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忠文
“因果联系”是议论文着重体现的语意关系。论点要站得住脚,论证要合乎逻辑,论据要丰赡饱满,都取决于“揭示原因”艺术的巧妙运用。而“揭示事物产生的原因”往往可以使议论文走出流于“平面说理,泛泛而谈”的怪圈,走上深刻概述、透辟分析、深入说理、深层立论的轨道,从而凸显由表及里、由此及彼、由浅入深的行文脉络。
“揭示原因”的文字可以出现在文章的任意位置。开头,概述事例,分析说理,结尾等部分都可以缘意而行。那么,怎样揭示原因呢?下面将笔者在教学和写作实践中的领悟,略作归纳,以飨读者。
第一,可以在对列举的社会现象推本溯源后揭示原因。一种社会现象的出现,总是有其原因的。它可能反映了一种社会心理、公众习惯、群体认识、思维传统、社会风习、集体意识。能推究其原因,就能使人从根源上廓清认识,益者仰之,害者除之。请看《知易行难非善道,知行合一是良方》(2009广东高考作文)片段:
孝顺父母是传统美德,也是常识;不闯红灯是法律素质,也是常识;艰苦朴素是优秀品质,也是常识;保持宿舍整洁,恪守公德是个人素养,也是常识;珍惜生命是本能,也是常识……为什么人们知道这些常识,却屡屡违背?为什么人们知晓这些常识的重要,却漠然视之?是自私的毒蛇在啮咬人们的良知,是侥幸的噩梦在摧残人们的心灵,是蔑视集体、唯我独尊的猛虎在践踏内心的蔷薇,是自轻自贱、妄自菲薄的浊流在淹没生命的光芒,是不明事理、愚昧麻木的乌云在遮没睿智善良的心田……
原因的揭示,让人加深了认识,并反省自我的言行,为社会风气的净化起到“鼓与呼”的作用,并使人引以为戒,修正自己的言行。能对社会现象溯因,就能反映现实背景,昭示群体认识现状,而振聋发聩。这个片段的原因揭示采用的是一连串的比喻描述,效果更佳。
第二,可以从事物发展的角度揭示原因。事物总是发展的。能从变化的角度,能从动态的层面分析原因,揭示事物的未来走向,指明事物的发展趋势,就能使人感受到一种洞察力,一种远见,就能得出更让人信服的看法。请看《推陈出新》(2009广东高考作文)片段:
对常识推陈出新,才能适应人才的个性发展,造福时代。通过考试来选拔人才是我们这个国家自科举制度确立至今的常识。而近几年,名大学的“自主招生”既具有传统考试的选拔功能,又舍弃其程式化、单一化的模式而增加了个性化的测试内容,灵活新颖,注重能力,使一大批拔尖学子“各得其所”。
为什么要对常识推陈出新?因为“常识”也应处于动态发展之中,“常识”也应“与时俱进”,“常识”也因和着时代的脉搏跳动,“常识”也应融入人的进步和文明的跨越。只有这样,人们才不会墨守成规、胶柱鼓瑟、守株待兔、缘木求鱼,才会大胆突破,勇敢创新。
任何认识都不是一成不变的,在发展中,人们深刻地领悟到事物的精髓。从发展的角度揭示原因符合认识规律,符合事物特性,符合社会的演进,符合文明的推进,会让人们心服口服。再看《论时尚》(作者黄竹君)片段:
时尚的风行与传播,必然带有鲜明的时代烙印。当前社会转型期的时尚,从一定层面折射出人们思想观念的碰撞与更新、行为模式的调适与重构,展示出人们由过去“非此即彼”的二维判断,向“亦此亦彼”“非此非彼”的多维判断的认识飞跃,也反映出人们对精神压抑、个性束缚、强求一律倾向的否定与反叛。
时尚,对陈规陋习具有“破冰”意义。时尚,又是与传统、经典相比较而存在的一个认识范畴,两者之间存在着由此达彼的桥梁。现时的经典未尝不是昨日的时尚,今日的时尚也有可能积淀为明朝的经典。
这是文章的结尾部分,作者充满激情地从发展的角度揭示了“时尚”之所以出现并风行的原因,真知灼见,启人思索。“发展”是一种前瞻,是一种预测,是一种远眺,惟其如此,才能警醒世人,鞭策世人,感召世人。
第三,可以从指出事物危害的角度揭示原因。从事物的危害入手,告诫人们不要选择不理性的行为,就是在解释不该“这样作”的原因,也就是在说明应该“那样做”的理由。请看《功利化的大学还如何“仰望星空”》(作者蔡哲远)片段:
在纽曼看来,如果一所大学不能“激起年轻人的一些诗心的回荡,一些对人类问题的思索”,那么她缺乏感染力是无可置疑的。很不幸,对于今天因扩招而面临严酷就业压力的大学生来说,“诗心的回荡”正成为遥远而奢侈的梦。
指出事物的危害,具有警示作用,是从反面揭示原因,也是在强调正面做的必要性和缘由,能引起关注。能一针见血地指出危害,就能启迪愚顽;能深入骨髓地揭开不足,就会阻遏悲剧,棒喝丑恶。
第四,可以从指出事物的作用的角度揭示原因。事物的作用和意义左右了人们选择一种行为的理由,从这个角度溯因,是更深一层的探究,认识越深刻,挖掘得越深。请看《平静,为生命着色》(作者李祯)片段:
“非澹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为什么“宁静”可以致远?因为宁静可以安顿身心,调整心态,蓄积能量,而达到生命的远方。宁静的表情,镇静的心绪,有序的思路,从容的言行,大将的风度,悠游的节奏,具备这些品质的人一定是幸福的。
做一件事总会起到一定的作用,也会有一定的意义。这往往能引导人们更深入地把握分析说理的依据,明白其所以然,而更加服膺。
第五,可以从事物关系的角度揭示原因。事物之间总是具有这样或那样的联系,这种联系也奠定了某种行为发生的原委。请看《平静,为生命着色》(作者李祯)片段:
庄子主张“内不化”,意思是说,无论外界如何变化,一个人的内心不要受外界的影响,一定要有所坚持。这是平静的一种境界。平静而能执著于从事的事业,即使泰山崩于前,万马腾于后,依然心如静水,不漫不溢。
美国康奈尔大学的物理学家奥谢罗夫借用学校的一所实验室以研究3He的超流动性。几个星期过去了,他的实验却毫无进展。当实验室主管奉学术委员会之命通知他“这个实验室,你还有24小时的使用权”时,他相当震惊,但瞬间他就相当平静,让自己整个身心沉静于实验室中去。次日,在阳光冉冉升起之时,物理学界的这位骄子也横空出世。他以平静的状态,在24小时过去之前,发现并证明了3He的超流动性,问鼎了诺贝尔奖。
平静生勇敢,勇敢出智慧,智慧创奇迹。聪明的人总是追求内心的平静,以静观外物,清理思绪,为下一步布局。有了平静,于是内心便屏蔽了外界的芜杂,保持了情绪与意志的专一,期待的结果便会如约而至。
事物之间的关系贯穿了事物的整个过程,指出这种关系,让人更透彻地解读某件事发生的原因,使分析说理更加充分。也使人明了,具备了某些因素,成功就指日可待。
第六,可以从历史的角度揭示原因。历史事件总跟当时的环境密切相连,人们认识事物的历程也总是从过去走到现在,思想的局限取决于时代的局限。请看《一叶落知天下秋?》(2009广州一模作文,作者周玮)片段:
然而,并不是每个能见微知著的人都能书写历史的篇章。因为故乡田野上一团散发青草味的人粪,彭德怀看到了农民生活的苦状,看到了大跃进的荒唐;因为一个简单的人口统计数字,马寅初看到了中国未来人口膨胀的危险。这原本都是智者难能可贵的预见,但由于决策者的偏狭、时代的局限和观念的错误,这种预见不仅没有得到决策者的肯定,不仅没有帮助制止事物的恶性发展,反而给智者本身带来深重的灾难。
误解常常源于认识的滞后。能从历史的角度揭示原因,就能使文章客观公允,使人们吸取经验,铭记教训,深刻咀嚼“今天”的意蕴。
第七,可以从事物对于人、对于时代的深远意义的角度揭示原因。这样能使某件应该做的事做得理直气壮,也让读者在读懂了某件事的内涵后而有所坚守,有所期待,有所思考。请看《论时尚》(作者黄竹君)片段:
与时俱进、趋新求异的现代性重构,是时尚不断衍生和更新的内在发散机制。譬如现今青少年参加选秀节目,“超女”一时间红透天下,国人为之空巷,立时成为时尚的代表。不过我们看到,许多专家对之冷嘲热讽,动辄猛批“一夜成名”的“超女”现象,甚至呼吁权力部门予以封杀。对“超女”大赛尽管可能产生某些误解误读,但其积极意义绝不可低估:收视率的大幅跃升及其链接性商业开发(据说短信收入就有几千万);大众文化生活增添了新视野和新选项;为那些富有才华的青年打开脱颖而出的大门,“超女”们的奋斗历程也同样刻苦而艰辛……最重要的是这项大赛在一个开放的、宽容的、活跃的、多样的社会中才可能举办。
事物的深远意义是它存在的现实支撑。很多时候,正是因为不明白一件事对于人、对于时代的深远意义,才模棱两可,首鼠两端,或亦步亦趋,人云亦云。更何况这个片段的“揭示原因”放在概述事例的部分,这比一味叙述的行文样式不知要好多少倍!这才叫摆事实,讲道理;这才叫有叙有议,论事明理;这才叫晓之以理,循循善诱。
文以载道,议论文要肩负起引导人,引导时代的使命,使别人看了你的文章真的明白了事理,真的解决了问题,真的茅塞顿开,在行文的不同位置适时而恰当准确地揭示原因是值得采用的方法,难怪高考作文的评价标准中将它置于“发展等级”的层面了。
“揭示原因”让人更深入地理解了文章的行文理据,立论基础和深远的历史意义、现实意义,也使文章不是停留在表面上“声嘶力竭”地叫喊,而是进入了理性的深层分析,冷静客观,可信可读。
责任编校 彭 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