俞 愉
*老调新弹有思路*
可可:今天我们语文老师布置了一道作文题——《我的老师》,我真的想不出什么特别的素材,如果和大家写的八九不离十,那肯定得不到好分数。皮皮老师,您就指导指导我吧,怎样才能把这类文章写出新意来呢?
皮皮老师:写老师是小学生写人作文的一种传统命题,写老师总是有内容可以写的。但是有的同学往往视野狭窄,写不出新意来。写来写去,不是写老师深夜批改作业、抱病上课,就是写老师雨中送伞之类。写来写去总是老一套,人物形象不新鲜。
可可:是啊是啊,我的构思也离不开您刚才说的这三点,真是老调重弹。
皮皮老师:其实老师也是人,我们可以写对新老师的新奇,可以写老师的鲜明个性,可以写老师让你难忘之处,也可以写老师的喜怒哀乐以及你对老师的感受,写作的范围很广。
可可:经过您这一点拨,我好像有一点点思路了。那么,写这类文章的时候,我们有哪些需要注意的地方呢?
皮皮老师:写作时要抓住师生关系的特点,抓住老师的职业特点,写出老师的言谈举止、性格特点和工作特点。仔细观察,从现有的材料中挖掘出新意来,要从新的视角写出对老师的新感觉,这也是我们“新新作文大联盟”的要求。
*可以借鉴的段落*
皮皮老师:下面我给你看一些其他同学写的好段落,你看看对自己是否有启发意义。
赖老师刚从学校毕业不久,他个子挺高,待人随和,嘴角上永远挂着使人感到亲切的微笑。记得他上第一节课,自我介绍姓赖的时候,一位特别调皮的同学突然站起来,阴阳怪气地问道:“是不是癞蛤蟆的癞?”引得全班同学哄堂大笑。笑过之后,是一阵难堪的沉默。我们等待着老师发作,不由得暗暗担心,他会拂袖而去,还是会发一顿脾气?可是,出乎我们的意料,赖老师只是微微一笑,转身在黑板上写了一个漂亮的“赖”字作为回答,好像刚才什么事都没有发生。
一看见“老师”这两个字,我的脑海中就浮现出一个人:高高的个儿,戴一副深度近视眼镜,头发又硬又乱,身穿一件皱巴巴的绿军装,军装上的褶子,组成一个个奇妙的图案:三角形、梯形、平行四边形、多边形,似乎在告诉人们,此人与数学有关。是的,他是我们的数学老师兼班主任——马老师。
看上去,杜老师也就30来岁,那张严肃的长方形脸上戴着一副宽边黑眼镜,两只不大的眼睛在镜片后边闪着亮光;两片嘴唇总是紧紧闭着,平时很不爱说话。在我的记忆里,好像他只有那么一身半新不旧的蓝衣服,袖子也总爱往上挽一截。每当下课的时候,他就把书本往夹肢窝下一夹,把用剩下的半截粉笔往口袋儿里一装,低着头,像找来时的脚印似的,慢慢地、一步一步向着自己的办公室走去。可是在课堂上,他完全变成了另一个人。他讲起课来滔滔不绝,朗读起课文来声音异常洪亮,有时还会激动得脸上发出红光,一步跨到讲台前,挥舞着手臂……同学们的注意力都被他吸引住了,睁大眼睛看着他。
可可:通过这些描写,我知道了怎样才能把老师的外貌写出特色。除了仔细观察以外,一定要写出老师有个人特点的、独一无二的特征,只有这样,老师才能栩栩如生地呈现在我们眼前。下面我根据皮皮老师的指点,来写一下我们的王老师。
*可可大练兵*
巧嘴王老师
王老师刚从师范学院毕业,就分到我们学校来教我们数学。那年,王老师还不足18岁。
上王老师的课,我们很轻松。再难懂的知识,只要他一开口点拨,我们总能在欢快的氛围中掌握。王老师从不布置家庭作业,我们轻轻松松地就学了一年。但只要一考试,我们班成绩总是全区第三。
我们把自己对数学的浓厚兴趣和考试中所取得的成绩,全都归功于王老师的“伶牙俐齿”。在课余,我们说起王老师来,总是称他为“巧嘴王老师”。
“巧嘴王老师”的称号是名副其实的,不信,让我从我们班编的《王老师趣事记》一书中找出几件来给你讲一讲。
一天,上数学课时,王老师说:“给大家讲一个小故事。从前有座山,山里有座庙,庙里住着两个和尚。有一天,老和尚对小和尚说,从前……”听着听着,我们都笑了。王老师问哪位同学能接着往下讲。“这个故事能讲完吗?为什么?”“这个故事讲不完,后面的话可以用什么标点符号来表示?”在我们兴趣盎然之时,王老师引出了“循环小数”的名称,使我们觉得,学循环小数就如同听故事一样。在讲“混循环小数”的定义时,王老师指着“1.63838……”说:“这个循环小数不是从小数点后面第一位开始循环的,此处的‘6不参加循环,是‘混进去的,所以,我们把这一类小数叫做‘混循环小数……”一个“混”字,把我们的学习热情点燃了。在后面练习找循环小数时,大家争先恐后地去找有没有“混”进去的数,兴奋极了。
一次辅导课上,王老师点了三个同学演算小数加减法,结果有两个同学把得数末尾的零忘了去掉。王老师没有批评他们,却从讲台下拿出一把剪刀来。同学们全都睁大了眼睛,张着嘴,望着他。王老师对同学们说:“你们知道我要用这把剪刀做什么?”同学们愣住了。王老师接着说:“我要把这两个得数的尾巴剪掉。”同学们恍然大悟,立即哄堂大笑起来。从此以后,保留小数末尾的零的现象消失了。王老师这招可真“绝”啊!我们对王老师佩服得五体投地。
王老师的巧嘴不仅在课堂上发挥大作用,在课后也处处叫人拍手称绝。四年级的一次课后,我们班的艾华同学不小心把墨水溅到了王老师的白衬衣上,艾华吓得低下头,等待着王老师的批评。同学们都呆住了。王老师看了看我们,笑着说:“艾华呀,你是怎么搞的嘛,早知道今天你要甩墨水给我,为什么不通知我穿件黑衣服来呢?”同学们听了,发出一阵惊喜的笑声……
王老师就凭这样一张“巧嘴”,让我们一听上数学课就觉得兴奋,一看到他走进教室就觉得他是那样的可亲可敬。
皮皮老师点评:
《巧嘴王老师》一文,可可先介绍王老师的概况,然后介绍他被称为“巧嘴王老师”的原因,以此巧妙点题。接着列举具体事例介绍“巧嘴王老师”讲课语言的生动、形象、幽默,点燃同学们学习的热情,在轻松、欢乐的气氛中学到了知识,使同学们对王老师十分敬仰。文章篇幅较长,但长而有序,人物语言描写细腻,用词恰当。如“王老师伶牙俐齿”“同学们听课兴趣盎然”,而对王老师诙谐的语言,同学们“恍然大悟”“哄堂大笑”。这些画线的词语对文章凸显王老师的巧嘴形象起到衬托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