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 萍
我们的教育追求的最高境界是“和”,“和”是我国教育传统的核心价值取向。教育民主前提下的和谐、以人为本的和谐,已经成为教育者新的追求目标。传统中较多的形式上的“和”,正改变为形式和内容相统一的“和”。
要继承和发扬我们的优良教育传统,就得先认识我们的教育传统。笔者以为我们的教育追求的最高境界是“和”,“和”是我国教育传统的核心价值取向。
学生——性情平和。我们的教育,无论是在古代还是在当代,都重视对学生性情的约束和教化。培养“规矩学生”是学校教育的重要目标。“没有规矩,不成方圆”是我们训导学生守规矩的“醒世恒言”。我们常说“学生要有学生样儿”,这“学生样儿”的主要标志就是性情平和、举止稳重。“善”是性情平和之本,我们的教育传统是特别重视“向善”教育的。古人把“人之初,性本善”、“苟不教,性乃迁”的道理,作为开蒙教育,灌输给儿童。当代的学校教育依然把“向善”作为品德教育的重点,将扬善惩恶作为中小学教育永恒的主题之一。
课堂——和谐共进。我们的课堂讲究和谐一体,共同进步。教师追求课堂和谐的传统做法是整齐划一:在教师的指挥下,学生一起听课、一起做题、一起开展课堂活动。教师上课,往往乐于追求“群体效应”——安排齐声朗读,引导齐声回答。为了课堂和谐,我们特别强调课堂纪律。教师的组织教学能力,是与教学能力同等重要的能力。上课有个别学生违反纪律,教师一定要及时制止,视而不见被认为是不负责任的表现。课堂上,不论每个学生的水平如何,都要使其有所收获,这是我们对教师不变的要求。“抓两头,带中间”,分层次教学,学生结帮“差”的对子等,是防止“差生”掉队、保证全体进步的经验。
班集体——和睦相处。我们的教育,非常重视班集体建设。热爱班集体是学生的必修课。在班集体中与大家和睦相处,是对班集体中每一个成员的要求。同学之间互相帮助,是班风良好的体现。班集体建设的目的之一,是建立起集体友谊,这更多地表现在共同维护班集体的名誉和为班集体争得荣誉等方面。
校园——和同共建。建设和谐校园是办学者的基本任务之一,也是我们教育传统的基本内容之一。校园历来都是被作为“育人环境”而精心建设的。校园秩序、校园安全、校园美化是校园和谐建设的三个重要方面。良好的校园秩序,是校园和谐的根本。几乎所有的学校都有保证良好的校园秩序的各种规章制度。建立良好的校园秩序,也是保证校园安全的需要。校园安全除了学生人身安全,还有精神安全。抓校园安全,每个学校都不会放松。美化校园也是出于“育人”的考虑。有人提出“让小草也能发出教育的声音”,就是校园美化理念的典型体现。校园育人,还体现在校园共建上,即让学生在亲身参加校园建设的过程中,受到集体主义和热爱劳动的教育。
“和”是教师教育实践的准则,是学校管理的目标,是社会对学校的要求。当然,我们的教育传统追求“和”,并不是否定竞争,相反,我们的竞争是相当激烈的。学生之间、班级之间、教师之间、学校之间的竞争,时时都在进行。然而,我们的竞争是平衡之中的竞争,是平和状态下的竞争。我们从不放弃竞争中的“弱者”与“失败者”。关怀“弱者”、“失败者”,既有实实在在的帮助,也有真诚热情的鼓励,这是我们教育传统突出的特点。教师是否关注“差生”,是衡量教师师德水平的一项硬性指标。我们的竞争是平衡各种力量、各种关系的竞争,竞争始终伴随着平衡,从而实现总体局面的平和。
我们的教育传统中对“和”的追求,与西方教育理念有着明显的不同。我们的“和”的价值取向,既闪耀着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光芒,也存在着某些不可避免的局限性。一个民族的教育传统,只有不断地吸收外来文化的营养,才能促进民族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当前正在进行的新课程改革,正在为我们的教育传统注入新鲜血液。“和”的内涵,已经发生了新的变化。在科学发展观的引领下,符合现代教育要求的新的和谐观正在形成。教育民主前提下的和谐、以人为本的和谐,已经成为教育者新的追求目标。传统中较多的形式上的“和”,正改变为形式和内容相统一的“和”。我们相信,“和”这个中国教育传统的核心价值追求,一定能够促进我们的教育事业担负起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培养合格人才的历史使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