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莉莉 雷兴东
目前,我国正进行着教育信息化和课程教学改革,作为教育改革的最直接实施者的中小学教师,信息技术能力就成为必备的专业能力之一。教师只有通过对先进教育思想、教学理论、学习理论的学习,才能更新与改变传统的教学模式,才能适应时代所要求的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才能避免“穿新鞋走老路”。
●传统教育技术条件下教师角色的局限性
对于广大的学生而言,教师“闻道在先”、“术业有专攻”,教师是知识的源泉,是活的教科书。教师的主要任务也就是对人类千百年来积累下来的知识财富加以选择和概括,然后毫无保留地传授给求学者。但是,这带有很大的局限性。首先是知识传播通道上的单向性。在传统教育技术条件下,知识是由教师这一方传授给学生,教师是知识的权威,把握着知识的全部,学生只是可以容纳各种“物质”的容器。在教师们看来不断地向容器内灌注各种知识,强制学生进行学习,就是作为教师的职责。其突出的缺点在于:重教有余,重学不足;灌输有余,启发不足;复制有余,创新不足。其次是学科知识的单一性。随着社会的发展出现了社会分工,教育也出现了明显的分工,各科专业之间有了分明的界限,大多数的教师只能进行单科教学,仅仅注重本专业的发展前景,教师之间的合作非常少,教师的工作在很大程度上表现为一种单一的模式,具有一定的封闭性,从而限制了教师之间尤其是跨学科教师之间学术上的交流与合作。
●教师的角色转变
在这种大环境下,就要求我们教师转变角色。
首先是研究者和设计者。现代教育技术与课程整合正处在一个发展的阶段,在具体的实施过程中,教师要根据学科的实际需要以及课堂教学的具体发展,来摸索适合的方法,寻求最佳的策略,不断提高整合的质量。教师应该花更多的精力去分析研究学习者的特点,预测和帮助他们解决在学习过程中可能遇到的困难,找到他们适当的学习起点和创造一种他们能适应的教学模式,以期使每个学生都成为成功的学习者。
其次是引导者。在长期的传统教学模式下,教学活动始终以教师为中心,教师一直以直接的形式主导着教学。在这种模式下,学生已经习惯于被动地接受信息,自主学习的能力相对较差,且严重压抑了学生的创造性思维空间。在应用现代教育技术与课程整合的过程中,教师则以间接的形式引导教学,通过设计、主持、示范和评价履行教师教学的职责。课堂教学过程基本上是学生视听、思考、操作的尝试和创造过程。在此过程中,教师应引导学生利用多种渠道和方式获取信息,并提取和调用有效的信息资源,引导学生正确处理信息,进行创造性的思维。从而使课堂活动更多样化、趣味化,使学生在生动活泼、轻松愉快的课堂气氛中进行学习。
第三是合作者。主要包括师生之间的合作和教师之间的合作。学生通过多种渠道获取的信息,可能比教师掌握的还要丰富。教师再也不是以前的权威和绝对的知识传授者了,很多情况下,他们可能和学生站在同一个起跑线上。教师和学生是互动关系,教师给与学生引导和帮助,同样,教师可在教学过程中吸收到许多新的信息,正所谓“教学相长”。此外,学科教师之间要不断地交流合作,共同探讨现代教育技术与课程整合的经验,这样将大大有利于加快整合的进程。
第四是管理者和评价者。在整个教学过程中,教师贯穿于始终,参与了全部活动,还应该对整个教学过程的实施进行管理。由于对学生特点的分析,教学过程和教学模式研究、设计、实施,对教学中遇到问题的解决,教师积累了切身的经验和感受,当然也要对教学活动作出评价,以总结经验和改进不足,才能更好地促进教育技术与课程整合的发展,才能不断提高教学的质量和促进学生的发展。
●对教师的要求
首先要转变教育观念。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许多学科教师认为只要依靠教学经验教好本门课程,根本没有必要使用教育技术。而没有意识到学科与教育技术的整合,是培养学生具有创新精神和学习能力的有效途径。
其次要不断更新自己的知识。教育技术引入课堂教学,使教师与学生处在相同的环境中,现代教育技术同样为教师创建了一个不熟悉的、具有挑战性的环境。
第三要不断提高信息意识。信息意识可推动或阻碍人们对信息的认识及一切信息活动,形成不同程度的信息意识水平。教师应当自如地把各种信息工具运用于教学工作之中,善于用好各种信息资源,并且注意不断充实自己,树立终身学习观。
第四需要掌握现代教育技术的理论与操作技能。现代教育技术在教学过程中的运用可以改变教学过程的模式,优化教学过程,提高教学质量。
第五要有较强的创新能力。素质教育提倡创新。要培养具有创新能力的学生,首先教师必须具有很强的创新能力。而且,在现代教育技术与课程整合过程中,如何较好地安排整合,信息化的教学设计,以及如何适时适地地使用信息化教学工具等,都需要教师发挥想象,发挥创新能力,找到最适合的方法,最大程度地提高教学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