梁太明
在数学教学中,应根据学生已有的数学认知结构,对数学基本知识、基本技能、思想方法的掌握程度,他们在学习数学的自信心、自觉性和学习方法、习惯,以及个体抽象思维的强弱差异等因素进行分层教学.
一、分层教学的具体做法
(1)分班:根据本人志愿和发展愿望,经过一段时间(一般为一学期)内多次测验成绩,确定参加A、B、C各层次学习的学生名单,除分层次教学的课程外,其他课程仍以原编班级上课.
(2)适当调整:经过一段时间的学习,再根据学生成绩及本人意愿,允许A组和B组、B组与C组之间学生的互相流动,以促进学生竞争,也利于因材施教,但调整次数与调整面不宜过多、过大.
二、各层次的教学目标及相应的教学措施
A组:为最高层次,由本年级的数学“尖子”组成,他们的学业水平与学习能力俱佳,数学基础扎实.
教学目标是在完成教学大纲要求的基础上,根据学生的可接受程度,落实《考试说明》要求并在教学内容上进一步充实.
在教学中,教师应尽可能组织学生体验数学发现过程,着重培养学生的自学、探索与创造的意识,使多数学生有持久的学习动力与自觉的钻研习惯.
B组:为中等层次,大多数学生属于这个层次.
教学目标是全面落实《教学大纲》要求,并根据学生可接受程度,分层次、分阶段落实《考试说明》要求.
在教学中,充分展示知识的发生、发展过程,组织、指导学生积极参与数学内容的发现过程,逐步培养学生探索、自学和创新的意识与能力;指导学生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和有效的学习方法.
C组:较低层次组,大部分学生的学业水平与学习能力相对较差,对学好数学缺乏自信心,没有掌握正确的学习方法.
教学目标:知识能力达到《教学大纲》要求,适当放慢教学进度,分层次、分阶段落实《考试说明》的要求.
在教学中,教师应注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与学习积极性,帮助学生树立自信心,着重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帮助学生改进学习方法,逐步提高他们的数学成绩.
三、分层教学的效果
1.使各类学生各得其所
在高一的上学期没有实行分层教学之前,部分数学基础好、智商较高、自学能力较强的学生,在教师布置课堂练习之前,已经把课本里的练习及习题做完.常反映教师授课内容少,信息密度小,因而感觉“吃不饱”.而另一部分数学基础较差、接受能力不强的学生,则反映教师讲课速度快,内容多,且上课听不懂,练习不会做,因而感觉“吃不消”.这不仅是由于数学科抽象的缘故,主要是同一班级中不同学生的数学基础、能力等差异造成的,也是现行班级授课制不可避免的弊端.分层教学是对现行班级授课制的一种完善与补充,它“因材施教”,对不同层次的学生,运用不同的教学方法与策略,尽可能地满足不同层次学生的学习需要.在教学上改变了“一刀切”的状况,使各类水平(上、中、下)的学生基本上能适应教学进度、教学要求,从而有效地解决了“吃不饱”和“吃不消”的问题.
2.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促进教学改革
由于实行A、B、C分层次教学,同一组学生学习基础及对所学知识的掌握程度比较接近,因而教师在备课、授课、布置作业的针对性更强了,所选择的教学方法更易于学生所接受,因而能提高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调动了他们的学习积极性,最终促进了教学质量的普遍提高.另一方面,由于同一内容,对不同层次的学生有不同的要求,教师在授课时,也须选择不同的教学方法,这从客观上也促进了学科领域的教学改革,以学有特色促进教有特色.
3.有利于学生特长的发展,促进教学质量的提高
通过二十多年的教学实践,实施分层教学、因材施教,在促进学生个性特长的发展上收到良好效果.一些数学尖子如鱼得水,脱颖而出.例如1997年,我所教的学生银军、梁慧等5位同学获河池地区智慧杯初中数学竞赛二等奖,1998年中考,潘成林、韦军两人数学取得满分(120分),黄斌、李文敏等27人的数学都在100分以上.
由于采用分层教学,对不同层次的学生选择不同的教学方法、策略,尽可能地满足不同层次学生的学习需要,全面提高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自信心,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主动性,因此,大面积提高教学质量.
分层教学作为一种教学手段是对传统班级制教学的一种完善与补充.一方面它使不同层次的学生在掌握知识技能方面均能有所发展和提高,另一方面使同一班的学生分别接受不同风格教师的教学,可博采众长,既开拓了学生的视野,也为未来尽快适应高校的学习生活奠定基础.在坚持全面发展,注重个性发展教育方面,无论从认识上还是教学改革实践上,我们仍处于起步阶段,还有待于继续深入改革,勇于探索,努力创新.
(责任编辑:邓国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