汪 宇
在倡导素质教育的今天,历史学科作为研究人文主义的重要学科,对一个人的成长有着特殊意义,但由于现代教育实际和历史学科本身的特点,使得高中历史学科带有很强的特殊性,这就使学习风格的研究很必要。
何谓学习风格呢?学习风格是学习者在学习过程中经常采用的带有个性特征的学习方式,是学习策略和学习倾向的总和,是学习者内在个性特征的外在表现。有些学习策略和学习倾向,可随学习环境、学习内容的变化而变化,有些则表现出持续一贯性,那些持续一贯的学习策略和学习倾向,构成了学习者通常所采用的学习方式,即学习风格。
学习风格对历史学习有怎样的影响呢?
首先,历史的学习风格要适应本学科的学科特点。历史学科包罗万象,是一门要求较多的学科,除了正文内容,还包括大量的小字史料、图片等,大量的知识点要求培养学生的记忆能力,图片资料则要求培养学生的识图、分析能力等等。对于历史材料的分析,学生因个体差异有不同的分析方式和结论:对于历史情境的展示,有的学生对直观的情境印象深刻,有的学生则对丰富的语言描述更有感知;而对于教材知识,有的学生喜欢“细致入微”,即一步一步的分析,得出结论,有的学生则更喜欢“提纲挈领”,喜欢纲领式的知识网络。可见,学习风格在历史教学中非常重要,了解学生的学习风格,对于提高学生学习历史的实效性有重要的意义。
其次,历史的学习风格满足新课标的要求。我国的新课标不仅关注学习者知识结构的全面完善以及人格健康和谐发展,而且还特别关注学习者的学习过程与方法,让学习者愿意学习,学会学习,掌握学习的方法、技能。在历史学科的课程改革中,也贯穿了全新的教育理念,即改变了过去过分注重知识的传承倾向,强调历史课程要促进每个学习者的身心健康发展,培养良好品德,培养学习者终身学习的技能;改变过分强调学科独立性、缺乏整合的倾向,加强了历史课程结构的综合性、均衡性与选择性;改变了过去课程内容过分注重主干知识的倾向,加强了与现代社会科学发展及学习者生活之间的联系;改变了过分重视机械记忆而轻视独立思考,过分重视知识再现而轻视知识迁移能力的培养的倾向,把实地观察与调查、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作为历史学习的重要方式,注重归纳学习与演绎学习的有机结合,鼓励学习者积极探究历史问题,形成主动学习历史的态度,从而培养学习者的人文精神、实践能力和创新意识。
但是,从历史学科教材的编写结构、内容来看,历史学科将以往的时空界限打乱,完全改为专题的方式来编写,这的确有其优势,但是,这应该是在学生的基础知识非常扎实的前提下的,而现在的学生的基础知识暂时达不到这样的程度,在进行整合时存在很大的困难,教师在授课时必须采取一定的方法来进行知识的整合。学习风格的研究可以在这个过程中提供帮助,发现学生的优势和劣势有针对性的进行教学。
第三,解决高中历史教学困境。高中历史学科的教学境遇尴尬,高考比重每年都在变化,对学生而言,有“食之无味,弃之可惜”之感。虽然历史学科在培养学生情操、加强学生自身修养和爱国主义热情等方面至关重要,但不能不承认,历史学科的效果是一个长期的过程,对于学生的修养和内涵的塑造是潜移默化的,所以很多的学生,包括家长和其他教师都认为历史学科的学习无关紧要,“只要背了就行”的观点在高中历史教学中是最为普遍的观点,所以除了少部分学生外,大部分学生平时对待历史学科的态度十分倦怠,只是迫于考试的压力,才不得不在考试前进行集中复习。而若能在历史教学之前客观的把握学习的学习风格,在教学过程中利用自身学习风格中的优势进行学习,这样,学习的过程就相对容易,学生能很快对所学的内容产生兴趣,对于教学的实施和教学效果的实现有重要意义。
可以看出,任何一种学习风格的学生都是存在的,所以在教学的过程中,就对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要在教学的过程中尽量的适应不同类型的学习风格的学生,促进所有的学生都能全面发展,但是,由于大多的教学活动都是以班级为单位进行的,而且所有的学生都面临教学大纲的统一要求,所以,不论一个学生再有个性,也必须在班级的群体中学习,所以,要遵循学生的学习风格,但是也不能放任学生的所有个性,必须要加以引导,弥补学生学习风格中的弱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