晓 雨
“坏胆固醇”再也不是身材上胖或不胖的“面子工程”了,而已经升级为攸关生死的“隐形杀手”。
今年10月,3名美国科学家以染色体端粒和端粒酶研究拿下了2009年度诺贝尔医学奖。作为染色体的“安全帽”,染色体端粒的长度与人体的抗衰老能力密切相关:人体细胞每分裂一次,端粒就会缩短一些,当端粒短得不能再短时,细胞就不能再分裂,人体内的生命时钟也将戛然而止。
生命是神奇的,细胞的分裂几乎决定了人类的生死大全。可是,长生不老这道两千年前的秦始皇就开始穷究的科学难题,光解决一个酶的问题显然还是远远不够的。
但是,卡萝尔·格雷德等人公布的研究成果,却让人们更多地关注起缩短寿命的真凶。他们发现,染色体端粒长度是中年高危男性未来发生冠心病事件的预测因子,相较染色体端粒长的人,端粒短的人群发生心肌梗死的风险增加2倍。而降低“坏胆固醇”作用的他汀类药物可以减缓端粒的磨损速度,起到保护端粒的作用,从而减少心肌梗死等疾病发生的风险。做个简单的换位思考,我们不难得出这样的结论:“坏胆固醇”再也不是身材上胖或不胖的“面子工程”了,而已经升级为攸关生死的“隐形杀手”。
英国科学家们一项长达40年的随访调查也史无前例地把胆固醇和寿命的关系明确地画上等号。此项研究明确指出:50岁以上的中年人如果同时具备吸烟、高血压、高胆固醇三个因素,平均寿命将比没有这些危险因素的人缩短10年,原因是他们晚年诱发心脏病的几率要比一般人更高。
那么,“坏胆固醇”究竟是如何害人的呢?研究显示,假若人体的胆固醇水平控制不佳,体内过多的“坏胆固醇”会沉积在动脉壁上,形成小米粥样的斑块,这被形象地称为动脉粥样硬化。这些斑块日积月累,经过几十年的沉积,会使动脉变得更窄,血流减少,其中不稳定的斑块随时会破裂、脱落,造成动脉阻塞,逐渐引发中风、冠心病和心梗。更可怕的是,从“坏胆固醇”到心脑血管病的全过程进展非常缓慢,患者往往没有症状,一旦发生心梗和中风,却会在几分钟之内夺去人的生命。
我国人群动脉粥样硬化情况的调查结果表明:年轻人动脉粥样硬化的发病率越来越高。冠心病已经开始逼近年轻人。北京、上海、河北和武汉等地年龄小于40岁的人的动脉粥样硬化发病情况调查发现,发病年龄最小的为16岁,高分布人群在20岁到30岁之间,其中男性比女性高4.9倍。年轻人冠心病占总发病率的4.3%,且有北高南低的趋势。在突发性心肌梗死的冠心病患者中,40岁以下者已达到了13%。中青年冠心病和急性心肌梗死的患者多数是年轻的经理、厂长、企业家等管理人员和决策者。
由此可见,关注胆固醇已经是人们,特别是精英阶层,性命攸关的头等大事了。医生建议,45岁以上的中老年,以及患有冠心病、高血压、糖尿病的三大高危人群最好每3——6个月就检测一次血脂,因为“坏胆固醇”对这些人的危害更大。而三大高危人群的胆固醇水平控制更为严格,化验单显示结果“正常”往往并不意味着高危人群的身体处于健康状态,他们的“坏胆固醇”水平应该比健康人的正常值更低些,化验单上的LDL-C(坏胆固醇)数值不能超过100mg/dl或2.6mmol/L。
这些结果与近期发表在《美国医学会杂志》上的文章结果相似。此外,该文章还提出,相较LDL-C而言,许多新的生化指标在评估心血管风险时,只能提供极小的超越传统风险因素的额外价值。纽约州立大学州南医学中心总裁JohnLaRosa博士指出:“新的生化指标只是增加了传统危险因素的证据力度。坏胆固醇、高血压以及吸烟,依然是减少心血管风险的终极目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