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意戮倭寇 兵锋卫中华

2009-12-02 03:44
军事文摘 2009年11期
关键词:戚继光倭寇台州

言 奇

自明末始至抗日战争胜利终,中华民族陷入了近3个半世纪的黑暗与愚昧的深渊。祖先创造的无数文明的辉煌与荣耀到这时留给世人的只剩下膨胀到极致的自大以及躺在高耸的纪念碑下吃老本的猥琐。此时的中国人将惨遭后世“大儒”篡改的“儒家思想”发挥到了极致,畸形的统治思想导致了整个社会的颓废。八股文、愚忠、森严的等级制度,将近代的科学技术看成是妖魔鬼怪等等,这些潮流将勤劳、聪慧的中华民族变成了自大、愚昧的代名词。

环境与影响

1840年后,“夷狄”用代表当时世界最先进生产力的战列舰、可发射榴弹的大口径远程火炮以及后装步枪彻底击垮了手持红缨枪、鸟铳的满清八旗军。而这段屈辱的历史,本该在明朝中叶那最后一次赶上世界军事强国水平的变革中淹没。戚继光发起并领导的这次变革以“戚家军”歼灭倭寇始,期间新军事思想、新式武器层出不穷。以明朝廷内的党争终,戚继光在56岁时被从左都督、太子太保、少保的官职上降为广东总兵官,58岁谢职归家,60岁卒。

明朝实行世袭兵役制,士兵的来源由军户中的壮年男丁出任。在明朝,这些军户是社会的最底层,和平时期他们耕种着非常少的田地,还要向卫所的千户官缴纳过半的田租,平时不得离开卫所辖地半步,待遇近似农奴。战时被紧急征召,这些面朝黄土背朝天半辈子的“士兵”战斗力和士气的低下可想而知。故在嘉靖年间,一股40多人的倭寇在浙东登陆后竟深入腹地行程千里,窜入安徽、江苏,一路掠杀,还围绕南京城兜了一大圈。当时在南京驻有军队12万人,却不敢出战。最后这股倭寇虽然被歼,但明朝军民伤亡竟达3000多人!

在这样的大环境下,才更加显示出戚继光军事才能的出众:自1559年戚家军成军到1583年戚继光调任,戚家军共斩敌首级15万余人(其中倭寇7万人,蒙古骑兵8万人),几乎将入侵明朝的倭寇斩杀殆尽,只有极少部分逃回日本。如果按照明朝军功行赏,戚继光的爵位已达到了侯爵级。

这场历时30多年的军事变革为已经暮气沉沉的明朝带来的光明与希望一直延续到抗击满清兵马人关的“中流砥柱”吴三桂,他统领的关宁铁骑中有很大一部分是浙兵,即戚继光抗倭时组建的戚家军的后裔。

血战台州

1561年5月,倭寇1万余人大举侵入浙东沿海的台州府属地圻头、桃渚以及温州沿海地区,并兵分两路,妄图侵占台州、宁海。此时的戚家军仅有士兵5000多人,如平均布防,势必造成全线焦灼甚至失败的下场。因此,戚继光决定只留少数士兵防守残破的台州城,以主力机动向宁海一线,与入侵宁海的倭寇主力决战。由于戚家军行军迅速,很快就切断了宁海一线倭寇逃回大海的退路,倭寇在惶恐下不得不返回头来与戚家军决战于龙山地区。由于倭寇后路被断,士气低落,与戚家军稍触即溃,并在雁门岭被全歼。

歼灭战结束时天已近晚,戚家军经过连续2天不停的急行军以及与倭寇激战,早已疲惫不堪,但所有人都牵挂着孤军守台州的兄弟,以不足500的兵力凭借残破的城墙想要挡住近5000倭寇的进攻几乎不可能。因此,戚继光连夜下令部队开拔,急行军赶赴台州城,希望能救下城中被困的500兄弟。

破晓的阳光照在残破的台州城墙上,自城门箭楼两侧排列着一串长杆,上面挂着近400颗首级,这些战死沙场的戚家军士兵被倭寇砍下头颅,挂在城墙上的木杆顶,显然,倭寇企图以此血腥场面恐吓戚家军。这种手段倭寇自入侵明朝后就多次使用,将斩下的官兵头颅挑在木杆上行军,经过城堡要塞时,明军人数数倍于倭寇,仍不敢出击。但此次的示威却适得其反。

戚家军从军官到士兵多为深受倭寇之害的穷苦百姓,看到与自己并肩作战的战友头颅,再想想以前被倭寇杀害的亲人,他们此时已经感觉不到任何恐惧,有的只是愤怒,只是与倭寇不共戴天的杀气!

戚继光的中军在到达台州城时,先锋部队已将台州城包围,此战的关键不是如何攻入城中,而是不放过任何一个手上沾满华夏民族鲜血的倭寇。戚继光心中悲痛万分——这些牺牲的士兵都是因为他亲自下达的命令才会死守台州城,当时如果考虑到这股倭寇如此势大,撤出台州全城百姓即可避免无谓的牺牲。但相比士兵们的杀气冲天,群情激奋,戚继光却迫使自己冷静下来,一边命令军队原地休整,伙军抓紧做饭,一边仔细思考攻城方略。

台州城南面城墙由于是倭寇的主攻方向,早已残破的城墙已经起不到任何阻敌的作用,从城墙上掉落的城砖坍塌在城墙两侧,成了一个个高2米多的土堆。南门的城门更是早已不知去向,此时被倭寇用碎石堆出一道1米多高的矮墙,妄图迟滞戚家军冲击的速度。

在亲自勘测了四面城墙后,戚继光决定从南门进攻。倭寇善于近战,手中的倭刀锋利异常。因此,戚继光采用了火器打头阵的战法。原地休整了近2个小时的士兵们排成严整、紧密的方阵,渐渐逼近了台州南城墙。在距离城墙150米时,大队停止前进,前面5排士兵手持鸟铳,一边朝城墙继续前进,一边不停吹着鸟铳上的火绳,防止熄灭。待距离城墙50米时,守城的倭寇站在城墙上严阵以待,只待戚家军攀爬城墙,前进速度受阻时,一冲而下。但他们等来的是一片密集的爆响、浓密的烟雾以及夺命的铅丸。

进入射程的戚家军鸟铳兵采用5排轮流射击的阵法——第1排士兵射击后迅速穿过后排士兵的缝隙跑到最后列阵并给鸟铳上弹药,第2排士兵在阵列行进中举枪瞄准射击后以此类推。训练有素的戚家军可做到5排轮射时不出现火力压制停歇,这在当时世界各军事强国中极为罕见。

凡在城墙上列阵的倭寇均被戚家军不间断的火力打得一排排倒下,仅仅几分钟,城墙上的近1000名倭寇死伤殆尽。在如此密集的火力下,倭寇士气低落,不敢在城墙上与戚家军交战,只好借助民居掩护躲入城中,妄图与戚家军打巷战。他们还按照以前对付明朝官兵的方法,将在城中抢掠来的金银撒在城墙附近,企图趁戚家军士兵抢夺时趁乱攻击。杀红眼的戚家军对地上的财宝视而不见,顺利完成先头打击任务的鸟铳兵退回本阵,一队队手持冷兵器的士兵按照鸳鸯阵的阵形直扑向城中撤退的倭寇。由于戚家军行动迅速,许多倭寇来不及退回掩体就被投掷的标枪刺死钉在地上。

排列成鸳鸯阵的戚家军以11人为1队,纷纷追入台州城的街巷中与倭寇展开巷战。一向自诩单兵战力无敌的倭寇此次却吃了大亏,锋利的倭刀将戚家军手中的竹制狼筅劈断,但被劈断的竹子断口锋利,刺中倭寇后往往能穿体而出,造成致命的贯穿杀伤。阵势中11人配合默契,远攻有标枪,近攻有狼筅、戚家刀,防御有盾牌,倭寇很少能对集结成阵的戚家军造成大量杀伤。

临近中午,台州城中的巷战已基本结束,倭寇在台州的街巷中留

下了2000余尸体后,剩余的几百人向西门撤退,企图突围逃回大海,但被早已将全城包围的戚家军堵截在西门外。一阵密集的鸟铳轰击后,鸳鸯阵再次席卷敌阵,全歼了最后一股进犯台州的倭寇。

此役,戚家军将士同仇敌忾,誓为牺牲的袍泽复仇,以牺牲800余人的代价绞杀了入侵台州的近5000倭寇以及入侵宁海的5000余人。此役后,浙江的倭患基本肃清。

军制改革

戚家军之所以能看如此强大的战斗力,原因在于戚继光制定的严明的赏罚军事制度、精良武器装备以及戚家军将士对倭寇不共戴天的仇恨。

在戚继光组建戚家军时即体现出与明朝惯有军事体制的差异,他摒弃卫所的世兵不用,而从深受倭寇之害的流民和矿工中招募兵员,一并时刻用驱除倭寇、保国卫民的思想训导士兵,让士兵建立起为了家乡、亲人出生入死的决心。

他还颁布了赏罚分明的军事制度:如果因为人为因素而战败,则主将斩首;主将战死,则所有偏将斩首;偏将战死,则手下所有千总斩首;千总战死,则手下所有百总斩首;百总战死,则手下所有旗总斩首;旗总战死,则手下队长斩首;队长战死,而手下士兵没有斩获,则十名士兵全部斩首(是为“连做法”)!同时,军功的赏赐也颇为丰厚:每斩敌人首级1颗赏银40两(明中期白银40两约合人民币12000元)。严厉的惩罚使得戚家军的士兵一进入战场即全力作战,一直到获胜或战死,根本没有逃跑的念头。高额的封赏使得对倭作战中很少出现俘虏,几乎是全部斩杀。

另外,成家军纪律严明还体现在对待当地平民上。军法规定,凡是有扰民行为的官兵一律斩首示众,这在明朝军队“抗击外敌无力,骚扰平民有功”的大环境下更显得难能可贵。因此,无论戚家军转战到哪里,都得到了当地老百姓在军需后勤、军事情报、兵员补充上的鼎力支持,为戚家军百战百胜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除了严谨的军法、不懈的训练外,戚继光还发明了鸳鸯阵这一使轻装步兵在战场上发挥出巨大战力的阵法。

鸳鸯阵

鸳鸯阵以11人为1队,队列最前为队长,趋前指挥并随时填补防线出现的漏洞。后2人1人双手执长盾牌、1人单手执藤牌,另一手执标枪或腰刀。长盾牌手负责遮挡倭寇的重箭、长枪,藤牌手在防护敌人兵器的同时还有近战能力,此2人为后队的士兵提供了良好的防御。再2人为狼筅手,双手执狼筅(狼筅利用南方生长的老而坚实的毛竹为材料,将顶端削尖,留下四周尖锐的枝杈,每支狼筅长3米左右),狼筅手利用狼筅前端的利刃刺杀敌人以掩护盾牌手的推进和后面长枪手的进击。接着是4名双手执长枪的长枪手,左右各2人,防御盾牌手和狼筅手的两翼。再跟进的是单手使用戚家刀的短刀手,如敌人迂回攻击,短兵手即持短刀冲上前去劈杀敌人。

鸳鸯阵不但使矛与盾、长与短紧密结合,充分发挥了各种兵器的效能。而且阵形变化灵活,可以根据情况和作战需要变纵队为横队,变1阵为左右2小阵或左中右3小阵。当变成2小阵时,左右盾牌手分别随左右狼筅手、长枪手和短刀手,护卫其进攻。当变成3小阵时,狼筅手、长枪手和短刀手居中,盾牌手在左右两侧护卫。这种变化了的阵法又称变鸳鸯阵。此阵运用灵活机动,合11人之力抑制住了倭寇单兵优势的发挥。戚家军利用鸳鸯阵在与倭寇的作战中每战皆捷。

此阵防守与攻击具备,且远、中、近距离的攻击均能杀敌。由于戚家军成军较仓促(第2年即在浙江宁海大败倭寇万余人),故此阵中未配弓箭手(一名合格的弓箭手需要5~6年的培养,且明朝军队重火器而轻弓箭,即使有装备也多为轻弓,弓手无需多大臂力即可拉动,箭簇很轻,虽可及远,但杀伤力低下,多有遇甲胄而掉落者),而是采用射程较近、但贯穿力惊人的标枪。

阵中的2把狼筅更是对付倭寇的利器。当时倭寇之所以纵横明朝内陆,很大的原因是继承自唐刀的倭刀锋利无比,与明朝军队装备的单手刀交锋往往能将其一击而断。但与狼筅对敌时,戚家军能通过3米长的狼筅先发制敌,只需对准倭寇胸腹部猛捅即可。倭寇的应对方法有2种,用倭刀劈砍或跳开躲避。倭刀很容易将狼筅劈断,但用毛竹制成的狼筅被劈断后立刻形成新的锋刃,戚家军的士兵可继续发力,直到狼筅穿透倭寇身体,而倭寇此时很难有时间劈出第二刀。如果倭寇躲过狼筅的刺杀,其锋刃后部的枝杈与倒刺会对其形成撕裂伤,虽不如贯穿伤致命,但其杀伤部位多为双臂或双腿,一伸一缩的拉扯下往往能将手臂或腿部肌肉整条撕下,造成重伤失去战斗力。

其余4名长枪手则只管刺杀阵法两翼的敌人,好处是可以使士兵专注于一个方向,且战术动作相对简单。在阵中的2名短刀手与敌交手的机会不多,只有在敌人冲过阵法的中距离杀伤线后才会主动出击。其装备的短刀也是戚继光参考倭刀后发明的戚家刀,此刀采用夹钢工艺,用高碳钢制作的刀刃非常锋利。其弧度比倭刀大,可使刀身具有更好的韧性,刀把很长,必要时可双手执握。戚家刀可以看成是具有中国刀外形、倭刀锋利度的结合体。

冷热兵器共同使用

明朝中叶时,火器已经开始在军队中崭露头角。但当时无论是鸟铳还是火炮均采用前装药技术,发射速度很慢,在面对骑兵甚至轻步兵的快速冲锋时只来得及发射一次。而且当时的鸟铳没有膛线,子弹采用圆形铅丸,口径偏小、枪口初速慢、射程近、穿透力差、弹道弯曲、射击精度差。火炮的射程虽然有200米左右,但装填弹药繁琐。由于铸炮时使用的钢质量较差,炮管壁很厚,不利于散热。因此,当时的火炮发射2-3发后必须人工降温,否则很容易出现炸膛,这更加影响了射速。这些由于技术不成熟带来的弊病严重影响了火器在战场上的发挥。解决的办法是冷热兵器混合使用:使用火器对未冲到近前的敌人进行远距离杀伤,火器兵射击一轮后,立刻后撤,手执冷兵器的士兵前出御敌。

戚家军在组建时即引

进了当时很先进的鸟铳和佛朗机火炮。戚继光在以后的战争中对火器的使用十分重视,并不断完善。他是明朝第一个提出三点一线瞄准法的人,并根据弹道弯曲程度在鸟铳上安装了标尺,大大提高了射击精度。戚家军还大量装备了虎蹲炮(每500人装备3门),炮长近1米、重18公斤,由2名士兵即可携行。1次射击可发射100枚小铅弹或小石弹,有效杀伤前方45度角内的敌人。与当时明朝军队装备的近1吨重的佛朗机火炮相比,虎蹲炮明显更利于野战。戚家军装备后,在与倭寇的战斗中,一炮可将阵地前沿50米纵深轰成平地。

1568年,戚继光及其3000戚家军调往今河北一带戍防京师。其歼灭的8万蒙古骑兵即此后的战绩。此时的戚家军已成军9年,火器装备日益完善,训练也更加纯熟。1575年,长秃率蒙古东部的兀良哈铁骑50000人寇明朝,戚继光率8000铳骑出塞包抄,全歼50000蒙古军,活捉长秃。由此战可以看出,戚家军此时已经是一支以火器为主的近代化军队了。

历史的遗憾

明朝自戚继光后,在军队建设上一直十分注重火器的装备,但戚家军严明的军纪以及冷热兵器配合使用的方法却遭到了摒弃,使得明末与女真骑兵的对抗中,明军士兵士气低落、胆小畏战,女真骑兵未冲进射程就枪声大作,女真人只需将头低下,用铁盔和棉甲即可抵挡超出射程的铅弹。而明军一见鸟铳射击无效后,大都一哄而散,放弃了冷兵器的列阵拼杀。

清朝建立后,满清统治者只看到了明朝军队使用火器后的连战连败,又自持弓马夺取天下的余威,极不重视火器的发展,其火器技术及生产工艺甚至比明朝还略有退步。直到1840年鸦片战争后,中国封建社会最后的一丝虚假繁荣被可发射榴弹的后装线膛炮和线膛后装步枪(当时中国称其为快枪)撕得粉碎。由中华民族发明的火药,并本该继续发扬光大的热兵器在此时仿佛与中国彻底绝缘。

猜你喜欢
戚继光倭寇台州
戚继光点兵“机灵的不要”
戚继光剪鞋子
戚继光剪鞋子
大明王朝1555,倭寇打到了南京城下
明代中日堪合贸易终止原因刍议
舍小节成大事
试论明朝嘉靖时期倭寇猖獗的政策和制度原因
台州:云水长和岛屿青
从明朝倭寇的特点看倭寇的历史地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