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刊2010年1月荐书

2009-12-09 03:10
财经 2009年25期
关键词:公民权司徒雷登科尔

新经典

《伟大的中国经济转型》,劳伦·勃兰特、托马斯·罗斯基编, 方颖等译,格致出版社2009年10月

勃兰特和罗斯基都对中国有深入的研究。这本《伟大的中国经济转型》集数十位经济学家之力,求解中国的经济增长之谜,实证研究从技术创新、产业升级和区域转型等角度切入中国的经济发展过程,是一本全面研究中国1978年改革以来的综合之作。作者不乏洞见地指出,隐身在中国奇迹背后的谜团是:一面是快速的经济增长,另外一面却是看起来千疮百孔的制度,这两者何以并存。

经济学家们也客观指出中国的财政和金融体系的问题,可能会成为未来的阻碍,而司法体系的低效率将是不容忽视的绊脚石。未来的改革才是进一步检验“中国经济转型”是否伟大的标准。

《石器时代经济学》,马歇尔·萨林斯著, 张经纬、郑少雄、张帆译, 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 2009年10月

这是经济人类学研究的经典之作,从人类学角度研究原始社会的经济生活,并提出了开创性的观点和全新研究视角,至今仍被很多经济学研究者当做必读书目。

萨林斯在书中提出了“原初丰裕社会”,认为石器时代的原始人是生活“丰裕的”,因为他们的需求有限,最重要的事情只是填饱肚子,而不需要额外的“财产”。书中同时提出了“家户生产模式”的概念。

1972年本书首次出版时,《泰晤士报文学增刊》对它的评价是“蕴含着无数奇思妙想,而且全部言之凿凿,(对这样的作品)一篇评论根本不足以描述其价值——需要一本专著”。

知识与情趣

《思想的力量:学术探索之旅的另类自传》,雅诺什·科尔奈著,刁琳琳译,中文大学出版社(香港)2009年10月

科尔奈的名字在中国经济学界如雷贯耳,他早年的代表作《短缺经济学》在中国出版后,曾经深刻地影响一代学者。

这本书之所以被命名为“另类自传”,是因为科尔奈在书中更多的是在记录和展示自己思想进化的历史,而不是着重于回顾个人生活。

在“二战”中,科尔奈犹太人的身份让他痛失亲人,战争一结束,他立刻开始潜心研读《资本论》,视其为精神食粮,此后逐渐成长为一名坚定的马克思主义者。

在为社会主义理想奋斗的年代里,种种坎坷的经历和亲眼目睹的社会现状,让他原本坚定的思想逐步蜕变并最终放弃了曾经的信仰,决心远离狗苟蝇营的政治名利场,全身心投入学术研究。这段日子成了他“一生中最幸福的时刻”。

科尔奈始终认为短缺是计划经济不可回避的问题和痼疾,而“制度的变迁”可能会是“一个巨大的成就”,因为由此短缺可以得到消除,而个人自由会受到充分的尊重。

《在中国城市中争取公民权》,(美)苏黛瑞著,王春光、单丽卿译,浙江人民出版社 2009年9月

在中国的城市的边缘地带,存在着数量庞大的农民工群体,他们在城市化进程日益加速的大环境下,从经济欠发达地区迁徙到繁华都市,为城市的建设和发展每天贡献着力量。但他们的身份却陷入尴尬:他们是这个国家的合法公民,本应与城市居民享受同等的福利,可按照现行的户籍制度,他们本应享受的公民权无法真正、彻底地得到落实……

苏黛瑞在书中对农民工挣扎于城市边缘的现象给予了强烈关注,并试图证明,市场的运行必然会对公民权的达成起到直接或间接的作用。

《司徒雷登日记:美国调停国共争持期间前后》,司徒雷登著, 陈礼颁译,黄山书社出版社2009年7月

本书一反司徒雷登被固化的历史形象,以其1945年到1949年之间的经历为主线,满纸尽是忙碌的行程、繁重的工作,完全是司徒雷登这四年间所作所为的白描式记录。

本书由司徒雷登的秘书傅泾波整理,首先在美国出版了英文版,又于1982年在香港推出繁体中文版。而特意选定这四年间的日记,更可见傅先生的苦心。正如他在本书序言中所说,“这套日记反映出他在这段重要时期的思想和态度,同时也有除去某些人一向对他误解的作用”。

本刊研究部

猜你喜欢
公民权司徒雷登科尔
The Impacts of Extension of Roman’s Citizenship
科尔摩根伺服在数控钻铆机床中的应用
科尔森·怀特黑德的《地下铁道》
生于杭州归于杭州的司徒雷登
公民权、社会组织与民主:治理视域下三者互动关系的分析
司徒雷登:下级面前心虚气短
宪法基本权利解读及体系实践路径研究
科尔:“走出去”带动纺织业升级
司徒雷登和他的中国事业——司徒雷登在华经历与人物评述
觊觎与固守之间
——罗马公民权视角下同盟战争爆发的原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