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蒙恩
牛巴氏杆菌病是指由多杀性巴氏杆菌引起的一种以高温、肺炎、急性胃肠炎以及内脏器官广泛性出血为特征的急性热性传染病。由于该菌可引起多种畜禽的巴氏杆菌病,因此,生产中应及时控制或消灭,严防病菌扩散造成更大的经济损失。
一、临床症状
病牛开始体温可达41~42℃,除有呼吸困难、黏膜发绀、鼻镜干燥、精神沉郁、食欲和反刍减退或废绝、泌乳停止等全身症状外,还有以下几种不同类型:
1. 肺炎型。往往表现为呼吸困难或极度困难,流无色或带血泡沫样鼻液,伸颈仰头,张口吐舌,窒息死亡;或出现痛性干咳,胸部叩诊有浊音区,听诊有水泡音、罗音或摩擦音。
2. 急性败血型。常见腹泻,粪便带血,有时流带血泡沫样鼻液,24小时内虚脱而亡。
3. 水肿型。常见胸前、头颈部或腹下水肿,初热痛后硬凉,眼红肿、流泪,有时有血便,常窒息而亡。
4. 坏死性乳房炎型。常见临产奶牛或初产牛稽留高热,体温达40~42℃。眼结膜充血,眼球凹陷,耳、角冰凉,粪便稀黑,呈水样或煤焦油状。乳头基部或乳区后缘皮肤温度低,出现蚕豆大或手掌大小的不规则暗紫色斑块,继而出现丘疹状疱疹,内含淡黄色黏性液体。乳汁无明显变化,或可从乳头挤出紫红色水状或黏稠液体,伴随挤奶有气体排出,触诊乳房有捻发音。
二、剖检症状
1. 败血型。黏膜、内脏表面以及皮下组织和肌肉有广泛出血点;内脏器官充血,淋巴结显著水肿;胸、腹腔内有大量蛋花样积液;肺脏呈现纤维素性胸膜肺炎症状,弥漫性出血或坏死,切面呈大理石状,或呈纤维素性心包炎症状,有时与胸膜粘连;胃肠道可见急性卡他性或出血性炎症。
2. 水肿型。常见病牛的咽喉部或颈部皮下浆膜有浆液性浸润,切开可见深黄色的透明液体,有时伴有出血;咽淋巴结和颈前淋巴结高度肿胀。
3. 乳房炎型。病牛乳区肿胀,皮肤紫斑处的真皮乳头层充血或出血,皮下组织呈纤维素性肿胀,切面呈猪肝色;乳房间质疏松、水肿或纤维样坏死,腺泡组织结构被破坏,腺管中有出血性凝块,或呈脂肪样变性,有含铁血黄素沉着。
三、实验室诊断
1. 涂片镜检。无菌采取病牛病料制作涂片数张,分别进行美蓝和瑞氏染色,然后镜检。病菌呈卵圆形(或球杆状),两极浓染,并可清晰地看到两极之间两侧的连线。血液涂片用瑞氏染色时,细菌被染成蓝色或淡青色,红细胞染成淡红色,红细胞内有紫色的核。
2. 分离培养。将病料分别接种于鲜血琼脂、血清琼脂、普通肉汤于37℃培养24小时。病菌在鲜血琼脂上长出较平坦、半透明的露滴样菌落,不溶血,在血清琼脂中生长旺盛。在普通肉汤中呈均匀混浊,以后便有沉淀,摇动时沉淀物呈瓣状升起。
3. 生化试验。病菌8小时内能分解葡萄糖、甘露糖和蔗糖,产酸不产气。靛基质、接触酶、氧化酶为阴性,甲基红试验和VP试验均为阴性。石蕊牛乳无变化,不液化明胶。
4. 动物试验。无菌采取病料,剪碎、研磨、用灭菌生理盐水稀释成1∶5~1∶10乳剂,取上清液接种于鸡的皮下,剂量为0.5毫升。接种24小时后鸡死亡,发现接种局部肌肉及皮下组织发生水肿和发炎灶。胸腔和心包有浆液性纤维素性渗出物,心外膜有多数出血点。淋巴结水肿并增大。肝淤血,鸡肝表面有密布的针尖至针头大灰白色小坏死灶。
四、防治措施
1. 加强饲养管理。喂给牛营养丰富的优质饲料,提高其抗病力。搞好牛场清洁卫生和定期消毒,消毒剂可选用10%漂白粉、5%氢氧化钠或10%石灰乳。也可用牛出败氢氧化铝疫苗进行防疫,100千克以下的牛肌注或皮下注射4毫升,100千克以上牛肌肉注射6毫升,接种21天后产生免疫力,免疫期为9个月。
2. 西药治疗。初发病牛,可用5%葡萄糖氯化钠注射液1000~2000毫升,加入盐酸四环素或土霉素8~15克分别静脉注射,每日2次。或用青霉素300万~600万单位、链霉素5~10克,肌肉注射,每日1~2次。严重时,可用庆大霉素80万单位肌肉注射,每日2~3次。
3. 中药治疗。方一:清热解毒、凉血养阴。石膏120克,水牛角60克,生地黄、栀子、牡丹皮、黄芩、赤芍、玄参、知母、竹叶、连翘、桔梗各30克,黄连20克,甘草10克,水煎灌服。方二:补脾益肺。党参、茯芩、炒白术、陈皮、半夏、山药、炙甘草各45克,扁豆60克,莲肉、砂仁、薏苡仁各30克,水煎灌服。
(作者联系地址:河南省叶县职业教育培训中心 邮编:4672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