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堂“失败”的探究课

2009-12-04 02:52胡红艳
中学教学参考·理科版 2009年7期
关键词:正电负电荷失败

胡红艳

在苏科版《静电现象》一节中,直接告诉学生:自然界只存在两种电荷——正电荷和负电荷.学生对此提出疑问:自然界中纷繁复杂,难道真的只有两种电荷吗?会不会有第三种、第四种电荷存在呢?于是出现了下面的争论:

学生甲:老师,自然界中难道真的只有两种电荷存在吗?

学生乙:(不屑一顾)这难道还有假吗?书上明明写着:自然界只有两种电荷.小学科学课里早已学过了.

学生甲:书上写着的都是正确的吗?伽利略在比萨斜塔做了两个铁球同时着地的实验,推翻了亚里士多德两千多年来统治人们思想的结论,这个故事你学过吧!你能不能证明给我看看,找不到第三、第四种电荷?

教室里一下子像炸开了锅一样,学生受到启发,争论起来,有的支持学生甲的观点,认为能找到第三、第四种电荷;有的支持学生乙的观点,书上写的是正确的,还用证明吗?

我在想,是让学生争论,去找第三、第四种电荷呢?还是直接告诉他们不用争了,书上写着呢!如果直接告诉学生答案,这一节课教学内容能顺利完成.如果让学生争论探究,本节授课内容肯定完不成,怎么办呢?我想到:能捕捉课堂教学的一个亮点,可能会影响这个学生的一生发展.学生甲能大胆提出这样不同寻常的想法,值得表扬.不如放手让他们去探索,去寻找第三、第四种电荷.虽然完不成知识内容传授,但是提高了学生学习的兴趣,使学生学会探寻问题的思路、解决问题的方法,在今后的物理学习甚至走上社会都有不可估量的作用.

老师:这样吧,不如我们就来寻找第三、第四种电荷,可怎样知道找到了还是没找到第三、第四种电荷呢?我们一起找个方案,仍分成六个小组进行讨论,决定研究方案.如果谁能找到第三种电荷,我们就以谁的名字命名这种电荷,好不好?

看得出来,学生都十分激动,都想最快有新的发现.经过激烈的讨论,甲组提出:因为同种电荷相互排斥,异种电荷相互吸引,既然丝绸摩擦过的玻璃棒带正电,毛皮摩擦过的橡胶棒带负电,如果用其他材料相互摩擦,去和带正电的玻璃棒靠近相吸引,去和带负电橡胶棒靠近也相吸引,这种材料所带的电荷应是不同于正、负电荷的第三种电荷,如果用另外的材料摩擦带电,和以上三种物体靠近,都相互吸引应是第四种电荷!以此类推可知有无更多的电荷.

乙组提出:甲组提出的思路很好,但不完全可靠,用其他材料摩擦带电如和玻璃吸引,和橡胶棒吸引就存在第三种电荷的做法不妥.甲组所说的有一种情况,就是与用其他材料摩擦物体不带电,也会和玻璃棒、橡胶棒吸引这能说明有第三种电荷吗?所以说甲组同学方法很好,但不可靠.我们想如果摩擦过的物体和玻璃棒、橡胶棒均排斥这样才能说明有第三种电荷存在.

经过评议后学生们选定了合理的方案,各小组尽可能找不同的材料达四十多种,开始实验.学生们都急于找到第三、第四种电荷,场面十分热烈.

结果:所有材料摩擦带电后要么和带正电的玻璃棒排斥,同时和带负电的橡胶棒吸引;要么和带正电的玻璃棒吸引,同时和带负电的橡胶棒排斥.没有找到既和正电荷吸引,又和负电荷吸引的带电体,也没有找到既和正电荷排斥,又和负电荷排斥的带电体.也就是说没有找到第三、第四种电荷.学生虽然有点失望,但是经历了与科学家相似的探究过程,对自然界中只存在两种电荷的认识十分深刻,我认为这次探究的过程很有价值,且非常难得.

评价:这一节课学生虽然探究寻找第三、四种电荷失败,但这正是这一节课的闪光点.学生有批判精神,敢于质疑,并做出合理的假设与猜想,切实尝到了科学家们探究未知知识的过程.学生对于科学探究的学习有了进一步认识,也深刻体会到探究方法的学习和科学知识的学习同等重要.虽然是一节失败的探究课,但是这节课时间“浪费”得值得.

反思:1.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帮助学生自己进行知识构建,而不是简单的死记硬灌.要引导学生自己去认识和发现.无论课堂讲授,探究活动,都应重视科学方法的学习和应用.

2.学生发现并提出问题,是求知的起始,也是教师展开教学的最好开端.抓住这个时机,引导学生尝试应用实验探究、资料查询等方法,学习知识乃至创新,是帮助学生尽快进入自主性学习轨道的极好途径.

教师在课堂教学过程中,能始终坚持如一,发现学生思维的闪光点,促成探究过程中,学生不仅学到了知识,更学会了获得知识的方法,这样课堂成为学生讨论的场所,畅所欲言的论坛,学生的个性特长、创新能力得到了培养和锻炼.如果能长期坚持下去,培养出来的学生不再是死学知识,毫无生气的“书呆子”,而应该是未来各个领域的探索者.为了学生的发展,请努力捕捉课堂闪光点吧!多出现这样“失败”的探究课更好.

(责任编辑:黄春香)

猜你喜欢
正电负电荷失败
分开的铝箔片
反极性电荷结构触发正地闪的数值模拟
会跳舞的章鱼
正电胶调剖剂改善非均质油藏聚合物驱效果
静电场基本知识汇总
1种荷正电纳滤膜的制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