顾育豹
歌曲《歌唱祖国》,唱出了一代人的爱国情怀,那震撼心灵的旋律历久弥新,激励着人们挥洒青春,建设美丽的祖国。岁月流逝,人们至今仍为其背后的故事所感动,人们至今难以忘怀周恩来总理亲自指挥人民群众引吭高歌《歌唱祖国》的雄健身影。
1964年10月16日,是一个激动人心的日子。这一天,参加大型音乐舞蹈史诗《东方红》演出的人员接到通知:下午两点钟在北京人民大会堂,中央首长要接见大家。然而,直到下午5点钟,大家盼望已久的幸福时刻才终于到来:毛主席、周总理等中央领导来看望大家,并与大家合影留念。接见大厅里掌声经久不息。接见结束后,毛主席有事要先走,他笑着对周总理说:“恩来,你可以提前向大家报告一个好消息啊。”周总理也笑着说:“等主席走后,我再公布。现在说,他们会高兴得控制不住的。”
送走了毛主席,周总理回到大厅,脸上掩饰不住笑意,说:“同志们,在今天下午4点15分,我国第一颗原子弹爆炸获得了成功!毛主席因要等候这次原子弹爆炸的结果,所以才推迟接见大家。”顿时,大厅里的人们欣喜若狂,欢呼雀跃,激动得流下了眼泪。周总理振臂一挥,说:“能歌的就高歌,善舞的就欢舞吧。我们的祖国是多么强大、多么可爱啊!让我们齐声高歌《歌唱祖国》。”在周总理的亲自指挥下,大家唱出了共同的心声:“五星红旗迎风飘扬,胜利歌声多么响亮;歌唱我们亲爱的祖国,从今走向繁荣富强……”
1950年9月15日,第一个国庆节前夕,作曲家王莘从天津到北京去购买乐器。返程路过天安门时,他忍不住下车,欣赏被金色晚霞笼罩的天安门广场。抬头看,一面鲜红的国旗在霞光中高高飘扬,令人心潮澎湃。一年前参加开国大典时的情景,仿佛又浮现在他眼前:首都的国庆游行队伍步伐整齐,意气风发,使他仿佛找到了祖国前进的宏伟旋律。他想,如果能为千百万国庆游行的群众写一首雄壮的进行曲,让他们高唱着走过天安门广场,接受党和国家领导人的检阅,该有多好啊!面对这一切,王莘禁不住心潮起伏,感慨万千。傍晚,在返回天津的列车上,白天五星红旗的海洋、歌声、欢呼声再次在他的脑海里翻滚激荡,一股强烈的创作欲望使他拿出纸笔写了起来。顷刻间,生动鲜明的歌词、雄壮有力的旋律从笔尖流淌出来。屈辱史、中国人民的奋斗史都一一在作曲家的脑海里涌现……列车滚滚向前,车轮发出有节奏的律动,就在这飞奔的列车上一节普通硬座车厢里,他一口气把《歌唱祖国》第一段歌词和曲谱写了出来。
回到天津后,王莘把词曲交给了14岁的钢琴手靳凯华和19岁的男高音王巍首弹首唱。此歌在天津耀华中学首演。后来,王莘将《歌唱祖国》刻蜡版印了几份,寄给一些朋友征求意见。谁知,很快在天津的学校、T厂传唱开来,并迅速传到北京。1951年9月1日,中央乐团在中央人民广播电台播放了《歌唱祖国》大合唱;1951年9月12日,周总理亲自签发了中央人民政府令:在全国广泛传唱《歌唱祖国》;9月15日,《人民日报》以显著位置首次刊登发表了《歌唱祖同》。接着,全国各地报纸相继转载。中国人民解放军军乐团又将这首歌用军乐礼仪和阅兵形式演奏。随后,《歌唱祖国》在全国城乡被亿万人民广泛传唱。同年,毛主席接见王莘,并为他签名留念。周总理则多次在首都群众集会上指挥、高唱这首壮丽的歌曲。
1964年7月13日晚,结束缅甸访问活动刚刚回到上海的周总理,观看了上海文艺工作者演出的大型歌舞《在毛泽东旗帜下高歌猛进》。这台节目以各种形式的歌舞为主,用幻灯投影作背景,表现了党领导中国人民进行新民主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建设的历史。面对亲身经历过的一幕幕激动人心的场面,周总理心潮澎湃,思绪万千。他心中酝酿着一个更大的创作设想:在国庆15周年之际,上演一部大型的歌、舞、诗结合的史诗性作品,来完整地、艺术地反映中国共产党的光辉历程。
7月30日,周总理在西花厅召集有关方面负责人开会,最后拍板,决定大型歌舞立即上马,争取在国庆上演。关于大歌舞的名称问题,有人建议用“东方红”。周总理立即表示赞同,认为这个剧名很好,既精练又切题。他说:“全剧序幕用歌曲《东方红》,尾声用《歌唱祖国》,这是史诗的写法,既深刻又能打动人。”
1968年9月28日,周总理请王莘和李劫夫到北京军事博物馆。周总理告诉王莘和李劫夫,国庆前夕,他请三军合唱团的同志唱了三支歌:《国歌》、《歌唱祖国》、《我们走在大路上》,制了唱片,现在就是请王莘和李劫夫来听听这三支歌唱得怎么样。周总理说罢,就坐在地毯上,和王莘、李劫夫一起听了起来。
三军合唱团唱得很有气势,很振奋人心,王莘和李劫夫同声叫好。周总理也兴奋地拍起掌来,说:“你们是音乐家,你们说唱得好,我听了也觉得很好。《歌唱祖国》的旋律雄壮、豪迈,我每次和人民群众唱起这首歌,都会有一种自豪感!这是一首永久的颂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