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韩博诗集《借深心》

2009-12-08 08:36
诗林 2009年6期
关键词:组诗诗集

桑 克

我读韩博的诗将近十年,不可谓短,然而是否谈得上深则未必。这固因我的修为有限,也因阅读对我来说的确是一种冒险。我在一颗迥异于己的心灵之中旅行,遭遇充满歧义的景象本是应有之义,何况韩博的奇异之处又比他人丰富呢。所以,这次阅读就使我有了一种明于以往的体会。我希望这些随手所做的素描式的勾勒,能够达到获得比较完整的阅读印象之目的。《借深心》是韩博第一册公开出版发行的诗集,共分六辑一百零八首诗。一百零八可能是一个偶然的或者凑巧的数字,然而对于我这样一个对数字比较敏感的读者而言,它确实更像是一种精心安排的数字。正如韩博的诗一样,到处充满细心的或者故意的准备,无论文字的思想还是神秘的感受,无不为精心的幻影所笼罩。这里当然包括他在书写的开始阶段牡丹江所写的那些作品,所以我感觉地域对人的影响是多方面的。北方并不意味粗粝,正如南方并不意味精致。差异完全是因为个人的原因。而韩博之所以成为韩博,主要是因为他自己。所以从外物来看的角度只能在规定的场合之下发生效用,而在关键之处,还是要看他的内心,他隐秘的追求——这些于我而言只有竭尽全力的接近的猜测。

第一辑“十年的变速器”,收录韩博1990年至1999年的作品。此辑曾以同名单行本形式在民间出版,收进本诗集时减少十首,具体原因不得而知。我曾经猜测过其中的原因,又因为无关宏旨而放弃。研究韩博个人生活施加的影响或许是次要的,我更倾向基于诗学标准的考量。一个诗人可能更喜欢从这一角度打造一部诗集。尽管在写作的时候,他面临的事物并不那么广泛,可能非常具体,就如面对一个针眼的专业研究,他要求自己在里面看到更为广大的景象,而这个本来就存在的景象在他的压力之下不得不显露于尘世面前。显然,篇目的增删为版本学以及诗人不断变化的编辑心理研究提供了比较开阔的空间,而这里同样包含着诗人写作认识的变迁。或许是无意识的,或许是潜意识的。干净一定是一种反复淘洗的过程。

第二辑“未成年人禁止入内”,收录韩博2000年的作品十六首。此辑曾以同名单行本的形式在民间出版,并且作为第二部分收入单行本《结绳宴会》之中,收进本诗集之时减少了四首,《平面》、《魔女工作手册》、《轻与重》、《刀、叉,打叉的筷子》。其实从专辑的名字即可以看出这些诗中的某些部分的成年性,这种元素同时也分散在其他专辑之中。对性意识与情色的深入探索是韩博为现代汉诗做出贡献的地方,而以往这方面的贡献是由不多的女诗人达成的。粗鲁或者鲁莽其实并非直接有效的办法,而在情色之中,含糊而故意的包裹反而更容易接近真相。这可能就是一个有趣的悖论。那些看似直接的反而是忽略了比较复杂的元素的,这也是我对它们保持谨慎态度的一个原因。因为含混或者复杂,所以只能以相应的含混与复杂与之对应,这才是准确的办法。当然主动的成分也是有的,那就是韩博擅长的戏剧场景的呈现以及精妙的笔触。或许正像韩博所说的,“大海/这个题材太大,太庞杂,连塑料袋/被风吹起,也算个主题”(《未成年人禁止入内》)。将这里的大海一词替换成情色或者性意识也是能够通融的。韩博的聪明之处就是有时运用隐喻,他将叙事者隐藏起来,从而获得更为广泛的能指。比如《献给猫的挽歌》,它的朴素外表以及某种自传式的怀旧风格都不能遮蔽它内在的冷静。它或许是和未成年人无关的,但恰恰又与之有了一种难以言明的关系。按照弗罗伊德的理论,未成年人时期的某些特征可能决定着成年时期的行为方式。这也就是我将这篇成长的诗篇可能有点生硬地拉进这个阐释框架里的一个原因。

第三辑“易花粉而食的人”,收录韩博2001年的作品十八首。此辑作为第三部分出现在单行本《结绳宴会》之中。依我看来,它的构成方式其实更接近组诗或者一本精心设计的小诗集。它们之间的紧密联系可能也启发了韩博后来的写作方式,即通过更大的篇幅来研究一种事物或者一种问题,而不像过去的做法,作品之间拥有一种比较松散的联系。这可能更接近于美国当代诗人的一些方法。这是强迫自己进入深度的方式,我以为是值得提倡的。但就这个专辑而言,三个部分加上两个精心安排的插曲,它所抵达的穷境也许并不是鲜明和固定的。“短歌”写的是四季,几乎每一个有抱负的诗人都写过类似的组诗,如布莱克。这种对时间的认识可能更符合对理性有所盼望的艺术家的内心。“秋歌”之中:“当风跌落,当灵感黯淡/当时光已松弛私处。”绝望而冷酷。“插曲”与“纪事”的前两则出现了比较少见的和缓的长句。这并不是例外,它对精致的短句构成了支撑。我个人觉得这倒是一个可以加力发展的因素。如果一味秉持极简主义而没有它们的出现与深度,这个极简主义就可能落向不可接受的空无。“造句”部分是有趣的,而且富有咀嚼的余地。我甚至怀疑它是韩博藏秘密的地方。如果了解得深一些,从它们就能梳理出韩博的人生轨迹。它们远比作品末尾的地名可能更有效用。

第四辑“北之西”,收录韩博2002年书写北欧旅行的作品八首。这些可能是轻松的作品,我看了感觉轻松而且明朗,更有一种贴心的亲近。可能在异国的旅行之中,尘世的负担更容易放弃。但是过去的生活或者正在经历的生活仍然会插入旅行之中。而这些正是无奈承载的重物。“绿了,直到发黑,我以为/天黑就能进入牡丹江”(《林间公路》),其实这不是牡丹江,而是瑞典。梦里不知身是客。恍惚的白日梦,让人觉察出人生的虚幻与凄迷之美。还有那些关于“她”的诗篇,“她和自我/还隔着一道裙子。”(《阳台上》)。而单纯的快乐也是有的。在《极昼轮回小镇》中,尽管“她/在难民身份里停顿了片刻”,“她”这时也可能不是必须的,街景或许给读者留下了更为深刻的印象:“雨越下越白/看起来一切都有点曝光过度。”反过来想,曝光可能还是因为“她”的存在。所以轻松也从来不是简单的轻松,正如快感。

第五辑“南之东”,收录韩博2002年的作品八首。韩博在形式上一直是有着追求的,甚至是普遍的。这一辑作品中,《就这样》和《一群猫》都是九字诗,每行都是九个字,包括标点符号在内。标点符号完全应该拥有与字同等的语言地位。所以我不喜欢在键盘上将它们看做是一种附属的零件。这种视觉整齐的诗并非韩博独创,但是韩博用得精心。《就这样》和《一群猫》都是十二行的短诗,不同的是前者分为两节,上节七行,下节五行;而后者分为六节,每节都是双行。这种变化给诗歌的结构带来了不同的张力。在汉诗中考虑结构的人是比较少见的。韩博是一个,而且是深入的一个。这里的“禅”是重要的提示,它明确地告诉读者韩博的简省与禅之间所具有的关系。而字词的特殊聚合以及短句的折断纠葛,则是更为细微的结构问题。这也可能是韩博具有一定的启示性的一个原因。如果是文化理由的,我可能会有另外的消极的认识,而作为诗学的理由,我觉得这是非常有价值的尝试与摸索。先锋的概念所以不是过时的,而是不断唤醒读者或者其他同行新鲜的感受力的推动器。

第六辑“浅世界的慢旅程”,收录韩博2003至2004年的作品九首。它们包括在东南亚旅行之时写的五首诗以及在安吉、南京写的两首诗,还有两首诗是在牡丹江和上海写的。我相信牡丹江和上海对韩博来说具有与众不同的体验意义。这些地名在他的旅程之中扮演着各自的角色。韩博把他的旅程定性为“慢旅程”。这让我想起歌德对放慢脚步的呼吁。而世界是“浅”的,这个认识是深刻的。固然我们摸索的是浅的,世界本身也是浅的。当然这不是说我们的骄傲或者韩博的骄傲,而是说,世界之外有更深的东西。韩博的诗里的意象是比较密集的,构成丰富的语义的同时,给读者的阅读带来一定的难度,但关键的是他不是制造难度,而是为了让读者含混地靠近韩博想让你靠近的东西,或许这也是韩博自己想要靠近的东西。“飞只是比喻。/下海才是避雨。”谐音或许只是机巧,而呈现的则是偈子式的格言。禅宗就是通过局部事物本身发散不可知的宿命的气息。这种格言的写法也是罕见的。

第七辑“借深心”,收录韩博2004年的同名组诗,由十首标题短诗组成。它曾全文刊登于民刊《剃须刀》2005年秋季号。本诗集也以这组诗的名字命名。可见它的重要性与指示性。第一首《致》我曾写过一篇比较详细的评论。我以为这组诗以及另外一组没有收入这本诗集的诗《得山水》都标志着韩博禅诗的真正成立。语言已经极简,语义丰富得无以复加。当初我看了就比较震惊。这种作品如何持续下去?某一时刻,我以为这是非常极端的,由此将会导致巨大的转折,本色或将改头换面重新归来。尽管我没有看到韩博之后的作品,但是我希望是这样的或者推测是这样的。简洁意味着词语的隐忍与个性的隐忍,意味着目睹大象而无从直白的不得已。只能暗示,只能启示。“南之东”中的诗还是陈述句的天下,而现在语法也被精心地予以破毁拆除。逻辑由表面而进入深层。但是作品自身仍然完整地发散着气息。这是我的慰藉之处。顾城的晚期诗也有这种倾向。这或许是某种临界点的一个显示,所以开愚读到这本诗集,就“知道韩博遇到了诗歌和人生的极大的困难”,但是转过头来,这个困难的顶峰恰恰也能成为一种拯救的契机。所以这与传统禅诗的布道性质并不相同。所以这个“借”字大有讲究。以韩博的智慧,本来可以写多种类型的诗,他却把自己请到这样一个凶险的悬崖之处还能如此从容,仿佛在一个快要破裂的弓弦之上奏出美妙的声音。韩博确实是一个艺术冒险家,从容不迫,控制自抑,似乎掌握着世界之门的钥匙。

猜你喜欢
组诗诗集
可见光(组诗)
滋养组诗
不解组诗
风吹起来组诗
苍凉组诗
饱满和荒凉组诗
截句选
池莉出版首部诗集《池莉诗集·69》
君儿的诗
袁枚手稿集外诗与《诗集》异文(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