董一群
我变了(病文)
我以前很懒,什么事都不太愿意干,要干就想尽办法来偷懒。可是有一件事让我改掉了这个坏习惯。
有一天,妈妈让我去楼下倒垃圾,我极不情愿地提起那袋沉甸甸的垃圾下了楼。当我来到三楼时,看到地上放着一个空纸箱,我的懒劲顿时上来了。我瞄准那个空纸箱把垃圾一扔,可没扔准,垃圾袋开了,里面的垃圾洒了一地。这时一位大妈走来了,拿起楼道里的扫把,把垃圾扫干净了。我看着这一切,后悔极了,就下决心:我以后再也不能懒了。
从此,我改掉了这个坏习惯。
分析与修改
中高年级学生作文,无论从写作意图,确定中心,选择材料,轻重详略,落笔行文,开头结尾等方面都有很多亟待提高之处。在现实作文教学中,要学生做到有话可说、有事可写是不困难的,而比上面的问题更加突出的是有很大比例的同学在作文实践中最容易患上内容简单,言之无物,缺乏真情实感的“贫血症”。对于这种空洞贫乏无主见的作文,我们应该怎么去“对症下药”呢?下面就从这篇病文入手,来谈一谈 。
这位同学的《我变了》写的是他由一个懒惰的人变勤快了。可以相信他写的是真实的,可他把整个过程写得平平淡淡,简直就是一杯白开水。这是学生常见的作文病症“贫血症”,也就是词汇空洞简单,过程平淡无味。要克服这种病症,现在列出一个药方,保准药到病除。
首先要找准文中人物转折的点。例如他由懒变勤源于什么呢?是一次因懒惰犯错的事或是一个身边人的良言相劝?很明显这篇文章中小作者是因为懒惰,随便乱扔垃圾,害得楼上的大妈辛苦地打扫。这虽然是一件小事,但对他的触动很大,让他意识到自己的懒惰很不应该。
接下来,我们就要看看文中的人物怎样“转变”才显得精彩了。第一点,转变前要充分铺垫,也就是说转变前的懒惰一定要用具体的事例来说明,用事实说话,才会让人觉得真实可信。第二点,转变的过程要“慢动作”,应由懒致错,由错致悔,悔而内疚、自责,然后反思,完成转变。同时对主要人物的动作、语言要充分铺陈,通过对比来促进人物心理上的转变。这一系列的每个过程都不能少。大多数同学都没有耐心这样细致地描写铺排,往往急匆匆地就由犯错转而反思,那就错了,一个人的转变是需要过程的,只有把这个过程写具体才会使人物形象鲜活生动地呈现在大家面前。
有了这样的灵丹妙药,作文的“贫血症”,不怕治不好。
我变了(修改文)
我很懒,虽然我属鸡,但我从不早起,像猪似的趴在床上,就不想起身,每天非要在爸妈的多次“狂轰滥炸”下,才恋恋不舍地离开暖和的被窝。在学校里我 基本上是能懒则懒,不愿多动一下。有一次上完体育课回来,坐在位置上,一阵风吹来,觉得身子凉飕飕的。哎呀,怎么这么凉呢?心里想,这要冷感冒了,可不划算。可超级懒的我根本不愿伸手去拿脱在抽屉里的衣服。到了晚上,我开始打喷嚏,呜呜,感冒了……因此大家都叫我“小懒虫”。可是有一件事让我很后悔,使我下决心改掉懒惰的坏毛病。
记得那个下午,天气特别闷热,就是坐着不动,豆大的汗珠也会从额头渗出来。妈妈叫我去倒垃圾。我正趴在桌上发愣,心里很不想去,可是不去妈妈又要唠叨个没完,被逼无奈下,我只好穿上拖鞋,拎起一袋沉甸甸的垃圾往外走。“怎么这么臭啊!”我不禁伸手捂住了鼻子。走到三楼,我眼前一亮:这里刚好有个空纸箱,可以……反正也没人看到。我站在离纸箱不远的地方,想来个“立定投篮 ”。不料,没丢准,垃圾袋开了,垃圾撒得满地都是。看看周围没人,我就想赶快溜之大吉。这时,一个四五十岁的大妈从楼上下来,看见撒了一地的垃圾,皱着眉头说:“哎呀,谁这么缺德,垃圾扔在这里臭死了。”她一边说着一边拿起楼道旁边的扫把弯下腰扫起来。她先把垃圾扫成一堆,再撮起来,最后小心翼翼地倒进垃圾袋里。
一股刺鼻的气味飘来,我的脸一下子火辣辣的,我又羞又愧,恨不得地面上裂开一条缝让我钻进去。我暗暗责怪自己:这本来不关大妈的事,是我干的缺德事,却要大妈来收拾,真不应该。我很想上去帮大妈扫,可两条腿像灌了铅似的,怎么也挪不开。突然,大妈注意到角落里还有一块扁扁的苹果皮没扫进去,她快步走过去,用那双胖胖的大手,把皮抠起来,再扔进垃圾袋里。随后,她抬起手擦了擦额头上的汗,拎起那袋垃圾走下楼去。此时我的心里像打翻了五味瓶,什么滋味都有。直到大妈的身影消失在楼道里,我还呆立着,心里久久不能平静,老师说过做人要有公德心,我不应该随便乱扔垃圾,而要规规矩矩地走到楼下把垃圾扔到垃圾箱里。我在心里默默地说,大妈谢谢您,是您那一扫,扫走了我心灵的污垢,让我明白了做人要勤快,要有社会公德。
打那以后,我变了,再也不懒惰了。我每天很早就起来,还经常帮助爸爸﹑妈妈做家务活。大家都说我变了,变得勤快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