万里长城第一关 独特的城防布局

2009-12-07 03:38于占海
中国文化遗产 2009年5期
关键词:翼城瓮城罗城

崔 敬 于占海

2001年8月10目,国务院公布了第100座国家历史文化名城,这就是万里长城第一关——山海关。其评价为“山海关于1381年建城,自古即为我国的军事重镇。现其山海关城较完整地保留了明、清时期开城的历史风貌,东西罗城、南北翼城,威远城、宁海城等大量文物古迹保存较好,具有较高的历史价值”。

总体来讲,山海关的城防建筑布局,是利用山海地形相宜布置的,也就是典型的古代“因地形,用险制塞”的筑城办法来布局。它在山与海间8公里宽的狭长孔道上构筑了由关城、瓮城、罗城、翼城、前哨城堡、海防卫城和长城共同组成的独特的城市布局。其布局总体可分内外两层:内层是以关城为核心,关城居中,外有瓮城、罗城,防护主城,外层是散点式建置的哨城、翼城及各路关隘、烽堠等,与核心互为犄角。

内层

关城

山海关关城地处辽西走廊中部,北依燕山、南临渤海,高岭东环、石河西绕。山海之间距离仅15华里,关城居中,控扼咽喉,形势十分险要,为历来兵家必争之地。

山海关始建于明初,因大将军徐达在此建关设卫而得名。山海关关城之东垣即万里长城的一部分,北、西,南三垣为环依长城而建的关城城墙,四垣中部各设一门,门上建有城楼,门外圈以瓮城。明万历十二年(1584年)在东门外建东罗城,明崇祯十六年(1643年)在西门外建西罗城,形成前拱后卫的防御布局。

罗城

罗城为东、西两座罗城。东罗城位于关城东门外,占地24公顷,城垣周长2045米,其中西垣即关城东墙的一部分长589米。余者东垣长395米,偏南置东门一座,门北设敌楼二座,东南、东北设角楼各一座。北垣长622米,偏西设北门一座,门西设敌楼一座,门东先为水门,再东与东北角楼之间设敌楼二座。南垣长439米,偏西置南门一座,门东先为水门,再东与东南角楼之间设敌楼二座,可以看出范围不大的东罗城,真可谓敌楼林立、步步设防。三面城墙平均高7米、顶面宽3.2米,外设垛墙、内设宇墙、砖铺海墁。底部以条石为基,外墙为城砖包砌,内墙大部为城砖包砌,也有毛石垒砌和三合土夯筑的,墙内全为夯土。外内墙城砖表面多有印模阴文,即所谓“带字砖”,上部都冠以“万历拾贰年”,下部则是“真定营造…德州营造”。

“建昌车营造”“乐亭县造”“抚宁县造”“迁安县造”“滦州造”

“石门路造”“台头路造”等字样。

东罗城设置的三座城门,东门即为关门(乃清康熙四年移关于此),上建“服远楼”,为二层重檐城楼。城台下开深9.7米、宽4.2米、高4.6米的砖拱券门洞,洞内有对开双扇木制大门,城门上朝东镶嵌石匾,镌刻“山海关”三字。城门外有瓮城护卫,墙厚8米,高与罗城城墙平齐。南墙偏西开瓮门一座,洞长4.5米、宽3.3米、高4米,实为山海关的第一道门,上设千斤闸,可起落开闭。

西罗城位于关城西侧,与关城西垣相连。西罗城占地60公顷,因其为关城后防,不是重点防御工程,故城垣均为土筑,且无敌楼等设施。西罗城西垣的拱宸门,始建年代无考,但知明代中叶已有此门,原为土筑易圮,明万历二十四年(1596年)改为砖石结构,崇祯十六年(1643年)建西罗城时,定为西罗城之西门。门上有面阔三楹两滴水的城楼一座。民国年间楼毁,解放后因修马路将门全部拆除,现路北还有残墙留存。土墙垣早毁,仅西南、西北二角有小段夯土遗存。

瓮城

瓮城为东、西、南、北四座瓮城。东瓮城位于关城东门外,平面呈梯形。西垣即长城主线86.2米,东垣75米、顶面宽16米,北垣85米、顶面宽10~14米,南垣79米、顶面宽10~15.2米,墙高10~12米。南垣西端置一门,为瓮城城门,城台内凸5.5米、面阔21米、台高和墙等同。门洞长18.85米、宽5.1米、高6.45米。东瓮城因地处天下第一关之外,故解放后有过多次修缮,现状完好。

西瓮城位于关城西门外,西北、西南两角呈弧形,墙高10~12米、顶面宽10~14米,全长197米。南向偏东置一门。此城于上世纪六七十年代初拆除。

南瓮城位于关城南门外,西南、东南两角呈弧形,墙的高、宽、长与西瓮城同,西北偏北置一门。此城于上世纪五六十年代拆除。

北瓮城位于关城北门外,东北、西南两角呈弧形,墙的高、宽、长亦与西瓮城相同,东向偏南置一门。此城于上世纪五十年代拆除。

外层

宁海城

宁海城在南海口西北,呈刀把形,东墙和滨海长城密贴,始建于明初洪武年间。原城早已淹没于沙土之中,迨至明末崇祯六年(1633年)巡抚杨嗣昌重建宁海城,城圈范围缩小,地面因海沙堆积被迫加高。

1988年由山海关区人民政府组织修复,修复后的宁海城为刀把形,范围较县志记载明末的宁海城大一倍,即由明末占地46亩恢复到明初的87亩。北、西、南三面修复城墙728米,墙高8米、顶宽4.5米。墙顶外侧为垛口墙,高1.81米;内侧为宇墙,高1.2米,中间方砖铺墁。东侧为原存的分层夯实的灰土墙,长172米,未动。同时,整修复原了西门,在原址按西门形制修复了北门,两门洞高、宽同为7.15米和4.5米。门洞城台上,各修复箭楼一座,面阔9米,进深4.8米,高6.57米。建筑结构为大式木结构。单檐歇山黑活瓦顶。

在发掘西门遗址时,发现门洞内侧,有呈弧形分层夯实基本完好的灰土墙遗存。此段墙长59米、厚3米、高5米、东面墙距门洞20米。此灰土墙两端向西、南还有延伸,且明初的宁海城城墙在其之上,判断此墙的修建年代当早于明。

南翼城

南翼城在南翼长城西侧,是南翼长城的核心建筑,明崇祯六年(1633年)由巡抚杨嗣昌主建。城面呈梯形,东垣为长城主线,长305米,西垣长325米,南垣长445米,北垣长365米,翼城墙高约3~5米,顶面宽1.5~3米。墙垣两侧砖墙均已遭人为破坏,墙身亦被掘毁大部。现存夯土墙,平均高度仅为1.5~8米,且断断续续,城内面目全非。

北翼城

北翼城亦建于明崇祯六年(1633年)。呈不规则的四边形,东垣即长城的一部分,长352米,西垣长260米,南垣长290米,北垣长250米。南北垣各置一门。南门距长城主线212米,北门距长城主线55米。二门形制相同,皆为五柱五袱砖拱券洞,洞高5.8米、宽4.7米、进深11.8米。门所在城台高9米、面阔15米、南北宽10米。台上原建有单层单檐箭楼。北、西、南三面城墙临近城脚3~5米处,原开有护城壕,壕深3~6米、上宽5~7米、下宽2~3米。

此城早废,城墙亦早坍毁,仅北垣现存170米、南垣现存160米3~6米高的墙心夯土,内、外侧砖墙均无。另外,城西北、西南两角还同有1米多高,七八米长的夯土墙心留存。南门及箭楼早无。北门箭楼早无,门洞尚存,城台已不完整,但上面仍有箭楼础石和部分筒板瓦、脊兽件留存。

威远城

威远城位于二里甸子东北欢喜岭上。早毁,仅存遗址,实测周方614米。威远城为关城之前哨,它地扼要冲,遥控四野,声威远震,对关城起着屏障和护卫作用。明清之际就是在此,吴三桂投降乞师多尔衮,拉开李自成失败、明朝灭亡、满清入主中原的序幕。

镇虏台

镇虏台坐落于旱门10号台隔谷相望的山头上,直线距离200米,成犄角之势。它雄踞关城北部前山的战略制高点上,和角山实心敌台一样,于关城各处举目可见,加上蜿蜒险峻的角山长城,给人以“关山雄峙,壁垒森严”之感。

镇虏台实为一座四棱柱形的实心墩台,也是一座典型的烽堠。台上配置有旗帜、战鼓、弩,雷石、火药、火箭、狼粪、牛粪、柴草和粮食等。在各自为战的同时,兼以烟炮旗号传递军情。

镇虏台始建于于明嘉清四十四年(1565年),由兵部主事孙应元主建,隆庆四年(1570年)戚继光精心修茸后,定名镇虏台,至今保存仍颇完整。台底面和顶面均为长方形,长、宽分别为8.75米、7.45米和7.75米、6.4-5米,台高6.40米。台体为砖石结构,四周外壁中下部为大型块石垒砌,上部为纯白灰浆城砖砌筑。台心为碎石夹土夯筑。台顶以二层条砖、一层尺二方砖铺墁。与墁砖齐平台周砌饰三层狼牙砖。顶上四周围以垛墙,墙高1.81米、宽0.52米,东、北、西三面各设垛口三个。南垛墙居中置一石框门,两侧各设一垛口。门高1.29米、宽0.74米。门下左右各设一悬挑石,帛附绳梯,以供上下。门上方偏西镶嵌一石匾,镌刻“镇虏”二字。东墙居中有一石制出水嘴。

台上居中靠北原建有铺房一座,为硬山黑活瓦顶、小式砖木结构,面阔一间4.41米、进深一间2.82米。铺房无窗,仅南墙中置一门,和石门对应间距2.35米。

镇虏台历经几百年沧桑,铺房早无,现只有残墙、砖瓦残件留存。台顶垛墙上部毁坏,下部尚存。台体四棱清晰挺直,但墙面有三条竖向裂缝和一处块石脱落形成的窟窿,至今均未修复。

这些城市布局遗存总面积192平方公里,这些布局为山海关明代的海陆军事防御、屯兵和当地政治、经济、文化,教育、边关贸易的发展都奠定了良好基础,使其在明代万里长城中的百关雄隘中脱颖而出,名列“山海、居庸、嘉峪三关之首”。特别是在明代中后期,因国势及战略位置之重要,山海关被升格为“山海镇”,即在原有“长城九边重镇”的基础上,武阶增设了“山海镇”总兵建制,文阶增设了督师经略、兵部分司、户部分司等机构,并派兵部尚书大学士等国家重臣到山海关坐镇指挥,设督师府,朝廷亲赐“节制四镇”牌坊。

猜你喜欢
翼城瓮城罗城
古城池中瓮城的起源、作用与历史发展
山西翼城王庄乡东庄村:苹果树变身“摇钱树”
山西翼城:创新服务防范极端天气
连翘成翼城农民持续增收“摇钱树”
省植保植检总站张武云一行赴翼城调研
仫佬族刺绣技艺的传承与保护
基于文化旅游资源开发的仫佬族特色村寨保护研究——以罗城大勒峒村为例
论明代北京皇城的瓮城结构
农村基层组织党风廉政建设罗城的实践与启示
北宋东京开封外城的历史演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