裴玉宝 卢金勇
【摘要】本文首先阐述了生态保护林的经营指导思想、经营途径设计原则。最后结合相关文献,总结了国内的生态保护林经营途径。
【关键词】生态保护林;经营途径
1生态保护林经营指导思想
生态保护林的经营目的是充分发挥其生态效益和特殊的作用,以木材收获为中心的经营技术显然不能完全适应生态保护林的经营要求。森林生态系统经营管理以森林生态学理论和方法为基础。从森林生态系统环境条件和林木生长的生理、生态学机制出发,根据森林生态系统的结构、功能和森林群落演替规律,森林培育过程所采用的各项途径要有利于维护森林与环境的协调。最终的目标是建立健康、稳定和长期高效的森林生态系统(顶极群落),保持森林生态系统的持续稳定与高生产力。
2生态保护林经营途径设计原则
2.1生态可持续性
在《世界保护策略》中明确指出生态可持续性包含以下3个方面的内容:(1)基本生态过程和生命支持系统的维持;(2)遗传多样性的保护;(3)物种和资源的可持续利用。生态保护林的经营途径必须保证生态系统在区域、景观和林分水平上具有可持续性。
2.2系统整体性
生态保护林的经营在地域上要体现相对集中,以形成完善的生态功能区,不能局限于林业部门。应从区域社会发展的角度来研究生态保护林的抚育管理、更新采伐等各项经营途径。
2.3师法自然
天然林是自然界经过长期的自然选择而逐渐形成,顶级森林群落是地区自然环境下最优化的森林生态系统,具有最稳定的自身结构和生态功能。天然林为人们提供了一个保持森林生态系统整体性、完整性和健康特征的标准“数据库”,是评价经营途径的质量和测度森林生态系统可持续性的良好参照物,其自然状态下的进展演替成为制定经营途径的一个很好的参照系。
2.4经济性及可操作性
对于生态保护林而言,应包含以下两层含义:一是用最低的投人达到所希望的经营水平,二是在不影响发挥生态效益的同时,应从中尽可能多地获取林产品和社会产品,发挥其经济效益。现阶段生态补偿基金还不能满足生态保护林的经营需求,经济原则应是经营中一个必须坚持的原则。若过分地强调长远的生态效益而对林区群众当前的切身利益重视不够,将会挫伤广大群众的积极性,反而影响生态保护林的发展。
3国内生态保护林经营途径
3.1防护林经营国内对防护林经营管理的研究主要依据经营目标、林分起源、树种组成、林分生长与结构、立地条件等进行合理经营,主要包括:幼林补植、封山育林、林分结构调整与优化、低产林分改造、病虫害防治,农田防护林的抚育间伐、防护林的成熟与更新、防护林立地类型划分与质量评价、次生林的超短期轮伐和伐后抚育等研究。
3.2水土保持林经营
国内水土保持林经营的研究多是从植被类型、空间配置和林分结构几方面展开的。
从森林植被的防护效果上而言,研究者众多,但更注重的是植被覆盖度,而不仅仅是森林覆盖率。众多研究结果表明,在一个流域内,如果森林覆盖率达到一定且分布合理时,土壤侵蚀就会基本得到控制,水文状况也会有明显改善,相关地区的农牧业生产才会有较为安全的保障。国内许多学者对植被覆盖度和土壤侵蚀量之间的关系进行了研究,虽然研究类型不同。但结论比较一致,植被覆盖度与土壤流失呈负相关关系;不同植被类型的水土保持林与水土保持功能的发挥有着十分密切的关系,我国一些水土保持试验站的观测结果表明:阔叶林、灌木林防止土壤侵蚀的作用大于针叶林,混交林的作用大于纯林,同龄树种中速生树种的作用大于一般树种。吴钦孝等认为草灌带状混交可比单纯草地减少土壤流失20%左右。郭立群等根据金沙江流域土壤侵蚀规律,提出了山地防护林体4种类型的空问配置依据和原则,并提出小流域的防护林空间配置。
纯林工程就是脆弱的生态工程,必须坚持有三个树种以上、混交林比例各占1/3的生态林工程建设,才是可靠的生态工程林;我国林业专家建议,南方杉木林区杉木发展面积以30%~40%为宜,60%~70%应发展阔叶树,构成针阔混交的树种结构。原始森林是健康发展人工水土保持林最好的、也是最具说服力的样板,而且许多试验也证明,多层次的乔灌草结构是水土保持功能最强、且较为理想的林分结构,多层次乔灌草结构形成与多树种组成有较大的相关性。在水土保持林体系营建中模仿原始森林的多树种结构,是最快捷、最有效的提高水土保持林稳定性的途径,因此在水土保持林营建过程中应重视发展多树种组成的混交林。
我国学者在水土保持林各个方面的研究成果,为经营水土保持林的实践提供了科学依据和方向指引;同时经营实践中我国学者也在积极总结科学合理的技术途径,涉及抚育、改造、间伐和更新等各个层次,总之,经营活动对林木生长起着重要的作用,根据实际情况选择正确的经营方向,来发展与自然条件和社会条件相适应的林种巳成为共识。
3.3风景林经营
风景林要求为人们提供游憩、观赏的优美景观,现有不少林分虽具有较高森林覆盖率,但其景观价值低下,不利于森林旅游的开展,亟需采取有效的经营提高景观美学价值。我国将风景林单独作为一个林种已经多年,但关于其如何经营的研究起步较晚,风景林领域尚没有成套的经营技术,很多方面都是沿用用材林经营的经验。国家制定并颁布的一系列技术规程,如《森林抚育采伐规程》、《国有林抚育间伐低产林改造技术试行规程》、《森林采伐更新管理办法》、《全国生态保护林建设标准》等,对作为生态保护林林种之一的风景林来说,仅提供了指导原则,缺少数量化指标,难以指导经营实践。国内学者从不同角度对如何经营风景林进行了研究。
建立完整的风景林管理体系,首先要科学地划分风景林,以便于调查、统计、评价、规划和设计风景林,并为最终有针对性地采取相应的技术途径经营风景林打下基础。国内对风景林类型的划分目前没有统一的标准,多是根据不同的研究目的进行相应的划分。从风景林建设多年的实践经验和有关文献来看,主要按照风景林的林貌特征、层次结构、旅游功能、环境作用等因素来进行,总结有以下一些划分方法:陆兆苏等把南京紫金山的风景林划分为5个类型,即水平郁闭型、垂直郁闭型、稀疏型、空旷型和园林型,并在此基础上进行了相关研究;徐国祯将森林公园区的森林风景划分为3个基木类型,即:空旷地、半空旷地和覆盖森林地;顾金荣根据林相的外貌特征将风景林划分为3种林貌型,即:郁闭型,稀疏型和空旷型,而郁闭型风景林又区分为水平郁闭型和垂直郁闭型2种:
李春干等将森林景观从林貌角度划分为6种,即:水平郁闭型、垂直郁闭型、稀疏型、空矿型,园林型和灌木型。风景林经营研究中关于抚育方面的研究较多,抚育间伐首先涉及到问伐木的选择,国内一般借鉴用材林的林木分级法,如将风景林木划分为优良木、有益木、有害木、后备木、多余木、伴生木等,将其中有害木、多余木和伴生术作为间伐对象。由于这些多为定性描述,难以在生产实践中运用,亟需对林木分级标准进行定量化的研究。总之,国内风景林经营的研究有这样的特点,多项技术、途径都是来源于用材林的经营经验,研究的针对性比较强,都是具体情况具体分析,没有普遍适用的指导大范围经营实践的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