丁 杰
古往今来,作为一代领袖或者一方领导,气度是很能促使他们成就一番事业的。假如一代领袖或者一方领导缺乏应有的气度,他就很难做到知人善任、一呼百应、审时度势、当机立断,因此他的事业也就很难获得成功和辉煌。
作为普通的平民百姓,气度在他的日常生活中也是至关重要的,有时甚至会对人生道路产生重要影响。如果一个人缺乏应有的气度,他就很难做到随和融洽、开朗乐观、豁达大气、举重若轻,因此他在生活中也就很难获得真正的愉快和幸福。
春秋时期的越王勾践,虽然在吴越战争中失败以后,卧薪尝胆、艰苦奋斗、委曲求全、礼贤下士,终于打败了吴国,逼得吴王夫差在姑苏山上抹了脖子,但是作为一个国君,究竟缺乏应有的气度,说到底他也不过就是报报仇罢了,并没有什么值得称道的作为。
早在勾践的父亲老越王允常在位的时候,就与吴王阖庐结下了仇恨,因此两国经常互相攻伐。允常死了以后,勾践即位。吴王阖庐听说允常逝世,认为勾践年轻,尚无治国经验,就举兵讨伐越国,不想在战斗中受了箭伤。这一箭估计是射到了阖庐的要害处,回去以后便一命呜呼,死前还告诫儿子夫差“必毋忘越”。
夫差当了吴王以后,牢记父亲的遗训,日夜操练士兵,誓报越国一箭之仇。勾践听到这个消息之后,不听范蠡的劝阻,决定先发制人,举兵进攻吴国,结果被吴国打得大败,身边只剩下一些残兵败将,被吴军包围在会稽山上。
勾践在走投无路的情况下,来向范蠡请教,范蠡认为这时候只好向吴国求和。于是勾践便派文种前去求和。在文种千方百计地努力下,夫差终于赦免了勾践。
勾践回到越国以后,在范蠡和文种的帮助下,卧薪尝胆,励精图治,终于使得国家强盛起来。后来夫差在黄池会合诸侯,吴国的精锐部队全都去了黄池,这时范蠡说,现在吴国空虚,可以进攻吴国了。于是勾践采纳了范蠡的建议,开始攻打吴国。
经过长时期的艰苦战斗,越国终于打败了吴国,将夫差逼死在姑苏山止,算是报了仇雪了恨。
很早以前,范蠡就看出了勾践缺乏气度,难以长久地合作下去,也不会有什么更加辉煌的作为,因此范蠡早就做好了归隐的打算。越国打败吴国之后,范蠡为了躲避灾祸,就立即离开了越国,跑到齐国隐居起来,并从齐国给老同事文种写了一封信说:“蜚(同‘飞)鸟尽,良弓藏;狡兔死,走狗烹。越王为人长颈鸟喙,可与共患难,不可与共乐。子何不去?”
文种看了范蠡的来信之后,觉得范蠡说得有理,便称病不朝,但是勾践仍然没有放过这位大功臣。早在夫差释放了勾践、勾践得以回到越国之后,文种曾与范蠡制定灭吴的七条策略,勾践就是靠着这七条策略打败了吴国、逼死了夫差。越国胜利以后不久,勾践就赐给文种一把宝剑说,你当初给我出了七条对付吴国的策略,现在我只用了三条就打败了吴国,剩下四条还在你那里,你就用这四条到地下去帮助我的先王打败吴国吧。于是文种无奈自杀。
范蠡和文种是勾践的左膀右臂,没有范蠡和文种,勾践就不可能活着回到越国,就不可能有后来越国的复兴和强盛。没有越国的复兴和富强,勾践复仇也就成了一句空话。勾践复仇以后,连范蠡、文种这样的大功臣都不能容,说明勾践作为一个国君,是缺乏应有的气度的。正是因为勾践缺乏这种气度,所以他也只能是报报仇解解恨而已,所以他也就不可能再有什么作为了。
与勾践相似的还有三国时期的袁绍。
从某种角度来看,袁绍甚至连勾践还不如。勾践起初还能听取范蠡和文种的意见、在范蠡和文种的辅佐下打败吴国,而袁绍一开始便听不进谋士们的意见,失败以后又糊涂地认为在谋士们的面前丢了面子,为了保住面子而去诛杀谋士。作为拥兵自重称霸一方并且企图称帝的大将军,这就不光缺乏气度,而是更显得可笑而可悲了。
曹操东击盘踞在徐州的刘备,刘备派人来向袁绍求救。谋士田丰对袁绍说,现在曹操东征,咱们可以乘机袭击曹操的后方,这样不仅能解刘备之围,而且可以战胜曹操,而袁绍却以孩子有病为由拒绝采纳田丰的意见。田丰说,因为孩子有病就丢掉千载难逢的时机,实在可惜。这话传到袁绍的耳朵里,袁绍竟然恼羞成怒,从此疏远田丰。
曹操打败了刘备以后,刘备走投无路投奔袁绍。这时候的刘备,自然希望袁绍攻打曹操替自己报仇。后来袁绍居然被刘备说服,决定出兵攻打曹操。田丰对袁绍说,前一段时间曹操攻打徐州,许都空虚,是进攻曹操的最好时机,可是你不同意在那时候攻打曹操,错过了千载难逢的好时机。现在曹操打下了徐州,还军官渡之后,军队士气正旺,这时候你却要攻打曹操,自然难以取胜。与其在这个时候攻打曹操,不如等待时机再行讨伐。
因为袁绍这时候听信了刘备之言,执意立刻出兵攻打曹操。田丰此时断言,若不听我的良言相劝,肯定出师不利。袁绍听了大为恼火。前段时间我没有采纳你的建议,你就到处说怪话;现在我刚刚决定攻打曹操,你又说出如此不吉利之言,作为一方统帅,我岂能容你信口开河胡说八道。于是袁绍不仅没有听从田丰的好言相劝,反而以扰乱军心的罪名,将田丰关到了大牢里。
反对出兵的人关的关了、跑的跑了,再没有人明着反对袁绍出兵攻打曹操了。于是袁绍先是发布讨伐曹操的檄文,接着亲率大军望官渡进发,准备讨伐曹军。而曹操却在许攸的谋划下,一面派兵迎击袁绍,一面亲自领兵赶赴乌巢,焚烧袁军粮草,很快取得了胜利。
袁绍在乌巢的粮草被烧、守将投降的消息传来以后,袁军大乱。慌忙之中,袁绍及长子袁谭各自单骑逃跑。在袁绍与曹操的对局中,可以说袁绍占有很大的优势,但最终却落了个惨败的下场。细细想来,与其说是曹操打败了袁绍,不如说是袁绍自己打败了自己。
更为可悲的是,在袁绍打了败仗以后,狱卒对仍在监狱里关着的田丰说,事实完全证实了你的判断,你必将受到袁将军的重用了。田丰笑着说,袁将军外宽而内忌,他从来不珍视部下的忠诚和智慧。这一仗如果是他打胜了,他一高兴说不定还能赦免我;现在他打败了,必然会顾及面子来杀我。果然,袁绍在回来的路上说,吾不听田丰之言,致有此败。吾今归去,羞见此人。于是派人先往冀州杀了田丰。
田丰是袁绍的重要谋士,对于这场讨伐,战局的发展完全证实了田丰的预料,战局的结果完全印证了田丰的判断,这说明田丰足智多谋:而且田丰出于对袁绍的高度负责,曾经极力阻止这场战事,这又说明田丰忠心耿耿。而袁绍为了顾及自己的面子,竟然杀害这样一位忠心耿耿、且又足智多谋的助手,可见其气度如何了。
还有一个因为缺乏气度而毁掉自己一生的人是汉代的贾谊。
贾谊从小就刻苦学习,博览群书,18岁就因为能诵《诗经》、《尚书》、能撰文章、歌赋闻名于世。二十出头就经人推荐,当了中央政府的博士(一种预备皇帝咨询的官员)。每当汉文帝提出问题,许多老先生都回答不出来,但是贾谊却能对
答如流,说得有理有据。这使得汉文帝非常高兴,一年之中就破格提拔他为太中大夫。
贾谊尽管年轻,但究竟饱读诗书,而且远见卓识,所以他的许多意见都切中时弊,他的许多建议都切实可行。而汉文帝又是个明君,对于贾谊有价值的建议,都能采纳施行。同时,贾谊还帮助汉文帝制定和修改了许多政策和法令。
贾谊的许多建议,经过汉文帝采纳施行以后,安抚了基层百姓,巩固了中央集权,同时也触犯了一些权贵的利益,遭到了权贵们的激烈反对。为了巩固中央集权,贾谊曾建议列侯离开京城回到自己的领地去。汉文帝认为贾谊的建议有理,就采纳了这个建议。周勃原是个以编织为生的小手工业者,后来跟着汉高祖刘邦东征西讨,战功显赫,成了开国功臣。汉文帝采纳了贾谊的建议以后,便免了周勃的丞相职务,并让周勃带头离开京城,这样就难免得罪周勃等一大批功臣元老。
汉文帝重用贾谊,也遭到了一些平庸之辈的忌妒。汉文帝身边有个上大夫名叫邓通,这个人除了会摇船以外没有其他的本事。说起这个只会摇船的邓通能一步登天颇有点荒唐。有一次汉文帝在梦中想上天却总也上不去,这时候有个“黄头郎”从后面推了他一把,他就飘飘然上了天。汉文帝醒来后就暗中寻找这个推他上天的人。
这一天汉文帝看到一个头戴黄帽正在使船的年轻人,很像是梦中推他上天的人,于是就把他叫过来,问他叫什么名字,年轻人回答叫邓通。汉文帝很高兴,就封他为上大夫,还赐给他很多钱。
就是这样一个除了摇船之外再没有其他本事的人,地位却和贾谊羞不多,贾谊自然看不起他,并常常在文帝面前讥讽他。而这个邓通,也常常在文帝面前说贾谊的坏话。这样外有大臣攻击,内有邓通进谗,贾谊很快被贬出京师,到长沙去当长沙王的太傅。贾谊本想在皇帝的支持下大干一番事业,结果却被贬到了长沙,于是感到深深地失望,也使他伤感不已。
贾谊到了长沙之后虽然失望,但还没有绝望,偶尔还向文帝上疏提提自己的意见和建议。汉文帝自然也没有忘了贾谊,后来又把他派到梁怀王刘胜那里当太傅。刘胜是汉文帝最喜爱的小儿子,汉文帝让贾谊当梁怀王的太傅,也可以看出汉文帝对贾谊的重视,同时也可以看出汉文帝对贾谊的良苦用心。
汉文帝十一年,梁怀王骑马摔死。贾谊感到自己作为太傅,没有尽到责任,便陷入深深地自责之中,并长期不能自拔。汉文帝十二年,贾谊在忧郁中死去,年仅33岁。
作为远见卓识的政治家,正在大有作为的时候,受了挫折遭了贬谪就怨天尤人,看到猫头鹰撞到了房间里就伤感失落,可见其气度算不得广大。因为梁怀王骑马而阻拦不力、或者干脆没有阻拦、致使梁怀王丧命而自责自责,这是可以理解的。但是如果由于自责而忧郁、由于忧郁而丧命,那就太没有气度了。
而宋代的大文豪苏东坡则不同。贾谊遭受了一次打击就怨天尤人、被贬谪了一次就伤感失落;而苏东坡一辈子屡遭打击、被一贬再贬,甚至被人陷害差一点丢了性命,但他并没有自怨自艾,总是在逆境中保持向上的活力,在黑暗中寻觅光明的前景,在困难中找出生活的乐趣,始终保持乐观豁达的精神风貌,那种气度则是一般人难以比拟的。
苏东坡幼年随父读书,受到良好的家庭教育,年未及冠就“学通经史”,并能“属文日数千言”,这一点倒是同贾谊很相似。虚岁21岁时苏东坡出川赴京,参加朝廷的科举考试,第二年又参加了礼部的考试,获得了欧阳修的赏识,高中进士第二名。后来因为父亲病故,守孝3年。服满归朝,从此正式开始了他的为官生涯。
要说苏东坡的为官经历要比贾谊坎坷得多。他入朝为官之时,正是北宋王朝开始出现政治危机的时候。为了缓和社会矛盾,宋神宗任用王安石,并支持王安石变法。
苏东坡和他的师友们、包括他的恩师欧阳修在内,因为在新法的施行上,都与新任宰相王安石发生了矛盾。这样一来,苏东坡自然不能被朝廷所重用。不被重用倒不可怕,可怕的是你不容于朝廷,说不定哪天就会招来祸端。
苏东坡当然也意识到了这一点,为了避开矛盾、免遭祸殃,他请求外放,离开京城到外地去做地方官。朝廷批准了他的请求,于是他在杭州当了3年通判,后来又调到密州、徐州、湖州当知州。
宋神宗元丰二年,苏东坡到湖州还不到3个月,就有人故意曲解他的诗句,诬陷他“毁谤君相”,于是他被逮捕。
苏东坡在监狱中坐了103天,要不是北宋在宋太祖赵匡胤年间就定了不杀士大夫的政策,苏东坡的那颗脑袋早就被人砍了走了。
出狱以后,苏东坡被降为黄州团练副使,这个职务相当低微,而且没有任何实权,生活自然也不宽裕。为了贴补生活,苏东坡便带领家人到城东去开垦一块坡地。“东坡居士”的别号从此而产生。
后来朝廷又将他调往汝州,由于汝州路途遥远,苏东坡需带领全家长途跋涉才能赴任。在奔赴汝州的路上,他的小儿子因为经不起路途劳顿而丧命。可想而知,这对于苏东坡的打击有多大。
哲宗即位以后,苏东坡以礼部郎中被召,半月后升为起居舍人,3月后升为中书舍人,时间不长又升为翰林学士知制诰。
新党势力倒台以后,旧党势力掌握朝政。苏东坡在新党掌权的时候,因为新法中出现的种种弊端而不赞成变法,因此为新党所不容;在旧党势力掌权以后,他又因为不同意旧党势力完全否定新法,因此又为旧党所不容。
在这种情况下,苏东坡再次要求外调。苏东坡的请求再一次得到批准,他以龙图阁学士的身份,再一次到阔别了16年的杭州去当太守。
苏东坡在杭州兴修水利,疏浚西湖,用从湖中挖出来的泥,在西湖旁边筑了一道堤坝,这就是著名的“苏堤”。他在杭州干得正起劲的时候,他又被召回朝,但是又因为与朝廷政见不合,又被外放颍州。新党再度掌权以后,他被贬惠州,接着又被贬到儋州(今海南省),据说在当时贬到海南,是仅次于满门抄斩的严厉处罚。
苏东坡一生光明磊落,豁达豪迈,并不把坐牢流放当回事。苏东坡在杭州时,他说:“我本无家更安往,故乡无此好湖山”。后来被贬到惠州,他说:“日啖荔枝三百颗,不辞长作岭南人”。再后来他又被贬到海南岛,他说:“九死蛮荒吾不恨,兹游奇绝冠平生”。
苏东坡把最为严酷的流放,看作是一次奇绝的游历,这要没有非凡的气度,怎么能有如此豪壮的人生态度!贾谊如果能有苏东坡如此豪壮的人生态度,估计他也不会忧郁致死了。
责编李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