许久红
1陈述性知识与程序性知识
现代认知心理学把知识分为两大类,一类为陈述性知识,另一类为程序性知识。陈述性知识又称描述性知识,通过记忆获得,主要关注的是“是什么”,如细胞、大量元素与微量元素、有氧呼吸及无氧呼吸等。程序性知识是只能借助某种作业形式间接推测其存在的知识,它主要解决怎么办的问题。如在有氧呼吸与无氧呼吸的过程中关于能量利用率的计算,关于杂交实验中基因型与表现型出现概率的计算,主要是生物课本中涉及到知识运用和实验操作技能方面的知识。程序性知识主要考察学生的认知技能与动作技能。
2陈述性知识的遗忘
陈述性知识易遗忘,艾宾浩斯遗忘曲线揭示了对知识的遗忘规律,但并不是所有的知识都易遗忘,有些知识经永久记忆而储存在大脑里。在生物课本中,细胞外液三种成分之间的关系、内环境的稳态、神经系统的调节、激素调节、免疫调节等这些知识如何理解,单凭机械记忆很容易遗忘。对此的解释是,获得的知识信息在头脑中并未得到巩固和加强,另外知识之间易相互干扰产生所谓的前摄抑制和后摄抑制。在学习伴性遗传知识时,前面所学的常染色体遗传的知识会造成干扰,即前摄抑制。复习前面常染色体遗传的知识时,后面伴性遗传知识就会造成干扰,即后摄抑制。区分性状显隐性时也是这样,学生弄不清楚是常染色体显性遗传还是常染色体隐性遗传,是正常染色体上的遗传还是x染色体上的遗传。
教师在讲授这些知识点时,可进行分析比较,并提醒学生注意。教师列表格也可以画概念图,由于概念图是按分层形式表现的,当中包含着交叉连接,也包含着具体事例,不同人绘制的概念图可能明显不同。如教师引导学生构建光合作用的概念图,通过构建光合作用的概念图,让学生明了光合作用的原料、产物、条件和场所。
学生学习时可以采取一些学习策略,如在学习新知识时要与原有知识建立联系,学习伴性遗传时将基因从常染色体转移到了性染色体上。
3陈述性知识与程序性知识间的转化
在学习的第一阶段两类知识并没有分化,是学习获得阶段,此时教师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尤为重要,在学习的第二阶段,部分知识通过变式练习,转化为以产生或表征的程序性知识。
在中学生物课本中两类知识间的转化主要表现为以下几个方面。
3.1推理与分析技能
比如在学习“孟德尔豌豆杂交实验”这一节遇到这样一个问题:
[例1]让独立遗传的黄色非甜玉米YYSS与白色甜玉米yyss杂交得F1,F1自交得F2,在F2中得到白色甜玉米80株,那么F2中表现型不同于双亲的杂合植株应为__________。
解析:首先要了解基因型,表现型、杂交、自交、测交、显性性状与隐性性状等概念,然后才能得出结果,实现陈述性知识与程序性知识间的转化。
3.2判断与辨析技能
如学生在学习陈述性知识“种群是研究一定范围内同种生物的所有个体”,教师可精编精选一些练习:
[例2]一片森林中的桉树苗、小桉树、大桉树组成一个(
)
A种群
B群落
C生态系统
D生物圈
解析:种群是研究一定范围内同种生物的所有个体,它应包括该范围内各个年龄段的所有个体。答案:A。
[例3]在一块草原上有8户牧民,每户牧民各养了一群羊,其中有6户养的是绵羊,有2户养的是山羊,这块草原上的8群羊是()
A一个群落
B一个种群
C两个种群
D八个种群
解析:群落应该包括此草原上的各种生物,所以A是错误的。种群是指在一定的区域内,同种生物的所有个体。绵羊和山羊分别属于2个不同物种,这里虽有八群羊,但只包含两个物种。答案:C。
变式练习的题型可以多样,设计时教师可以将一些易混淆的知识放在一起,通过训练,学生能更好的掌握这些知识,能更灵活的运用这些知识。
3.3实验的设计与操作技能
在了解显微镜的结构后,如何去使用显微镜,是学习显微镜的真正目的,这一过程中有着知识的转化。学生可以在实验课上进行实际操作,也可以通过变式练习加以巩固,如“如果物像偏左,你应将标本向__________移,才能使物像居中”。
生物课本中有很多探究实验,如“探究酶的作用条件较温和”的实验,学生首先弄明白酶的概念、酶的特性、酶活力、酶的催化受到哪些因素的影响等这些陈述性知识,然后设计实验,还要学会分析本实验的自变量和应变量分别是什么,让学生运用知识自主探究。陈述性知识的获得是学习程序性知识的基础,程序性知识获得后也为获取新的陈述性知识提供了可靠的保证,练习与反馈是陈述性知识转化为程序性知识的重要条件。
对学生进行某种技能训练和培养的同时,教师不应忽视一些概念和规则,同时不应该对学生搞题海战术。教师在由陈述性知识渗透到程序性知识教学中,应改变一些策略,精讲精练,把精细化教学落到实处,设计变式训练,使学生能在问题情景中进行练习,从而培养学生的解题及实验设计能力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