,获得修正认识的启示,在集思广益中加深理解,提升能力。

通过生生之间的对话,学生与学生间的交流、沟通、补充、影响,不但培养了学生的合作精神,也养成了帮助他人、共同进步的好品格,还发挥了群体优势。改变了学生的个体学习模式,学生间互动交流的频率也更高了,因而探究的气氛变得更加浓烈,充分发挥了学生的主体作用。需要注意的是,在生生对话的过程中,老师应适时进行引导和点拨,因为学生的认识难免会有片面或偏颇的地方,可以将师生之间的对话和生生之间的对话有机地融合在一起。

猜你喜欢
心灵师生交流
如此交流,太暖!
首届“接班人”杯广西中小学师生书法作品展示
首届“接班人”杯广西中小学师生书法
冬日苏格兰 震撼心灵的美
交流平台
美味下饭剧,胃与心灵的治愈
唤醒心灵
交流平台
麻辣师生
心灵小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