战争攻略:防御的革命

2009-12-02 03:44
军事文摘 2009年11期
关键词:攻势机动导弹

苗 苗

防御作战的历史演变

纵观古今中外战争史,防御和进攻相伴相随、相互交织,成为战争整体进程中的一个不可分割的重要方面和有机组成部分。进攻兵器与防御手段相互制约又互相促进,并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而发展,侦察和打击能力的不断跃升,大大促进了现代高技术防御手段的发展。

昔日惨烈的战役湮没在无情的岁月之中。古老的战场空空如也,看不出那里书写过历史,有过一番血流成河的厮杀。被称为战争建筑的防御工事留下了刻骨铭心的回忆,不可磨灭的战争烙印深深嵌进石头和混凝土里,浇铸在钢铁之中。城墙、地堡、塔楼和战壕似乎是一座座见证失败的纪念碑。残留下来的只有凋零破败的废墟和一些残垣断壁。

作为抗击敌人进攻的一种作战方法,阵地防御最早出现在战场。早在远古时期,一些部族在居住地周围堆土垒石,挖壕掘沟,埋桩筑栏,用以抵御异族的侵略,这可视为最初的阵地防御。中国夏代前后,随着城邑的出现,防御者不断加厚城墙,拓宽护城河,形成城池防御体系御敌。早期的城池规模较小,有“三里之城,七里之郭”之称,一般方圆不过10里,以后规模不断扩大,到唐朝时的长安城周长有三四十公里。

冷兵器时代,敌对双方在旷野进行的战斗最初没有攻防之分,双方排好阵势,大将首先对打,最后成一种对冲来决定胜负。由于一次冲锋就能决定胜负,于是冲锋失利的一方为免遭被歼,逐渐形成了挽救失败命运的圆阵。

火器出现后,防御开始将筑城与火力结合起来。在15~17世纪,中国明朝在江海日岸和其它要塞上构筑了永备性炮台,在欧洲也出现了能在接近地上进行交叉射击的棱堡式要塞防御。到19世纪中叶,随着军队装备了线膛武器和进攻方法的不断改进,开始产生纵深较浅的野战防御阵地,阵地上有散兵坑和堑壕。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随着飞机、坦克的大量使用,防御纵深明显增大,防御体系更加完善。阵地编成内增加了前进阵地、斜切阵地、中间阵地和防坦克支撑点、防坦克枢纽部、防坦克地域。防御部署中除编组炮兵群、防坦克炮兵预备队外,还编有高炮群、坦克预备队、快速障碍设置队、工程兵预备队。

20世纪70年代以来,由于航空兵、远战火力的发展,阵地防御中对空中防御的比重增大,防御体系开始着眼于全纵深同时抗击对方来自地面与空中兵力、火力、电磁攻击,防御战斗向全纵深立体、多维的整体防御方向发展。

防御作战的主要样式

机动防御和运动防御作为两种防御样式,虽然只是20世纪才逐步确立,但作为防御的思想和战法在古代战争中就已有所表现。中国古代的晋楚城濮之战、韩信破赵之战、吴蜀彝陵之战都含有机动防御或运动防御的思想。春秋战国时期的晋楚城濮之战,晋军在强敌进攻面前,退避三舍诱其深入,合兵突击,取得决战的胜利,可谓早期机动防御的典型战例。

20世纪以来,随着科学技术进步和武器装备的发展,运动防御和机动防御样式逐步发展起来。但在开始阶段,机动防御和运动防御还交织在一起,作为同一种防御样式,如前苏联红军早期野战条例曾规定,机动防御就是以空间换取时间,使敌人遭到损害,从而保护己方力量。从这一定义可以看出,此时苏军的机动防御实质上类似于中国人民解放军的运动防御,尚不具备现在意义上机动防御的主要特征——进攻性。

现阶段,机动防御已发展成为被世界上很多国家军队所采用的一种防御样式。尽管各国军队从自己的实际情况出发,赋予机动防御这一概念不尽相同的内涵,但从总体上看,其共同的特点就是主张以攻势行动来达成防御目的,使防御具有较大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现代战争中的防御工程

尽管防御设施的发展渊源很深,但最初只是散兵坑、暗堡、地道、战壕等。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军事技术的突飞猛进使作战武器的性能迅速提升的同时,各国也都充分认识到了未来战争中面临的生存危机。特别是伴随现代精确制导武器的大量运用,伪装和地下防御能力取得了长足的发展。

朝鲜和俄罗斯是两个十分重视地下军事设施建设的国家。为维护自身的安全,朝鲜长期以来坚持备战。其中“深挖洞”打造坚固的地下工事,是朝鲜根据其地形地貌特点而一贯坚持的防御方针。在上个世纪50年代的朝鲜战争中,美国尽管拥有先进的武器和绝对的空中优势,但对朝鲜的地下工事却束手无策。在激烈的战斗中,美军的炮火和空中轰炸经常把山头削去几米,却难以对朝鲜军队造成大量的杀伤。经过半个世纪的备战,朝鲜已修筑了较完备的“地下工事系统”。朝鲜的许多军事指挥系统就设在地下,甚至连政府各机关都有自己的“地洞”。平壤地铁深入地下达150米,就是一个良好的地下工事。

俄罗斯地下军事设施多是前苏联时代修建的,遍及全俄各地,并且多数是绝密的,但我们可以从开放的部分设施中看到其中的奥妙。比如说南克里米亚半岛的海港巴拉克拉瓦曾是前苏联潜艇的秘密藏身之处,这里有一个地下军事工事,被认为是世界上最庞大的军事设施。隐藏在此处的核潜艇是前苏联发动核报复性打击的最后一张牌。这个被称为“825GTS”的设施可以抵挡住10万吨级的核武器的直接打击,厚厚的大门绝对密封,一旦受到核袭击,3000人可以在里面生存下来,且能工作3年之久。设施里安装能够独立提供空气的机器,还有数台功率巨大的柴油发电机、油管和水管。更令人惊奇的是,设施里面有地下铁路线用于必要的运输,更不用说里面还有完美的指挥所、面包店、润滑油和燃料储存区、医院、居住区、餐厅、厨房、淋浴室以及娱乐室等,这一切都既能相互联合成一个防御网,又可以独立运作。

现代战争中的导弹攻势防御

在现代高技术条件下的局部战争中,战场上的双方呈非线性对抗状态,进攻方难以完全摧毁防御方纵深的进攻能力,单纯的防御必定只能被动挨打。为了提高生存能力,防止精密制导武器的毁灭性打击,双方侦察与反侦察、机动与反机动、干扰与反干扰、制导与反制导的斗争空前激烈。如果没有反导武器和实施有效的攻势防御,就很难取得制空、制海和制信息权,没有制空、制海和制信息能力的一方,其实质也没有真正的防御效果。所以,未来战争中的防御作战方式更加注重配合和服务于进攻行动,形成攻势防御。

导弹攻势防御的核心在于以攻为防。这种攻势可以是末端攻势,也可以是前端攻势。末端攻势防御是指对已经袭来的导弹进行拦截攻击,使导弹在击中目标前遭到毁坏,从而起到防御的效果。末端攻势防御利用导弹预警卫星网,监视、发现和跟踪敌方战略弹道导弹的发射及其主动段的飞行,提供早期预警信息,利用导航卫星系统精确定位,引导反导系统摧毁来袭目标。末端防御的最后一道防御是利用防空力量对来袭目标实施密集炮火的直接摧毁,但这是防御的最后一道防线,对于反辐射导弹和其它具有较强空防能力的导弹武器来说,这种防御攻击的效果十分有限。前端攻势防御是指对敌导弹阵地或其它纵深目标直接毁伤,使其不具备打击能力或摧毁其打击决心。

在现代导弹作战中,攻防转换表现得更为频繁。在20世纪80年代的两伊战争中,伊拉克和伊朗互相发射导弹打击对方的纵深目标,目的是削弱对方战争潜力和摧毁其对抗决心,彼此因不具备有效的末端攻击能力,或者说仅靠传统的防空_力量不能产生预期的拦截效果的情况下,都采取前端攻势防御,攻中有防,防中有攻,把防御寄予打击对方的效果上。而在海湾战争中,美国依托其已有的导弹拦截能力,起到了一定的效果。“爱国者”导弹多次成功地截获了“飞毛腿”导弹,开创了现代战争史上导弹攻防的先例,从此表明精确制导武器唱主角的现代战场攻防理论进入了新的阶段。目前大多数国家还不能掌握导弹拦截技术,但作为一种防御作战样式已开始出现在现代战场上。打防结合,以攻代防,你打你的,我打我的,成为现代战争中的一种基本作战形式。战争制胜的因素取决于进攻能力的同时,也决定于防御的效果,否则,也不过是伤人一千自损八百,难以论真正的胜负得失。

事实上,现代高技术武器所具备的远程打击、精确制导、夜战、电子对抗能力,在给防御作战带来挑战的同时,也促进着防御理论和防御手段的不断发展。消极防御措施与积极防御手段的不断融合,逐步使防御作战完成从防护“屏障”、早期预警、层层拦截抗击到抓住机会及时反击,再到以攻为守的攻防统一。可以预见,在以信息化为主导的现代战争的演进中,随着防御技术的高科技化、信息资源的一体化、人才素质的专业化,一场新的防御革命终将到来。

猜你喜欢
攻势机动导弹
What Are the Different Types of Robots?
神奇的纸飞机(四)
机动三轮车的昨天、今天和明天
正在发射的岸舰导弹
海军航母编队启航执行机动训练任务
三穗县委离退局到帮扶村开展精神扶贫“春季攻势”大回访并开展政策宣讲
康比特:押宝田径,发动里约“攻势”
发射导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