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爱民 曹玉宝
长城,是中华民族为人类创造的珍贵文化遗产,是世界古代建筑史上的奇迹。它象一条巨龙翻山人海,绵延万里,是华夏儿女用血肉筑成的历史丰碑。审视明长城上千座险要关隘,山海关。居庸关、嘉峪关名冠古今、驰名中外,其中山海关又因踞于明长城东部第一座重要关隘,享有“两京锁钥无双地,万里长城第一关”之美誉,成为世界文化遗产万里长城的形象代表之一。
然而,随着岁月的流逝,山海关古城这座具有独特价值的历史文化名城已变得满身疮痍,令人心痛。为了留住这座600余年长城重镇的历史记忆,2003年12月22日,秦皇岛市山海关区启动实施古城保护开发项目,旨在保护古城文物、改善城内居民生活环境、打造历史文化名城,按照“保护为主、抢救第一、合理利用、加强管理”的文物保护方针,在城市建设和发展中理性对待文化遗存的保护、开发和利用问题。短短几年,山海关古城风貌得到根本改变,一座明清风情浓郁、历史文化厚重、万里长城无双、百姓安居乐业的“新”古城展现在世人面前,实现了“2008年奥运会之前将古城整体推向世人,再现古城历史风貌,打造世界旅游名城”的阶段性目标。2009年8月6日,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李长春在考察山海关时指出,“山海关古城的修复,抢救了文物,发展了旅游,改善了民生,促进了当地经济社会发展,也为大型文化遗址的抢救维修创造了新鲜经验”。回顾山海关古城保护和开发的历程,有很多经验和做法值得思考和研究。
文化遗产是一座城市的生命徽章,寻求古城保护与开发的共赢成为城市发展的必然选择
山海关,这座历经战火洗礼,曾经见证明清之际王朝更迭,浸染了无数英雄血泪的古老城市,如今虽然已失去了往日的重要军事地位,却依然散发着独特的历史文化魅力,每年吸引着逾百万海内外游客来此凭吊历史、品味岁月。但由于多年来保护与开发的脱节,造成古城保护缺乏产业支撑和资金支持,众多历史遗迹在不断消逝。任其毁灭还是让它重生?在城市发展的历史抉择面前,山海关毅然选择了后者。
传承长城文化精髓山海关以长城为主线,在南起老龙头,北至九门口,全长26公里的长城线上,分布有129座城堡、关隘、敌台,城台、烽火台、墩台。它以关城为核心,东西建有罗城,南北设有翼城,同时置有前哨卫城,形成前拱后卫、左辅右弼的防御格局,构成了一个完整的长城防御体系。古城(系关城和东罗城)总占地面积150万平方米,建筑面积74万平方米,居住人口约19500人。关城周长4600米,分设镇东、迎恩、望洋、威远四门,四门之上各建有城楼,四门之外均建有瓮城,浚有护城河。城中心建有钟鼓楼,东、西、南、北“十”字形相交的四条大街与四门相通,仍保持着明清时期的方格网状街巷布局。东罗城系关城的前卫城,域周长2040米,分设服远楼、渤海楼、襄龙楼和东南、东北角楼,建城用砖多模印“万历十二年真定营造”“万历十二年滦州造”等11种铭文。据统计,山海关境内有文物古迹150余处,仅古城内就有53处之多。这些文物古迹,不仅是山海关的财富,更是世界文化的瑰宝!我国著名的长城专家和古建筑专家罗哲文评价:“山海关长城是万里长城最精粹的地段。”
铭记厚重中华历史山海关古城是明万里长城东部起点的第一座重要关隘,其军事重镇地位,在长城各关口中绝无仅有。它不仅仅是长城文化的集萃,是建筑史上的奇迹,更是中国历史的见证。在历史长河中,山海关得到众多帝王将帅、封疆大吏的关注,曾有18位皇帝驻跸山海关,徐达、戚继光、袁崇焕、何柱国、林彪等众多历史风云人物在此留下印迹。历史上山海关曾经发生过憾人心魄的李自成与吴三桂的甲申石河大战,引发了明清政权的更替;八国联军入侵山海关火烧老龙头,刻下耻辱的印迹;直奉军阀山海关混战,影响世界军事格局;日寇入侵山海关,中国军民打响长城抗战第一枪;解放战争初期,10余万人民武装从这里入关抢占东北战略要地;解放战争后期,四野在此设立临时指挥部,指挥百万东北大军入关参战,取得平津战役胜利。新中国成立后,历代党和国家领导人多次亲临山海关,追忆历史,指点未来。沧桑岁月,明昭世人:山海关不仅是河北的,也是中国的,更是世界的。
促进城市和谐发展在东方传统文化中,山聚仙乃奇,海藏龙而神,关踞险为雄。山海关是中国唯一一个以山、海、关合并命名的地方,北倚群峦叠翠的燕山,南襟烟波浩淼的渤海,夏无酷暑,冬无严寒,四季分明,气候宜人。山海关海陆空立体交通条件十分优越。京沈高速公路、102国道和205国道,京山、沈山铁路均在此交汇,山海关民航机场位于城西南3公里处,可起降大中型客机,通往上海、广州、哈尔滨、西安等众多城市;拥有海岸线14公里,距世界最大的能源输出港——秦皇岛港仅15公里。山海关历史悠久、名胜荟萃、风光绮丽、物产丰富,拥有“世界文化遗产地…国家级历史文化名城…中国旅游胜地40佳…全国文明风景旅游区示范点”“首批国家5A级景区”“国家级森林公园”“国家级地质公园…全国万里边疆文化长廊”等荣誉、桂冠40余项。但在城市现代化发展进程中,山海关古城历史创痕依旧,城内基础设施建设十分薄弱。在占地150万平方米的古城内,危旧房屋占40%,城内道路完好率仅为8.6%,污水管线的分布只占12%,供热率仅为3.4%,古城墙内侧70%已经严重损毁,四座城门仅余其一,明清时代的古建筑60%以上存在不同程度损毁。岁月沧桑,难掩陈容陋貌,古城的保护与发展,得到了众多来关领导和游客关注。改造古城面貌,改善生活环境也成为关城百姓的最大企盼和愿望。
赋予古城发展生机作为跨越明清两代、国内外久负盛名的长城军事防御体系,山海关古城是与丽江、平遥齐名的中国三大古城之一,有许多保存尚好的古迹,原始的街巷格局也基本得以保留。古城山海关现存53处文化遗存中,国家级、省级、市区级文物保护单位有7处、近代优秀建筑有3处,有价值的民居四合院有112处。其中较著名的有山海关关城、山海关东罗城、天下第一关、靖边楼、迎恩楼、望洋楼、威远楼、钟鼓楼、第一关瓮城、铭文印模砖、先师庙、清真寺、东三条四合院、田中玉公馆、季大夫楼,南大街绸布庄、山海镇总兵府、山海卫治署、兵部分司署等。但许多资源优势并没有转化为产品优势,更不具备旅游经营功能,没有实现其商业和旅游价值;同时,悠久而丰厚的历史文化底蕴也没有得到充分挖掘,这不仅降低了古城的旅游吸引力,也直接影响着整个区域的旅游开发水平。罗哲文曾说,旅游开发与文化遗产保护其实并不矛盾,如果我们在做好文化遗产保护的措施上再进行产业开发,那不仅是一代人的利益保障,而且是子子孙孙多少代人取之不竭的财富资源。结合山海关古城实际,要以修缮和复建历史遗迹、打造城内旅游亮点、规划旅游产业为核心,增强历史文
开发项目预计总投资18.26亿元,计划用于拆迁安置费用就达到10.1亿元,占投资总金额55%。二是安置政策向居民利益倾斜。2004年,山海关古城大规模拆迁从东罗城拉开帷幕。此次拆迁涉及住户831户、居民2350人,拆迁总面积6.4万平方米。区委、区政府决定在西河家园建设占地1950亩的拆迁户生活安置区。为满足不同拆迁居民愿望,既要建成生活区,又要建成风景线”,聘请中国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进行全面规划设计,小区内可供选择的户型从38平方米到99平方米,有18种之多。当年33栋住宅楼拔地而起,659户居民喜迁新居。三是优惠政策向低收入群体倾斜。古城保护开发计划外迁居民约1万人,弱势群体所占比重大,许多人担心“越搬越穷”。为此,山海关区相继做了《拆迁困难户解决办法》采取30m2/人内廉价购房及《廉租住房》等一系列安置优惠政策。安置新区对于拆迁安置户“拆一还一”超面积部分按人均30m2以内按照经济适用房标准收取。对特困户、低保户,超面积部分按照廉租房政策,实行公私并存,公产部分按廉租费用缴纳房租,得到了群众的广泛认可和支持。
亲民为本,全部工作维护群众利益山海关古城保护开发拆迁安置工作之所以顺利推进,一条宝贵经验在于建立了一套行之有效的监督和管理机制,严格依照法律和政策办事,实行阳光拆迁、和谐拆迁、人性化拆迁,坚决维护百姓合法权益。一是以公开促进公正。从古城保护开发启动开始,全面推行“阳光工程”,包括“阳光拆迁政策”“阳光补偿安置标准”“阳光拆迁评估”“阳光拆迁裁决”等主要内容,以杜绝幕后交易和暗箱操作,重点建立健全拆迁所体现的市场机制、公平公正和维护拆迁当事人合法权益机制等。同时实行“十公开”,即《房屋拆迁许可证》、房屋拆迁公告、拆迁法规规章、安置房平面图、安置方案、奖励办法、办公时间及办公制度、被拆迁房屋评估价、安置房评估价、工作人员工作证全部公开上墙,对群众实行开放式办公。公开透明的拆迁工作机制,解开了拆迁户心中的疙瘩,使他们由“糊涂”变得“明白”,积极支持配合拆迁工作。二是以公正体现公平。为保证拆迁与被拆迁双方利益,体现双方对等公平原则。山海关区建立了拆迁补偿安置资金监管制度,严格把补偿资金到位作为核发拆迁许可证的条件之一。监管资金实行专户专存、专款专用,由拆管部门。拆迁人和金融机构共同签订《城市房屋拆迁补偿资金监控协议书》,明确补偿安置资金的开户。缴存和使用程序以及各方的违约责任。实行拆迁补偿安置资金监管制度以来,山海关区每个拆迁项目的资金都能按时到位,杜绝了因补偿安置资金不足而使拆迁不能顺利进行等情况的发生,保证了被拆迁人或承租人能够及时足额地拿到拆迁补偿安置款。同时,加强了对拆迁单位的长效监管,对拆迁单位的违规行为加大处罚力度,直至取消严重违规单位的代办拆迁资格证。不断放开拆迁代办市场,允许符合条件的单位进入拆迁代办领域,通过公平的市场竞争,提高拆迁队伍的整体素质和工作质量。三是以公平赢得民心。近年来,山海关区根据国务院颁布的《城市房屋拆迁管理条例》《河北省城市居民拆迁管理实施办法》和《秦皇岛市城市房屋拆迁管理实施细则》,在房屋拆迁,补偿安置、拆迁纠纷裁决等方面完善了一系列配套政策,坚持凭一把尺子办事,为拆迁安置工作提供有力的法律保障,执行了统一补偿标准。价格评估是房屋拆迁的焦点,是与老百姓切身利益最为密切的环节。为了尽可能让评估工作“阳光”起来,山海关区坚持突出被拆迁户对评估工作监督的参与性,把对评估单位的选择权交给群众,评估机构由市房产局在有房地产评估资格的机构中选择具备一定资质等级、评估技术规范、社会信誉好的机构,并当场由被拆迁户选出代表抽签确定评估单位。在人户登记调查时,让拆迁户推选代表全程跟踪,并将结果张榜公布,主动接受群众的监督。
安民为要,所有事情要理顺百姓的情绪房屋拆迁是涉及众多法律法规、多方面利益的复杂工程,不可能一点矛盾都不产生,关键是如何对待和处理这些矛盾。山海关拆迁以人为本,把群众满意指数作为衡量工作的标杆,把注重公平的利益二次分配原则贯穿至拆迁的全过程,不仅让被拆迁群众消解了对立情绪,也修复了一度失衡的社会结构。一是强化舆论宣传。为了使拆迁安置工作具有详实可靠的依据,专门成立普查小组就古城内房产、地产、人口等基本情况,组织了拉网式的摸底调查。在此基础上,抽调158名机关干部组成了28个工作队走进每家每户,直接与拆迁户对话,就群众极为关心的问题一一给予了明确答复。充分利用社区阵地,张贴1000多条标语和几万份涉及拆迁内容的法律、法规和拆迁方案等“明白纸”。每天出动几台宣传车围绕《拆迁公告》《土地法》《拆迁条例》展开巡回宣传,营造声势。二是强化拆迁服务。实行“一条龙”服务,组织自来水公司、电力公司、网通公司、广电网络公司等有关部门现场办公,当场解决拆迁户中居民水电交费、有线电视退户和电话移机等手续办理问题。三是强化信访处置。要求各级拆迁工作人员必须认真倾听群众呼声,积极化解矛盾。在全区推行了信访工作领导分管制和信访工作责任制,切实做到案件交给谁,查处结果的报告就由谁负责审核把关,做到领导有责任、事事有落实。同时深入居民家中,把接待上访变为主动下访,广泛了解群众意愿和存在的困难,并给予妥善解决。
经济实力是一个城市的生存支柱,促进古城繁荣是实现山海关经济更好更快发展的现实途径
古城保护开发,不仅保护了文物,改善了民生,而且促进了发展。在古城如期实现对外开放的基础上,如何尽快提升古城人气、凝聚古城商气、繁荣古城经济成为了当务之急。在这样的背景下,区委、区政府经过反复调研和科学论证,确立了“政府主导、市场运作,企业主体、社会参与,群众受益、永续利用”的古城发展战略,采取成立管委会管理和委托经营两种方式,用强有力的组织领导来管理古城,用现代化的经营理念来搞活古城,从古城的经营和管理中谋求效益、寻求发展。
立足实际,确定经营管理模式从平遥、丽江古城开发经营的经验来看,古城经营主要有二种方式:一是成立管委会,由管委会招商、出租、经营和管理,二是按照定位,委托经营。这两种方式的前提都是必须坚持政府主导。采取第一种方式,前期需要大量的资金投入,同时需要高端人才包装策划,山海关的条件尚不具备。虽然一些老字号、老商铺将返回城内,但只是一般的小店、小铺,只占四条大街较少的一部分。要真正实现古城的繁荣,就必须解放思想、更新理念,采取政府主导、市场运作的方式,引入名家高手来统一策划、经营和管理四条商业街,因此,委托经营成为了搞活古城经济的不二选择。2009年初,在前期大量政策和法律研究的基础上,于今年4月成功委托北京宏
达合信公司(纳帕集团)对古城进行全方位的规划设计和招商、招租,有力地促进了古城四条大街的繁荣。
凸显特色,制定经营管理规划经过认真调研和多方论证,古城四条大街业态规划最终制定为:古城东大街功能定位为百年中华街,集中突出旅游文化展示、旅游商业服务功能。以情景体验街、旅游商品基地、第一关广场为核心,逐步形成以经营中华老字号、百年老店、旅游工艺品等中国传统产业及特色餐饮连锁等为主体的“中华街”;西大街功能定位为文化艺术街,以民俗民风、地方手工艺展示为基础,以经营地方特色老字号,现代画廊、演艺坊、特色餐饮等为主体,结合明清复古婚庆产业,形成独具关城特色的“艺术街”;南大街功能定位为特色商贸街,作为城市综合购物区,以中国各地具有生态特色的物产、进口商品、中华老字号、品牌专营店、特色餐饮和快餐文化等为主体,传承边关买卖交易、形成中西合璧的特色“商贸街”。北大街功能定位为休闲酒吧街,因其紧邻东四坊,以蒙古驿馆、中西餐厅、咖啡馆、茶馆、特色酒吧、明清仿古客栈、休闲会所等为主体,形成以中高端、个性化品味为经营特色的“酒吧街”。目前,已有众多国内外知名商户和品牌店入驻城内并正式营业,可谓商贾云集,四条大街作为古城集旅游、文化、地产、商业于一体的旅游中心区地位日益显现,饱经沧桑的古城焕发出了勃勃生机。
力促繁荣,创新经营管理手段为进一步做好古城经营和管理工作,创造宽松环境,提供优质服务。山海关区成立了古城保护与管理委员会,加强统筹协调和调度指挥,适时解决各项建设、经营、管理活动中遇到的问题,审查与古城管理和发展相关的举措和政策,以及古城内举办的重要商业和节庆活动。同时,实行成员单位联席会议制度,由古城管委会统一组织领导与古城相关的各项经济、文化活动和项目建设,统筹管理古城范围内的经营单位和服务项目。区城管、公安、交通、工商、税务、卫生、公安等执法部门也专门制定配套的管理方案,派专人进驻古城,按各自职责任务,积极务实地开展各项管理和服务工作,确保了古城各项管理工作的无缝隙衔接,也为来关游客提供了全方位、高质量的人性化服务。同时,随着古城保护开发的不断推进和古城知名度的日益提升,来关游客数量不断攀升。为积极适应新形势变化,山海关区创新经营手段,实行“单票”和“联票”双轨运行制,推出两条古城游览精品线路,将“天下第一关景区”“长城博物馆”“王家大院”“大悲阁”等主要旅游节点纳入整个线路之中,实现了资源的最佳组合和充分利用,并取得了较好效益。今年1~7月份,古城累计接待游客和实现门票收入较2007年同期分别增长30.7%和33.5%,占全区十一家景区总量的32%和25%,已成为推动山海关旅游产业发展的新的重要增长点,日益繁荣的古城正在为实现“科学发展、富民强区”贡献着新的力量。
长城回首揽秦时明月,古城开发迎盛世朝阳。一个经济繁荣、社会和谐、环境优美、百姓安居乐业的“新”古城,像一颗璀璨的明珠,闪烁在燕山之麓。渤海之滨。在未来的发展中,山海关区将坚持继续按照科学发展观的要求,坚定不移地将古城繁荣摆在旅游一这一立区战略产业发展的统领位置,摆在全区工作的重中之重,统筹处理好古城保护开发与文物保护、弘扬长城文化、发展旅游产业、优化产业结构、维护百姓利益的关系,切实搞好古城市场定位,以开放的思维、市场的手段,加快推进繁荣步伐,让这座六百年古城在中华盛世熠熠生辉,尽情绽放耀眼光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