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等教育强国——中国教育的新使命

2009-12-03 03:41
北京教育·高教版 2009年1期
关键词:强国战略国家

吴 岩

编者按 回顾过去,改革开放30年中国高等教育取得了历史性的巨大成就,为国家的建设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前瞻未来,中国高等教育如何进一步发展,在国家全局发展中应发挥什么样的作用?本刊特约请北京教育科学研究院副院长吴岩博士撰写了《高等教育强国——中国教育的新使命》一文。作者从国际和国内两个维度对此进行了深入系统的研究,提出了建设高等教育强国是实现人才强国战略的基本战略路径的观点。现予以发表,以飧读者。

2008年8月29日,国务院国家科教领导小组第一次全体会议决定,正式启动《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的制定起草工作。温家宝总理要求要跳出教育自身制定一个对国家全局发展有战略意义的教育规划纲要。2008年9月底,在中央党校省部级主要负责人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动员大会上,温总理又作出重要指示:要确立教育兴国、教育立国、教育强国的战略地位。可以说,经过改革开放30年的能量积累,中国教育发展进入了一个新的历史发展的重要关键时刻,需要从国际、国内两个战略维度审时度势作出前瞻性的战略决策。从增强中国经济与科技的国际竞争力、扩大中国文化的国际影响力、提高与和平发展大国地位相适应的国民素质等国家利益上考虑,高等教育强国应该成为国家发展的战略任务,成为国家中长时期教育发展的新使命。

一、中国高等教育发展实现了第一次跃升,需要从追赶型战略发展模式转入追踪与自主发展并重的新发展阶段

改革开放30年,中国高等教育取得了历史性的巨大成就。

(一)高等教育规模实现了历史性跃升

1978年,全国共有普通高等学校598所,在校普通本专科生86.5万人,在校研究生1.09万人,高等教育毛入学率仅为1.2%,每万人口中在校大学生仅有8.9人,远远低于世界平均水平,甚至低于发展中国家的平均水平。2007年底,全国共有普通高等学校1,908所,同比增加了1,310所,此外还有318所独立学院和906所民办其他高等教育机构举办高等教育。在校普通本专科生1,884.9万人,在校研究生119.5万人,此外,还有34.6万人在职攻读硕士、博士学位。每万人口在校大学生达到192.4人。2007年与1978年相比,普通高校在校本专科生和研究生增加了1,798.4万人和118.41万人。每万人口在校大学生增加了183.5人。2007年,我国高等教育总在学人数达到2,700万人,毛入学率达到23%。

(二)高等教育国际交流实现了历史性跃升

1978年~2007年,我国各类出国留学人员总数达到121.2万人,其中32万人学成回国。到2007年,我国已与84个国家和地区以及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等国际组织建立了教育交流与合作关系,与有关国家政府部门签署了近190个高层次人才联合培养协议,与43个国家和地区签订了互相承认学历学位协议。30年来,我国累计接受来华国际学生87万人次,向167个国家和地区提供中国政府奖学金。2007年,来华国际学生达到19.4万人次,其中学历学生为6.7万人。我国在海外建立了210所孔子学院。

(三)高水平大学建设实现了历史性跃升

从20世纪90年代开始,我国先后实施了高等教育“211工程”和“985工程”,迄今为止,共有“211工程”大学107所,“985工程”大学39所。“211工程”实施10年后,“211工程”学校的研究生培养能力提高了5倍,科研经费增长了7倍,SCI论文发表数增长了近7倍,具有博士学位的教师数增加了近5倍,仪器设备总值增长了4倍多。早期设置研究生院的28所“211工程”大学与美国最好的61所大学(美国高校联盟,AUU)相比,1995年~2005年,SCI论文发表数平均值由1∶15.1缩小到1∶3.6,被引用次数平均值由1∶51.7缩小到1∶6.2。据美国科学信息研究所“基本科学指标”(ESI)数据库1995年~2005年年底对全球科研机构发表论文的被引用总次数的统计,我国有26所高校的75个学科已经进入ESI数据库有关学科领域的前1%。

(四)高等职业教育实现了历史性跃升

1978年全国恢复和新建专科学校98所,招收专科生12.37万人。2007年底,全国有高职高专院校1,168所,高职高专在校生860.6万人。全国基本上每一个地级市至少都设置了一所主要为地方发展服务的高职院校。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走产学研结合道路已成为中国高等职业教育坚定不移的发展方针。经过30年的发展,已经为国家培养出1,000多万名高技能型人才。

(五)高等教育保障条件实现了历史性跃升

1978年普通高校有专任教师20.6万人,2007年底达到116.8万人,增加96.2万人。2006年全国普通高校校园占地面积210.7万亩,教学行政用房达到2.75亿平方米,2007年全国普通高校图书总量达到近15亿册,教学仪器设备总值达到1,607亿元,固定资产总值达到6,952亿元。

经过30年的发展,我国高等教育规模已位居世界第一,我国研究生在校生数位居世界第二,我国接受高等教育的人口超过7,000万人,有高等教育学历的从业人员总数位居世界第二。我国高等教育的实力和水平有了质的变化,高等教育对国家社会经济的贡献力明显加强,高等教育发展实现了历史性的一次跃升,我国已经成为世界高等教育大国。从总体上看,中国高等教育已经走出了亦步亦趋的模仿和跟随阶段,需要及时调整发展战略,从完全追赶型战略发展模式转入追踪与自主发展并重的新发展阶段。

二、世界发展历史轨迹显示,科技文化经济强国与高等教育强国具有时空同步性、同一性

(一)世界近现代高等教育发展的历史轨迹

从近现代世界科学中心发展的历史来看,大体上经历了从13世纪意大利开始,经英国、法国、德国至美国的4次中心转移。同期,世界高等教育的中心也经历了经英国、法国、德国至美国大体相同的4次中心转移。从世界近现代高等教育发展轨迹的比较分析可以得出这样一些基本结论:第一,高等教育中心与科技文化中心具有比较紧密的时间和空间上的同步性、同一性,即某一个国家成为世界高等教育最发达的中心,也在同一时期成为世界科技文化发达的中心。当时的意大利、法国、英国、德国和美国都遵循了这样的基本规律。第二,高等教育中心与经济发达中心也具有比较紧密的时间和空间上的同步性、同一性,即某一个国家成为世界高等教育最发达的中心,也在同一时期成为世界经济发达的中心。当时的意大利、法国、英国、德国和美国也都遵循了这样的基本规律。

高等教育中心的形成与科技文化中心的形成有一种互促作用,随着时间的推移,高等教育中心与经济发达中心也存在着强烈的互为因果的关系。从世界高等教育强国中心的转移轨迹来看,后发展国家在向发达国家学习的过程中,结合自身实际进行扬弃的借鉴,就可能超越先进发达国家,取而代之成为新的世界高等教育中心,成为高等教育强国,进而带动本国科技、文化、经济的巨大进步,成为世界科技文化和经济发达的强国。美国的发展就是一个极具典型意义的成功例证。

(二)美国高等教育强国的国家战略

当今世界,各国越来越重视高等教育的国家系统规划,高等教育强国已经成为世界主要发达国家的基本战略选择。其中美国最具代表性、典型性。

100 年来,美国高等教育始终执世界高等教育发展之牛耳,其标志是率先形成并不断完善了代表着现代高等教育发展趋势的层次合理、类型科学、机制灵活的高等教育体系;科学制定并成功实施了符合现代高等教育发展规律的职责分明、运行有序、刚柔并济、收放得当的高等教育管理体制。功能强大的美国高等教育已经成为美国人引以骄傲和自豪的美国精神和美国核心竞争力的代表。美国已经成为矢志不渝实施科教兴国战略的典范。美国高等教育取得巨大成功的奥秘是什么?一个至关重要的关键因素在于美国在其国家发展的几个重要阶段,都非常成功地制定出具有战略前瞻性的高等教育发展的国家战略,并巧妙地通过立法、拨款和国家战略规划等硬软结合适度的强有力保障措施得以有效实施。

100多年来,美国不断地以国家法案的形式推出了充满国家忧患意识和国家责任的高等教育发展战略。主要的标志有4个:

1.《莫雷尔法案》奠定了现代美国高等教育体系框架

1861年,美国总统林肯签署通过了《莫雷尔法案》。法案规定:“联邦政府在每州至少资助一所从事农业和机械工艺教育的学院;按照1860 年规定分配的名额,每州凡有国会议员1名,可分得3万英亩公有土地或相等的土地期票……”这项重大举措的结果是先后有69所以培养技术、技能型人才为办学定位的赠地农工学院诞生。美国政府以法律的形式强有力地主导了高等教育的布局规划,出现了以威斯康星大学为代表的一批应用型大学,在美国高等教育发展史上,乃至在世界高等教育发展史上产生了重大影响。至此,美国形成了与欧洲高等教育发达国家迥然不同的多样化高等教育的美国模式。

2.《退伍军人安置法案》推进了两年制社区学院的发展,使精英的高等教育成为了大众的教育

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前夕,成千上万的参加第二次世界大战的美国军人、归国人员和世界各国的移民进入美国,他们没有接受过良好的文化知识教育和职业技能培训。为把“包袱”变成“资源”,把这些“过剩的人力资本”变成“抢手的人才资本”,1944年,美国出台了著名的《退伍军人安置法》。此后,美国社区学院迅速发展起来,成为美国高等教育的特色和重要组成部分。

3.《国防教育法案》确立并强化了美国高等教育的人才培养与发展科技的国家合一体制,在大科学时代这种合一体制越来越显现出科学性、先进性、合理性和经济性

1958年,苏联第一颗人造卫星上天,美国朝野一片哗然,由美国总统亲自签发的《国防教育法案》就此出台。该法案在开篇中指出:国家处于危急之处。美国在反思和检讨后,认为美国要想居于世界军事、科技发展的领导地位,别无选择,必须紧紧依靠美国高等教育的强大实力,倾力发展高等教育,为美国培养世界拔尖人才和取得科技竞争的优势地位。此后的六七十年代是美国高等教育空前大发展的历史时期。美国高等教育的迅速发展为20世纪后半期美国成为世界教育、科技、经济、军事乃至政治的霸主作出了不可替代的重大贡献。

4.《领导力检验:美国高等教育的未来指向》为21世纪美国高等教育发展提出了战略方向和目标

2006年10月,由美国教育部长特别指定的高等教育未来委员会正式提交了战略报告《领导力检验:美国高等教育的未来指向》。报告着重阐述了美国高等教育在未来国家发展中的战略作用,提出了美国高等教育未来的5大战略目标、4大战略领域、6大战略措施。该报告对我国高等教育发展战略考虑有重要的参考价值和借鉴意义。

(1)报告指出高等教育将在未来国家发展中发挥前所未有的重要作用。报告在开篇中指出:今天,我们可以毫不夸张地宣称高等教育已经成为美国最伟大的成就之一。在当今知识驱动的社会中,高等教育具有前所未有的重要地位。在美国,高等教育中卓越、创新和领导力的国家能力将成为我们维持经济增长和社会凝聚的核心力量。我们的高等院校将是提升劳动力素质和促进成长所必需的人力资本和智力资本的主要发源地。高等院校还将继续成为新一代美国人实现社会流动的主要途径。未来经济增长将依赖于我国在高等教育领域维持卓越、创新与领导的能力。

(2)报告提出美国高等教育未来的5大战略目标。第一,建立创造新知识,促进经济繁荣并提高全球竞争力,提升国民能力的世界一流的高等教育体系;第二,建立面向全体美国人终身开放的高等教育体系;第三,中学后教育机构提供高质量的教学,改善机构效能,使学生、纳税人能够负担得起;第四,高等教育体系能为美国公民提供适应迅速变化的经济所需要的工作技能;第五,中学后教育机构能适应被技术、流动的人口和全球化所改变的世界,高等教育的范畴包括新的提供者和新的范式,从营利性大学到远程学习。

报告指出,我们国家的许多独创能力都是以高等学校为中心实现的。美国高等教育机构已像一块磁石,吸引着全世界有天赋和有抱负的才俊。在未来的世界,国家财富将源于该国能够教育、吸引并留住那些能够更灵活工作和更快速学习的公民——这就使得教育成就,不论是对个人还是对社会大众而言,都明显变得更加重要了。

(3)报告提出高等教育的6大战略措施。第一,美国的每一名学生都应拥有接受中学后教育的机会;第二,重构整个学生财政资助体系,应该致力于满足低收入家庭学生的要求;第三,为了迎接21世纪的挑战,高等教育必须从一种主要以声望为基础的系统转变为以绩效为基础的系统;第四,高等学校学术性课程计划必须予以转变,以服务于不断变化的知识经济的需要;第五,制定有关终身学习的国家战略,以确保公民在其一生中能获得高质量的、可负担的教育、学习和培训机会;第六,美国必须确保其大学有能力在诸如科学、工程、医疗和其他知识密集型专业之类的关键战略领域实现全球领导地位。建议联邦对提高我国全球竞争力至关重要的领域增加投入,并致力于吸引全国乃至全世界最优秀和最聪慧的人才,以领导新一轮的美国创新。

三、全面小康和基本实现现代化目标要求,建设高等教育强国应该成为实现国家利益的战略选择

(一)全面小康和基本实现现代化目标面临着严峻的考验

到建党100周年建成惠及十几亿人口的更高水平的小康社会,到新中国成立100周年基本实现现代化,建成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这是在纪念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30周年大会上,胡锦涛总书记代表党和国家庄严宣布的宏伟奋斗目标。

实现上述伟大目标,我们面临着前所未有的严峻考验。

1.我们面临着自然资源不足的严峻考验

我国人均耕地只有0.08公顷,约为世界人均数的1/3。人均占有水资源只有2,200多立方米,不足世界人均占有量的1/4,在世界上居第84位。人均林地、草场面积分别为世界人均数的1/5和1/3。人均矿产不到世界人均量的1/2,居世界第80位。按人均资源保有量计算中国是一个资源并不丰富的国家。

2.我们面临着城市化进程的严峻考验

按居住地统计,目前我国有7.5亿人口在农村,城市化率仅为0.4;按户籍统计,目前约9.3亿人口在农村,城市化率仅为0.3。如果2020年我国人口达到16亿,城市化率提高到0.6,还将有约4.8亿农村人口转化为城镇人口。城市化进程是我国面临的一个巨大社会问题。

3.我们面临着实现新兴工业化的严峻考验

工业化的核心指标要求我们必须保持GDP总量和人均GDP同步快速增长;要提高工业在GDP中的比重;要提高城镇人口占总人口的比重。

4.我们面临着基本实现现代化的严峻考验

现代化的核心目标要求我们保持以最小化的污染、最优化的资源消耗实现经济的又好又快发展;要全面提高人口素质;要实现社会公开、公平、公正和谐发展;要大力提高社会保障水平。

现代化与工业化最大不同在于,工业化追求的是快速提高实体经济的总量,是以增物质化发展为主的发展模式,而现代化则更加强调非实体经济的发展水平,是一种以减物质化、增智力化发展为主的发展模式。

(二)建设高等教育强国是实现人力资源强国的基本路径

我们的基本形势是严峻的,主要任务是艰巨的。我们不能像有些自然资源极其丰富的发展中国家靠拼资源优势进行发展,我们更不能像一些发达国家靠强权和战争获得优势地位。在当今世界,我们既没有自然资源的比较优势,也不能选择掠夺和侵略,我们别无选择,只有靠我们丰富的人力资源。经过改革开放30年的奋斗,我们已经实现了从高等教育弱国变成高等教育大国的目标,有力支撑了从人口大国变成人力资源大国的基本战略转型。到建党100周年和建国100周年,分别建成惠及十几亿人口的更高水平的小康社会,建成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宏伟战略目标,需要把人力资源大国变成人力资源强国的基本战略支撑。纵观世界发展的基本经验和分析中国发展的基本国情,把高等教育大国建设成为高等教育强国,是实现从人力资源大国到人力资源强国的基本战略路径。

建设高等教育强国是走中国特色新兴工业化道路,加快我国现代化建设的必然要求;建设高等教育强国是落实人才强国战略,增强我国综合国力和国际竞争力的必然要求;建设高等教育强国是增强自主创新能力,建设创新型国家的必然要求;建设高等教育强国是建设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扩大中国文化国际影响力的必然要求。建设高等教育强国是需要有勇气、有胆略、有决心、有智慧作出的战略抉择;是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要求的战略抉择;是我国经济总量、教育规模已经在世界上占据重要位置后,从国家全局发展的战略高度应该作出的战略抉择;是一项意义深远的具有全局性、先导性、前瞻性的战略抉择。

(三)建设高等教育强国的主要战略任务

建设高等教育强国的主要战略任务有两个:一是高等教育如何强国;二是如何建设高等教育强国。

1.高等教育如何强国

建设高等教育强国最根本的动因和目的是高等教育如何为国家强盛作出重要贡献。国家强盛的标志由硬实力和软实力两部分体现。

(1)增强国家发展的硬实力。经济与科技发展水平和国际竞争力是一个国家硬实力的集中体现。中国高等教育已经形成了一个规模、结构、质量、效益比较合理协调的现代教育体系:有“985工程”大学39所,“211工程”大学107所,其他普通本科院校633所,高职院校1,168所,独立学院318所,906所民办高等教育机构;有研究生120万人,普通本专科生1,885万人。高校承担的“973计划”项目数占到全国总数的近55%,“863计划”项目数占到全国的40%。2006年高校拥有的专利数达到4.5万项。高等教育完全有能力提供数量比较充足、质量比较优良、较好满足不同需求的人才、科技和智力服务,为增强国家经济科技的硬实力提供有力支撑。同时,强大的高等教育本身也是一个国家硬实力的重要标志和重要组成部分。

(2)增强国家发展的软实力。文化的国际影响力和国民素质的高低是一个国家软实力的集中体现。高等教育对一个国家文化发展具有传承、选择、创造、引领的独特作用,高等教育对文化的繁荣、发展和国际推介、传播的作用不可替代,功能强大。改革开放以来,我们向国外派出了超过120万人的留学生,在国外建立了210所孔子学院,这些数以百万计的个体和数以百计的组织都是推广中华文化的重要载体和基地;每年我们的高校派出数以万计的人员到国外进行全方位的学术文化交流,举办数以千计的各种学术文化交流会议和项目,接待数以10万计的国外人员进行学术文化交流和学习进修,高校已经成为推介传播中华文化,扩大和提高中国文化国际影响力的主要基地;每年数以百万计的高校毕业生进入国家经济社会建设主战场,数以千万计的接受过良好高等教育的国民具备了开放、包容、自信、平和的现代文明素养和文化水平,同时,他们通过数目庞大的个体潜移默化地影响着其他国人的观念和行为,极大改善和提高了整体国民素质。高等教育对于提升一个国家软实力的作用不可替代。同时,强大的高等教育本身也是一个国家软实力的重要标志和重要组成部分。

把为建设一个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作出重要贡献,作为自身发展的头等大事应该成为中国高等教育肩负的庄严使命和历史责任。建设高等教育强国不是仅仅站在高等教育自身发展角度提出的,而是从国家强盛、民族振兴的全局发展高度提出的重大命题,是提升国家发展硬实力和软实力的一个基本战略路径。

2.如何建设高等教育强国

高等教育强国的主要标志。主要标志有两个:一是在国际高等教育中的影响力。主要包括,高端性:在国际高等教育高端发展中的地位,也就是要拥有一定数量的世界一流水平大学;关注度、话语权:高等教育发展是否普遍受到世界各国的关注,在世界高等教育发展中是否有足够分量的话语权;独特性:在国际高等教育发展中是否具有自己的鲜明特色。二是在国家发展中的实际作用。主要包括,重要程度:在国家整体发展中对高等教育的实际考虑和投入保障;依存度:国家经济社会发展对高等教育的实际依靠程度。

高等教育强国建设需要着力在建立高等教育发展国家保障体系,创设高校发展体制环境,建设世界一流大学,做强区域高等教育方面开展工作。

(1)建立高等教育发展国家保障体系。国家保障体系包括投入支持和质量监控评价。我们必须超越政府对高等教育投入只是一种公益性、消费性的事业投入的观念认识,建立国家对高等教育的投入是一种战略性生产要素的投入,是一种对国家发展具有高回报、高收益的战略性基础设施投入的新理念,紧紧把握适度超前的高等教育投入是符合国家根本利益的政策选择原则。同时,要建立适应多样化高等教育发展要求的,以分类发展为指导,鼓励各类学校良性竞争与错位发展,避免同构化的国家质量监控评价体系,保障高等教育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

(2)创设高校发展体制环境。中国高等教育将进入追踪和自主并重的发展时期,高校进一步发展需要一个既符合世界高等教育发展共同规律,又考虑中国发展实际的科学体制环境。其中,建设一流大学和高水平大学、高水平应用型本科院校、高水平高等职业院校迫切要求我们进一步解放思想,大胆进行体制创新和突破,探索高校领导班子建设新途径,试行校长全球招聘改革,制定更加科学的符合高校发展特点的校长选拔办法和校长任期制,尽快生长出一批具有高度政治素养,富有国家使命感和责任感,具有先进教育理念、开放国际视野和丰富管理经验的教育家、教育行家和教育专家担当高校的领军人物。

(3)建设世界一流大学,保证科技的国际竞争力。科技竞争力是国家核心竞争力的标志,是综合国力的体现。今年是新中国建立60周年,我国至今无人问津诺贝尔奖。在全球158个国际一级科学组织及其1,566个主要二级组织中,参与领导层的我国科学家为206人,仅占总数的2.26%,其中一级科学组织担任主席的仅1人,占0.4%,二级组织担任主席的仅24人,占1.1%。1993年~2003年,各学科世界前20篇最重要论文中没有中国科学家的论文,前100篇中仅有两篇,前1,000篇中仅有14篇。世界级的重大科技成果鲜有中国创造,活跃在国际舞台上拥有广泛影响力和知名度的中国科学家、经济学家、教育家、文学家、艺术家寥寥无几。这显示我国高端人才匮乏,科技竞争力亟待提高。建设世界一流大学,提高中国在科技领域的国际竞争力是我们必须要做的战略大事。

(4)推进区域高等教育发展,保证经济的国际竞争力。2006年中央经济工作会议以及随后的中共中央“十一五”规划建议、国家“十一五”发展规划纲要都明确提出,推进形成主体功能区、优化国土开发格局、推进区域协调发展的重大战略决策。2007年7月26日,国务院正式发布了《国务院关于编制全国主体功能区规划的实施意见》(国发〈2007〉21号)。党的十七大报告提出“加强国土规划,按照形成主体功能区的要求,完善区域政策,调整经济布局。遵循市场经济规律,突破行政区划界限,形成若干带动力强、联系紧密的经济圈和经济带”。2008年8月6日,在举世瞩目的北京奥运会开幕的前夕,温家宝总理主持国务院常务会议审议通过了《进一步推进长江三角洲地区改革开放和经济社会发展的指导意见》。选择这样的时间,出台这样的一个指导意见,是一个不寻常的重大战略举措。《指导意见》明确提出,长江三角洲一市两省要“科学发展、和谐发展、率先发展和一体化发展”的目标定位。区域合作发展是党中央国务院正式作出的一项重大战略部署,是今后中国发展的大格局、大框架。区域合作将成为今后相当长时期内中国社会经济的重要发展模式。

中央关于形成全国主体功能区的发展新理念、新规划的战略考虑必须引起我们的高度关注。建设高等教育强国的一项核心内容就是要紧密结合国家主体功能区的战略部署,做好区域高等教育的统筹规划和协调发展,建设与主体功能区发展相匹配的特色鲜明的高水平应用型大学、高水平高等职业院校,推进高等教育强区计划,提高中国经济的国际竞争力。

从第一次鸦片战争至今已160多年。这一个半多世纪中国近现代发展历史可以证明,当国家处于生死存亡的极度动荡时期,教育不能救国!当国家处于国泰民安的和平建设时期,教育能够兴国!未来中国发展将一定会证明,当国家处于伟大复兴的关键跃升时期,高等教育可以强国!中国教育肩负着新使命——高等教育强国。■

参考文献:

1.中国高等教育学会组编:《改革开放30年中国高等教育发展经验专题研究》,教育科学出版社,2008年10月第1版。

2.楼文军、王常青:《近现代世界高等教育中心的转移及其对中国高等教育的启示》,《宁波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08年4月第2期。

3.陈至立:《认真学习贯彻党的十七大精神,以提高质量为核心,加快从高等教育大国向高等教育强国迈进的步伐》,中国高等教育,2008年第1期。

[责任编辑:蔡桂兰]

猜你喜欢
强国战略国家
强国战略下的企业管理创新
奉献如歌,强国有我(主题班会课)
科技兴邦 创新强国
美国“俄亥俄”级战略核潜艇
70年强国梦圆 70面行业旗帜
秦晋争霸
能过两次新年的国家
多式联运发展的战略与路径
战略的里子与面子
奥运会起源于哪个国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