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东来
摘要:思想品德课是德育的理论课。新课程的核心理念是“为了每一个学生的发展”。思想品德课的教育目的就是在平等、民主、和谐的师生关系上。妥善处理与自身、与他人、与集体、与国家的社会关系通过德育维护学生心灵的健康成长。
关键词:思想品德学生课堂教师
中图分类号:G63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5-5312(2009)09-0082-01
一、要认清思想品德课的教育目的
建国以来,“初中思想品德课程经历了多个发展阶段,由建国初期重视政治功能,文革时期政治运动,到改革开放后重视知识传授,再到课程改革以来转向关注学生生活得发展过程。”思想政治课由工具性、知识性向生活性发展。上思想品德课,不是教师单纯的说教,权威地告知学生应该怎样做。而是要让学生在上课的过程中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通过这门课程让学生学会在社会生活中,妥善处理与自身、与他人、与集体、与国家的社会关系。使学生拥有良好的道德修养,可以自主调节,使自己心里的某些情绪得到抒发和宣泄,从而维持心理的健康与平衡。
思想品德教育的目的不是为了锻炼学生记忆力,让他们背会书上的条条框框,怎么样的情况下,应该怎么样。这些他们都可以记住,如果出一份纸质的试卷,会得一个很好的分数。我们关注的不应是形式上的记住,理想中的好孩子。我们教育的目的是要让他们在社会这张大试卷上,得到一个更好的分数,有健全的人格,能够理性处理各种集体,社会关系。
二、对教学成果不能急功近利
德育重在潜移默化,不是一朝一夕就能见到显著成果的。我们的学生正处于青春的成长期,有着崭新的大段的人生空白,他们对事情的认识和把握也是有限的。他们的自我意识逐渐增强,但自控力与判断力还不够成熟。所以,学生的成长中,需要教师及其家长发挥监督、指导的作用。当我们发现身边的学生出现了某些问题,我们对其进行了多次苦口婆心的劝说以后,可能他们仍会我行我素。或者表示接受,甚至下了决心,但以后仍然出犯同样的问题。这时,我们不能一气之下就采取某些极端的教育方法:辱骂讽刺他们,严厉惩罚他们,嫌弃、疏远他们,对其失望,继而放任自流。这些都是绝对不可取的。
十年树木,百年树人。若要教会学生解一道复杂的几何题,在学生有一定基础的情况下,一节课足够。而且可以看到显著的成效:就是学生做出来了,数据的结果显示答对了。可是在思想品德教育的课堂上,我们仅是让他们认识一种关系,明白一种道理。更重要的是道理背后的实践,他们要做的是认识了这些关系与道理以后,要在生活中遵守这样的规则,由理论到实践是需要学生自己经历的过程。很多时候,思想品德课的教学成果不是宏观可见的。“教育即生活、即成长、即发展”我们在教学成果上不能急功近利。
三、要建立和谐的师生关系,寓教于乐
良好的师生关系,能够使学生产生积极的学习心态,有利于促进学生的心理健康,有利于提高学生的学习成绩。同时也有利于促进教师教学工作的开展,顺利完成教学任务。
建立和谐的师生关系,从教师的角度看,教师对学生的关怀是必不可少的。每个学生都是—个独立的个体,有自己的尊严与信仰,渴望自己被关注与认可是人的本性,教师应关注自己的每一个学生,不管他的成绩是否优秀。尤其是学习成绩相对较差的学生,从心理学上看,他们需要得到更多的关怀与认可。这些学生容易因为自己成绩不如别人产生自卑心理,进而不相信自己能够做好,就不再去做努力的尝试,由于不努力尝试,导致成绩越来越落后,长此以往,形成了恶性循环。对这样的学生,教师应给与鼓励与信任,帮助他们树立起信心。形成勇敢、健康的性格。要建立和谐的师生关系,从学生的角度看,首先得让学生产生学习的兴趣。因为兴趣是学习的第一老师,对某件事情有了兴趣,才会提高对此类事的关注度,积极努力的收集关于此类事情的信息。这也就是我们常说的要学生变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新课程改革强调关注学生的学习兴趣与能力。若要增加学生的兴趣,必须要加强课程内容与学生生活的联系。具体到课堂实施上就是,授课过程中举学生所关心的例子。如果例子的主人公是学生们关注、感兴趣的人物时,比如他们崇拜的伟人,他们常看的影视作品里面的人物,此时学生们的情绪往往是非常高涨的,这个例子也会被他们记很久。将理性的专业知识与感性的生动有趣的事物融合在一起时,往往是能够寓教于乐,让人在愉快的心情中得到教育的。
思想品德课是一门综合的实践性课程。新课程理念下的思想品德课的教学过程是教师与学生共同追求真理,平等对话的过程。在这一教学活动中,我们要克服传统教育思想的禁锢,倡导新型的教育理念,采用科学的教学模式,才能真正地帮助、引导学生健康成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