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 军
摘要:党的十七大向全党全国各族人民发出了兴起社会主义文化建设新高潮的号召,作出了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的重大部署,明确提出了文化建设的目标,这是文化大发展大繁荣的重大历史机遇。我们要认真学习领会这一重要指示,坚持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前进方向,立足济宁实际,弘扬优秀文化传统,大力推进文化创新,加快文化名市建设,使孔孟文化在新的时代放射出更加璀璨夺目的光彩。
关键词:济宁群众文化繁荣
中图分类号:G114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5-5312(2009)09-0068-01
一、济宁市历史文化的溯源及价值
济宁具有6000多年的文明史,被誉为“孔孟桑梓之邦、文化发祥之地”。在这方沃土上,相继经历了东夷文化、儒家学说和多元文化三次辉煌发展期,产生了底蕴深厚的始祖文化,博大精深的儒家文化,史传千古的梁祝文化,价值连城的汉碑汉画像石文化,忠义刚烈的水浒文化,融南汇北的运河文化,华才无边的才子文化,流韵无声的匠圣文化,集中体现了中华文化海纳百川的博大胸怀和厚德载物的思想精髓。
全市现有国家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19处,省级49处,国家文化名城2处,山东省风景名胜3处。孔庙、孔林和孔府,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为“世界文化与自然遗产”。鲁国故城遗址、孟府、太白楼、铁塔寺、汉碑群等名胜古迹闻名海外。特别是孔子与儒家文化成为中华文明的典型标志符号,吸引着众多的海内外炎黄子孙前来朝拜、寻根祭祖。
二、济宁市文化事业发展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第一,思想道德建设有待加强。社会思想发生深刻变化,意识形态领域面临许多新情况新问题,对人们的世界观和思想道德产生深刻影响。第二,文化体制不顺、机制不活。文化管理体制与建立完善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不相适应,文化生产能力与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不相适应。第三,公共文化服务水平有待提高。文化基础设施相对落后,文化建设投入不足,城市文化功能不强。第四,思想观念存在差距。一些地方和领导干部对文化认识还不到位,重经济建设轻文化建设的现象普遍存在。第五,文化产业的发展潜力有待挖掘,文化产业实力较弱。
三、挖掘济宁城市文化内涵。提升文化品位的对策
第一,提高公民思想道德素质。广泛开展群众性的公民道德实践活动。把公民道德建设与精神文明建设紧密结合起来,将道德建设的内容和要求融入到以“讲文明、树新风”为主题的创建文明城市、文明单位、文明社区之中;广泛开展向先进典型学习的活动,树立可亲、可敬、可信、可学的道德楷模,让广大群众学有榜样、见贤思齐,通过大力开展这些群众喜闻乐见的各种道德实践活动,使公民道德建设深入到全社会。
第二。构建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发挥社区文艺队伍和文化骨干的组织、示范和带头作用,在群众中树立“文化标杆”,提高群众参与文化活动的自觉性;积极扶持文化、科技、卫生“三下乡”活动和主流媒体的宣传。
第三,深化文化体制改革。进一步转变政府文化主管部门的管理方式,努力做到从办文化向管理文化转变。创新体制,转换机制,推动公益性文化事业和经营性文化产业全面发展,通过改革充分调动广大文化工作者的积极性、创造性。
第四,优化文化发展环境。解放思想、转变观念,积极引导广大干部群众把思想认识从不合时宜的观念、做法和体制的束缚中解放出来,确立“经济政治文化一体化”的新观念,把文化建设摆到与经济发展、政治发展同等重要的地位,在全社会大力营造重文化、抓文化、兴文化的浓厚氛围。
第五,加快文化产业发展。把发展作为第一要务,制订并落实有利于文化发展的政策,为文化产业发展提供良好的政策环境。结合文化资源情况,有重点的优先发展以儒家文化、始祖文化、民俗文化、湖区文化、梁祝文化等品牌文化产业;积极吸收业外资金和社会资金创办文化产业,采取支持国有非文化企业兴办文化项目,吸引股份制企业和社会力量参与文化企业的经营管理等形式,形成文化产业的多元投资,多种经济成份并存的格局。
第六,加强文化精品创作。引导广大艺术家、文化创作者深入生活、深入实际、深入群众,了解社会真情,把握时代脉搏,体验百姓情感,获得创作的灵感和创造的激情。在继承优秀的民族文化传统,借鉴人类文明的优秀成果的基础上,不断创新文艺内容和形式,不断创新文艺体裁,坚持博采众长、古为今用、洋为中用,推陈出新,积极创作融民族风格与时代精神为一体,群众喜闻乐见、反映时代要求的优秀作品。
第七,打造文化旅游品牌。要继承发扬济宁优良文化传统。充分发挥济宁文化的历史文化资源优势,加强文化和传统思想研究,广泛开展优秀传统文化宣传普及活动,组织丰富多彩、健康有益的民间民俗文化活动,让更多的人了解济宁文化,喜爱济宁文化,增强文化认同的自信心和自豪感。实施文化“走出去”战略,发挥孔子文化品牌的带动作用,扩大对外文化传播交流渠道,积极开展对外文化贸易,利用各种契机组织系列文化活动,推动济宁文化走向世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