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民工的道德状况及其引导

2009-12-03 09:39冉光和
重庆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9年5期
关键词:问卷调查农民工道德

徐 鲲 冉光和

摘要: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离不开道德力量的支撑和引导,研究农民工道德状况对于构建和谐社会具有重要的意义。经调查研究作者认为,农民工的道德水平总体上是良好的,农民工道德选择的趋利动机明显增强,农民工道德是非的辨析难度和评价难度比以前增大,道德的外在约束力和社会监督力减弱,其影响因素是农民工心理问题、城乡二元社会结构带来的农民工自身的局限性及市场经济的趋利行为,对此作者提出了相关的政策建议。

关键词:农民工;道德;问卷调查

中图分类号:D422.6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8-5831(2009)05-0119-05

一、引言

改革开放后,大量农民工进入城市,对于社会经济的影响日益加大,成为城市经济建设中不可忽视的社会群体。然而农民工仍处于城市的边缘,还没有真正融入城市体系,实际上脱离了原先的乡村行政管理,最容易成为现有道德教育系统中被遗忘的对象。党的十六届四中全会提出了“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发展目标,建设民主法治、公平正义、诚信友爱、充满活力、安定有序、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和实现现代化的重要目标。全方位理性地分析当代农民工的道德状况,对于构建和谐社会具有重要的意义。基于此,课题组根据农民外出打工区域分布特点,有意识地选取了重庆市主城九区农民工的多个从业行业,

采用简单随机抽样方式发放农民工问卷调查表1000份,回收有效问卷956份,通过SPSS软件对问卷进行了统计分析。农民工属于公民,对于农民工道德状况的调查必须置于公民道德的范畴内。除了国家生活中的道德规范外,公民道德规范还主要包括社会生活、职业生活、家庭生活等多个领域的道德要求,因此问卷的调查内容集中这几个方面。为了确保研究具有一定的代表性,弥补问卷调查之不足,课题组还进行了必要的访谈,并从重庆市政府相关机构获取了大量的第一手材料,在此基础之上,对农民工道德状况进行了深入的研究,本文即是成果之一。

二、重庆市农民工的道德状况

据重庆市人民政府进城务工农民调研组2004年11月底的调查,重庆市主城九区加万州区的进城民工达150余万人,其中固定工约占70%,约105万人左右,散工约占30%,为45万人,其中,棒棒、擦皮鞋、摆地摊、挑卖者、拾荒者约25—30万人,其中棒棒约为15~20万人。农民工在从农村到城市的过程中,劳动方式发生了变化,居住环境的不稳定性增强,这些必然会对农民工的道德状况产生影响。根据调查,当前重庆市农民工的道德状况主要表现为以下四个方面。

(一)道德水平总体上良好

调查发现,农民工对于公民应该遵守的基本社会道德规范普遍认同。86.4%的农民工认为社会公德是每个公民必须具备的道德素质;80.5%的农民工认为乘车、买票都应该自觉主动排队;61.2%的农民工认为不应该随地吐痰;74.7%的农民工认为过马路时,应当依据红绿灯指示,并走人行横道;91.3%的农民工觉得赡养老人是每个子女应尽的义务;80.3%的农民工认为人应该讲信用;52.5%的农民工认为见义勇为的行为是每个人应该做的(表1)。这一点也在现实生活中不断得到印证,重庆市政府对重庆市38名见义勇为英雄给予了表彰。这38人中有11人是农民工,占见义勇为人数的近三成。除了见义勇为,重庆农民工的讲诚信、助人为乐也为普通市民树立了榜样。当前媒体关于重庆农民工的正面报道已经屡见不鲜,农民工不仅对城市的经济发展做出了贡献,也为城市的精神文明建设增添了活力。

(二)道德选择趋利动机明显增强

虽然农民工进城的动机是多指向的,但最重要的动机是赚钱,这是毋庸置疑的,这一点在调查中也得到了证实。根据调查,以赚钱为进城务工原因的农民工占到41.8%(表2)。进城前,他们大多数衣食无忧,对钱的渴望不是那么强烈。进城后,农民工首先要解决的是吃住问题,有了钱才能在城里站稳脚跟,才会有发展。其次,有了钱,才能帮助家乡摆脱贫穷,实现小康生活目标。最后,由于长期生活在城市中,对城市生活有了近距离的了解,农民工对于城乡差距有了切身的体会,由此也带来了对生存状态的不满和趋利动机的加强。重庆市企调队2004年9月22日发布的重庆民工生存状况专项调查报告表明,在重庆,只有两成多民工对生存状况表示满意,其余均认为一般或是不满意。重庆市农民工平均每天工作10小时,但每个月挣的钱却要比城镇职工少301元。在调查中有13.3%人认为只要能赚钱,用什么手段都可以,还有17.2%的人对此观点持无所谓的态度,这是非常令人担忧的。农民工道德选择的趋利动机的增强主要表现在职业道德领域。职业道德,就是为了使人们更好地履行职业责任,而从道德层面出发,对不同行业提出的行为准则及其规范。职业道德的特性是既有益于人也有益于己,良好的职业道德会得到物质、精神两方面的回报。少部分农民工在工作领域为了钱而违背职业道德、甚至出卖人格尊严的事情也大量存在。一些农民工的职业道德缺失,只要有机会就追求短、平、快,出工不出力、偷工减料,偶尔还做点顺手牵羊的事。一些农民工不惜出卖肉体来换取金钱,该群体也是治安刑事案件的多发群体。

(三)道德是非的辨析和评价难度增大

农民工道德是非的辨析和评价能力受到多方面的影响,包括传统文化、社会思潮、道德教育的物质投入,接受学校教育的程度,个体道德内化的程度。这些因素并非一成不变,因此个体的道德认知水平也会在不同的阶段出现差异。恩格斯指出:人们自觉或不自觉地,归根到底总是从他们阶级地位依据的实际关系中——从他们进行生产和交换经济关系中吸取自己的道德观念。进入城市之前,农民工就已经具有一定的道德评价能力与道德认知水平。进城后,生活方式、生活环境、生产方式的改变加上经济转型期多元的生活方式、不同道德观念的冲击,农民工必须对自身的道德认知进行调整。然而多数农民工自身从事城市社会活动的机会较少,办事能力和处理问题的技巧略显不足,增加了心理层面的负面影响,对于一些具体道德问题,农民工进行道德辨析和道德评价的难度加大。进城农民工多数经济困难,时常受到歧视,每有欺侮事件发生,多是忍气吞声,息事宁人。但其内心愤懑,对城市爱恨交织。农民工普遍存在自卑心理,孤独压抑,有的甚至还存在怨恨情绪,在这种情况下,农民工极易受到外界的不良煽动,诱发破坏事件。由于各种原因重庆主城区农民工上吊塔、爬电杆、集体闹事的过激事件在近几年有所上升。

(四)道德外在约束力和社会监督力减弱

名誉和社会舆论某种程度上能够对个体实施道德约束和监督。家庭、家族、邻里都曾是实现农村社会控制的重要单位,传统伦理道德和社会舆论及密切的血缘、地缘关系构成了农村社会控制的重要力

量。农民工潮水般涌入城市,脱离同原来所属群体的联系,传统的社会约束力减弱。进城之前,农村社区的舆论对农民工个体的道德行为能够实施比较有效的监控。进城之后,农民工人际关系圈、居住地点、工作岗位的不稳定使得社会舆论和名誉的监控功能不能够有效发挥作用。实际上,道德的外在约束力和监督力减弱。根据课题组调查,重庆20岁以下的农民工占8%,20~30岁的农民工占到40.8%,这一部分农民工道德实践和锤炼道德意志的机会较少,面对复杂的城市道德环境、新的生活环境、工作环境,使独处他乡的农民工精神空虚,缺少寄托,自我控制能力和道德约束力相对弱化。被调查农民工中30.2%的人以电视、电影为主要的娱乐方式,29.4%人没有什么文娱活动(表3),多数农民工的业余生活主要是看电视、聊天、斗地主,也有少数农民工到录相厅、小酒吧、小发廊观看黄色录像。进城前,农民工的道德生活主要受到父母、亲友和教师的指导,道德约束以他律为主。而进城之后,外在约束的软化,使得不少农民工在五光十色、灯红酒绿的城市生活中迷失了自我,越来越不满足于现状,家庭的责任与义务淡化,家庭的矛盾与冲突增加,“婚外情”、“第三者”并不少见。同时,也因为精神文化生活的匮乏,长期的生理和感情需要得不到满足,嫖小姐、找情人等不道德现象屡见不鲜,这也成为农民工家庭不稳定的重要因素。据重庆市妇联2006年的调查显示,男方因婚外情,抛弃糟糠之妻而提出离婚的男农民工占男方提出离婚的70%。

三、农民工道德失范的影响因素

任何国家在由传统社会向现代社会转型的过程中,都面临一个对旧的价值观念体系和道德规范体系进行批判、继而建设新的价值观念体系和道德规范体系的历史任务。在激烈震荡的转轨过程中,人们的思想和行为亦会发生变化,体现为道德失范。农民工的道德状况总体上是好的,但在当前中国社会的转型期,农民工的道德状况也部分地表现为道德失范。道德失范是指旧有的道德观念和行为规范被普遍否定而渐渐失去对社会成员的约束力,新的道德观念和行为规范还未形成,不具有对社会成员的有效约束力,社会成员的行为处在一种规范真空或规范冲突的社会状态中。社会转型和经济转轨时期这往往是难以完全避免的。一般说来,道德失范对社会运行具有积极与消极两个方面的作用,笔者是在其消极作用这个意义上运用道德失范概念的。主要表现为社会公德淡漠、职业道德丧失、精神价值贬抑。它是种种历史和现实因素、内部与外部因素相互交织、相互作用的结果。当前,重庆市农民工道德状况就是多种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

(一)心理问题

在社会全面转型过程中,城乡二元结构的存在使农民工在城市的生存与发展面临着沉重的压力和负担,难免会在农民工心理和情绪上有所反映,并由此导致心理失衡甚至行为偏差。表现为两个方面,一是失衡心理。城乡居民经济收入与生活水平上的巨大反差,使得农民工感到自己过多地承受了改革的代价,是改革的吃亏受损者,容易产生失衡心理和对政府、社会的失望、埋怨情绪。与其他人一样,农民工也有提高收入水平、改善生活质量的心理要求,农民工在城市主要从事劳动强度大、工作环境差、危险性高的职业,这些都使农民工产生了强烈的被剥夺感。在课题组的调查中,农民工这种情绪的流露非常明显,被调查民工中31.8%的人认为农民工对城市建设的贡献很大,45.3%的人认为农民工对城市建设的贡献比较大(表4)。这种被剥夺心理的长期潜伏和蔓延,必然引发对现实社会的不满。失衡心理作用下,一部分农民工可能会有一些不切实际的想法,采取一些急功近利的行为,甚至有些农民工会受急于致富心理驱使而置城市现有的规则和法律于不顾,选择一些成本小、见效快的短期行为。二是压抑心理。在走访一些农民工时,他们普遍反映,时常会受到少部分城市居民的歧视,农民工为城市经济建设作出了巨大的贡献却不能换来应有的尊重和信任,最终也淡化了农民工对城市的认同和感情。部分农民工破坏城市公共设施时并没有明确的目的,有的时候只是想宣泄一下自己的愤懑情绪,求得心理平衡。

(二)自身局限性

中国的城乡二元社会结构,必然会带来农村与城市的差距,农民工相对于城市居民有其自身的局限性。主要表现为:第一,思想观念落后。不能否认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农村建设取得了巨大的成就,进城农民工的思想观念、价值观、生活方式发生着重要的变化。但受根深蒂固的小农思想意识影响,多数农民工的行为呈现出明显的矛盾性、复杂性。他们离开了家乡、离开了土地,但内心深处依然将土地作为自己的生存保障。离开土地只是为了获取更多经济上的收入,并非自身价值的实现。尽管身在城市,但缺乏归宿感,从内心深处而言,认为回到故土是大多数人最终必然的选择,这些都会带来道德行为的短视。第二,法制意识比较淡薄。在课题组的调查中,22.9%的农民工认为不做违法的事就不用学法律,17.8%的农民工认为只有打官司的时候法律才用得上,13.5%的农民工认为只要有钱请得起律师,不学法律也可以。农民工乡土观念浓厚,处理社会问题很容易从血缘和亲戚关系出发,看重亲情、家族和宗族关系,容易产生违法行为;少数农民工法制意识淡薄,不懂法,不学法,不依法办事,现实中一些问题解决不了或者自己的利益受到损害时,易采取非法手段解决,甚至因此而触犯法律。第三,文化程度相对偏低。根据调查,目前重庆市进城务工的农民中初中以及以下文化程度约占83%。文化程度的偏低导致农民工在城市生活中要找到一个合适的生存机会是比较困难的,心理适应、文化适应的周期也会随之加长,文化程度的偏低也会导致对事物的理解容易出现偏差,对于自己的行为缺乏正确的价值判断。

(三)市场经济的趋利行为

市场经济自身的特性对于农民工的道德环境、道德认知、道德水平有着重要的影响。市场经济对于道德的影响是双重的,一方面有积极影响,有利于调动生产者的积极性,实现资源的合理配置,为社会道德的进步奠定物质基础。市场经济之上建立的产权、自由、平等原则相对于前市场经济基础上形成的道德是一种进步。另一方面市场经济对道德的负面影响也显而易见。经济转型过程当中,新的道德规范建立必然有滞后性,如果没有适当的社会管理和社会引导,道德建设、法制建设不完善,就极容易滋生极端个人主义、拜金主义,导致道德水平下降。同时市场自身的调节容易导致短期行为,使一些人只考虑个人利益,不顾社会利益;只考虑经济利益,不重社会效益;只顾眼前利益,不顾长远利益。甚至部分地方政府忽视社会的精神文明建设,忽视对公民的道德教育。此外,市场经济主体构成的复杂性也使得市场主体的价值取向呈现多元化,从而影响到个人的道德和价值观念。可见市场经济是把双刃剑。市场经济带来的世俗化、功利化和由此而产生

的拜金主义、物质主义是目前社会道德危机的重要根源。在改革开放以后,由于商品经济理论的引入和以市场为导向的改革步步深入,如何对待个人利益问题成为影响商品经济发展的一个突出的问题,要承认商品经济在社会主义条件下的不可逾越性,就必须承认个人利益的合法性。追逐个人利益的行为应该是合法的和道德的行为,而追逐个人利益也正好是推动商品交换关系不断扩展和经济持续发展的最原始的动因。一方面使人们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得到了淋漓尽致的发挥,另一方面,由于缺少了必要的道德、法制的有效管束和制约,追逐个人利益的动机、行为必然会使社会不道德现象大量出现。农民工身在市场经济之中,道德行为、道德认知也不例外的受其影响。

四、农民工道德行为的引导

农民工为中国的经济建设作出了巨大的贡献,是推动中国城镇化进程的主要力量,是城市中一个不可忽视、重要的社会群体。农民工的道德建设,是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方面,是一个应该长期关注的课题。为了配合农民工在城镇建设中更好地发挥作用,政府必须从多个方面人手,通过社会合力来积极引导农民工,减少道德失范现象,构建和谐社会。

(一)加强农民工的思想政治教育

农民工思想和行为上的困惑对于构建和谐社会有着重要的影响,宏观和显性层面的法律和行政手段是解决不了根本问题的,必须以人为本,辅之以从人的实际心理需求入手的思想政治教育。首先,加强职业道德教育。农民工自身具有自由散漫的特点,所以要强化农民工的组织纪律性,在此基础上引导其爱岗敬业,逐渐消除市场经济中唯利是图、拜金主义的负面影响。真正地认识到遵守职业道德将会带来个体与社会的双重发展。其次,加强社会公德和家庭美德教育,让农民工自觉遵守《公民道德建设实施纲要》的要求,为统筹城乡发展奠定基础。再次,加强农民工普法教育。使农民工通过了解、学习法律,到学会运用法律维护自身的合法权益,减少因为不懂法而产生的各类纠纷和不良后果。

(二)为农民工营造良好的社会环境

农民工的发展需要全社会能够为其营造一个公平、合理、自由和尊重的社会环境。农民工敏感而脆弱的神经经常受到打击,自尊心常常受到莫名的伤害。在这种不良的社会环境中,农民工自卑心理更加严重,对于城市文化的认同不断弱化,甚至会出现仇视的畸形心理。因此必须给农民工营造一个良好的社会环境。首先,建立农民工自己的组织。赋予其合法的地位是真正解决农民工问题的关键之所在。其次,各级工会组织要发挥自身优势,充分发挥职工俱乐部、工会职工学校的作用,对农民_T开展文化技能等方面的培训,鼓励农民工参加培训。对于积极参与培训I的农民工由用人单位或国家有关部门给予一定的补贴或奖励。在此基础之上,提高农民工的综合素质,使其更好更快地融入城市的生活和工作环境。

(三)完善社会制度,做好制度安排

完善社会制度,做好制度安排是克服农民工道德失范的重要保证。农民工道德失范现象主要是由于社会转型进入加速期以来的经济、政治和文化因素所致,那么,克服道德失范现象,就要在经济制度、政治制度以及文化制度安排方面做出努力,通过经济体制改革,尤其是做好分配制度改革,尽可能实现社会公平,继续确立和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秩序;通过政治体制改革,遏制腐败现象的滋生漫延,使农民工的合法权利得到保障和实现;通过文化体制改革,借助于文化的适应性和文化的规范性来使人们避免对现代化进程的疏离感,增强心理承受力,促进社会的协调和凝聚。

(四)加强社会道德建设

农民工身处整个社会经济发展之中,农民工的道德状况必然受大环境的影响,因此农民工的道德建设要置于整个社会道德建设中,加强社会道德建设是提高各个社会群体道德水平的基础。首先应该确立一套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相适应的道德规范。转轨时期的道德失范很大程度上是因为过去人们普遍认同和遵循的道德规范因为社会经济结构、文化心理结构的大变动而渐渐地失去了其存在的合理性,同时新的道德规范还没有完全建立,这便形成了过渡期社会道德的失范和混乱。其次,在道德建设的过程中要将一定的道德上升为法律。社会转型期的道德失范一定程度上是相关法律、制度缺失,或者对法律、制度执行不力造成。道德的存在需要权威的支撑。法制的发展不但是为了推动和保障我国的市场经济改革,也为道德的发展提供了坚实的基础。在这种环境下比较容易培育人们高尚的道德情操,提升人们的道德境界。

参考文献:

[1]周辅成,西方伦理学名著选辑(上卷)[M],北京:商务印书馆,1964:218。

[2]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三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3:133。

[3]季塔连科,马克思主义伦理学[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84:2-3。

[4]罗国杰,马克思主义伦理学[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2:4-6。

[5]王海明,伦理学原理[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6:4-5。

[6]高兆明,简论“道德失范”范畴[J],道德与文明,1999(6):8-10。

[7]武经伟,方盛举,全面发展的经济人、道德人、社会人[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2:15l-153。

[8]史文龙,浅谈进城民工的道德趋向及其引导[J],道德与文明,1998(4):29-30。

[9]万俊人,论市场经济的道德维度[J],中国社会科学,2000(2):4-13。

[10]李强,关于城市农民工的情绪倾向及社会冲突问题[J],社会学研究,1995(4):63-67。

[11]封福霖,农民工:思想政治教育急需关注的特殊群体[J],行政与法,2004(6):40-42。

[12]刘曼抒,农民工素质全方位提高的重要意义及对策思考[J],社会科学战线,2005(4):291-293。

[13]康来云,农民工心理与情绪问题调查及其调适对策[J],求实,2004(7):85-88。

猜你喜欢
问卷调查农民工道德
2021年就地过年农民工达8 700多万
头上的星空与心中的道德律
以农民工欠薪案“两清零”倒逼发案量下降
跟踪导练(五)(2)
道德是否必需?——《海狼》对道德虚无主义的思考
媒介融合背景下的分众传播与受众反馈
高校“院任选课” 情况调查及问题解析
大学生对慕课的了解和利用
对农民工不想留城不必大惊小怪
一群农民工的除夕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