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 峰
摘要:人们通过对音乐的感受,用绘画般的语言意象,来描绘和欣赏,这是艺术家和欣赏者的一种沟通、一种理解。这种沟通和理解是与他们各自的文化修养有着密切联系的。但关键是在于“知音”者能否地把握音乐与绘画的真实感,这种辨证的统一,真实而具体的自然美感,是艺术家所梦寐以求的。所以一旦这种欣赏者出现。从主观到客观就会出现高层次的感受和共鸣,这才是导致钟子期死后,俞伯牙摔琴不再弹的惨痛悲剧。
关键词:音乐绘画意向融合
中图分类号:J2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5-5312(2009)09-0012-01
声音善于体现延长着、变化着、起伏着、流荡着的东西,善于表现内在的、隐蔽的愿望,善于表达心理、精神的过程。它直接激起相应的情感体验和审美体验。音响和人类情感精神生活有着特别密切而直接的联系。具有纯粹感觉的冲力、抑扬顿挫的语调和自然界的各种音响,是构成音乐的基础,也是绘画艺术所追求的意境。
绘画艺术的点、线、面、形、色构成可以有较大程度的创造自由。越是强调艺术家的主体意识,就越加不受对象本来面貌的限制。它可以依据美得客观规律与法则,依据艺术家的主观感受、思索和设计,加以多次变形、完成系列性的变体画,实现为情调各异的绘画世界,近似音乐里的变调或变奏那样。色彩,是绘画艺术传达情感的重要因素;又是最易为观赏者理解、接受、欣赏、共鸣的基本手段。二十世纪初,产生“抽象派”的绘画艺术,继而“后抽象派”的出现,其作品已经没有任何一点再现自然的痕迹,同时也排斥任何主题,要求以纯粹的点、线、面、色彩获得抽象的艺术构成,在纯粹的形式中实现一种构图、一种风格、一种精神创造,去积极发挥构想的、心理的、潜意识的、抽象的要素。可以说,抽象的绘画、意在实现纯音乐式的构成。
娴熟的乐器演奏技巧,能把人们带进用多种音乐符号规定好的富于音乐性的声音构思中。引人联想到那幽邃的远山、水波潺潺的小溪、恬静的月夜、绿色葱茏的田野、汹涌澎湃的大海、莺歌燕舞的春天,给人以乐中有画,动中有静的美感。而画家们也试图用色相、色列等几百种色调和线条的畅滞、顿挫形状的圆棱方长,通过视觉的相互配合,感染人的思维,用绘画的形式表现声响。把人们带到“聆听”音乐的意境中去。
《二泉映月》是我国著名音乐家华彦钧(阿炳)所创作,曲调委婉深沉、真挚动人,充满着浓郁的江南风格,透露出劳动人们的质朴气息。乐曲以无锡惠山胜景“天下第二泉”为题材,用《二泉映月》为标题,通过“泉水”与“月色”借景抒情,寓情于景,达到情景交融的境界。它不只是描绘宁静夜晚,泉清月冷的“二泉”胜景。而且是作者借这美好河山之景,抒发自己的饱经人间辛酸的一生遭遇。此处是阿炳失明之前,常去游憩玩赏、流连忘返之地,江南如诗似画的月色美景,萦留人间,如诉似泣、如悲似愤地追忆旧时情调,全曲渗透了对黑暗社会的忿恨和对光明理想的追求。
敦煌壁画中,详细地描绘了童子伎(童子伎是我国古代儿童乐舞的一种统称,有“童子伎”与“法乐童子伎”之分,前者是以表现现实生活为主,后者以宣传佛法为主)的精彩场面,它是古代乐舞艺术中的一枝奇葩。形式生动活泼,奇异新颖,极富浓郁的生活情趣和儿童艺术特色。如在173窟(唐代)的经变图中,描绘的是:此乐队为四乐伎组成,中间舞蹈者是一童子伎。乐队的编排呈八字形,左右两边各二人,坐于左边的乐伎所演奏的乐器有竖笛、笙。舞技是一名天真活泼的儿童,他身着长袖衫,下穿灯笼裤,脚穿黑色小皮靴,两手挥动着长绸,舞于一莲花地毯之上,从画中的舞姿看,是中原与西域乐舞中具体融合的具体表现。无论是乐舞伎的装饰还是优美的舞姿都突出了这一点。
音乐的目的是悦耳,绘画的目的的是悦目。音乐史听觉艺术,绘画是视觉艺术。把两种艺术巧妙地意象融合在一起,是艺术家们在艺术道路上的不断探索和追求。十九世纪浪漫派艺术家的崛起,使得这两种艺术得到长足发展,音乐、绘画都使各自艺术特点得到发展,并相互渗透。达到了空前的高度。天才的钢琴家及伟大的钢琴作曲家肖邦,在他那充满独创性的音乐作品中,常富有宽广如歌、感人至深的旋律。他把音乐中的色彩效果强调道首要地位。他运用节奏和力度的变化,来表现绘画中的色彩和明暗、冷暖的变化;用大量的强音,戏剧性的重音和切分音,渐强、渐弱、渐慢的速度来描绘画中所用的色彩;用色彩的流动、色彩的变化来表达旋律的美。
美国著名近代画家惠斯勒谙熟音乐,把音乐和绘画意象融合一起,在绘画作品中寻求音乐美感。他采用音乐术语为自己的绘画作品命名,如《白色交响曲第一号:白衣姑娘》和《夜曲:巴特西河》等,这种用音乐术语为绘画作品命名的手法,反映了他所追求的一种与音乐音色变化抗衡的色彩效果。
总之,音乐是通过音阶、调性等的对比,使人们感到色彩的存在,使听觉艺术,永留存着空间的色彩感;绘画是可以通过色彩达到人们所需的音乐美。使绘画艺术再现在音乐音响之中。不管是音乐追求绘画的意象,还是绘画追求音乐的意象,两种艺术的意象融合,都是艺术家们所共同拥有的目的,即给人们带来美的享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