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丽霞
何谓民族?民族,是具有客观条件,因而发生共同(对外即可称为特异)的文化,因此发生民族意识,由此意识而相团结的集团。民族融合即以相同或相似的客观条件,或向往某种客观条件,而采取不同方式达到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多个民族的混居,以至最终融为一个民族。中华民族至少经历了四次大的民族融合。每次民族融合都汇聚了华夏族的聪明才智,更进一步说明华夏族的主体一一汉民族的博大胸怀,强有力的凝聚力,造就了伟大民族一中华民族的诞生。
一、中华民族的形成与先秦时期的民族融合
华夏族是汉民族的前身。炎帝、黄帝传说中的黄河流域的部落联盟首领,他们的相互碰撞,达成融合,结成联盟,建立起了号令黄河流域各部落的大联盟,并且击败了江汉流域的苗蛮集团,这就成为可追溯的中国早期民族融合的核心,也是我们所说的黄河中下游是华夏文明的摇篮和发祥地的历史渊源。从此,炎黄部落在黄河流域长期生息,繁衍,构成了后来华夏族的主体部分。
炎黄子孙经历了夏、商、周三个历史时期。到了周朝,华夏族中就涵盖了共同尊奉黄帝为始祖的夏、商、周三族的“华人”,同时又有了华夏式的戎人,氏人,和夷人,及至春秋战国时期,民族融合进一步发展。中原四周,齐鲁吞并诸夷,秦霸西戎,楚征服统一诸蛮,边疆地区民族融合,兼并的速度也在加快。到了战国,形成战国七雄争霸的格局,此时,原来被称为“蛮夷”的秦、楚已同被称为“诸夏”或“中国”。中原大地及周边各族,不断地凝聚,兼并,扩张,融合成一个新的民族一华夏族。
二、魏晋时期的民族融合
秦的统一,两汉的征战,无不显示出各自经济、政治、军事的强盛。张骞出使西域,西南夷和百越的归入,丝绸之路的开通,都促使了华夏族与外界的联系。形成了以华夏族为核心的统一多民族大帝国。然而,大帝国随着政治上的日益腐败,而分崩离析。随之而来的是经历三国和西晋的短暂统一,继而又出现了东晋十六国并立和南北朝对峙的局面。同时,民族迁徙和民族大杂居,出现了中国历史上第二次空前的民族大融合。
经过几百年的民族融合,与汉族及其前身华夏族有密切联系的各族,他们出现在中原的政治舞台上,建立政权的许多民族纷纷与汉族融合。生活中由于长期与汉族杂居相处,互为通婚,互相依存,互相吸收,建立了千丝万缕的联系。政权上一般不管哪个民族居统治地位,大都与汉族世族阶级相联合;同时,在政权的组合上又往往采取多种形式的联合;还有来自统治者的政策——孝文帝改革,推动了民族融合的进程。
在南方,不少华夏族或汉族大批进入蛮族区、西南夷及岭南地区。汉族也迁徙河西陇右,南迁而偏居江左,在传统的蛮、俚、僚、爨等族聚居区,也能发现他们的踪迹。同时,豫州蛮、荆雍州蛮也向北推移,爨人被征调内地,成为南朝的编户齐民。
在北方,“五胡”等少数民族纷纷内迁。匈奴、羯、氐、羌、柔然、吐谷浑、敕勒等少数民族也与汉族逐渐融合。到了隋朝统一黄河流域,从北方迁入中原的少数民族差不多都被汉族融合了,连鲜卑族也最终完成了汉化。
三、唐及唐五代时期的民族融合
隋唐的兴旺为民族的进一步融合奠定了基础。唐朝前期统治者推行较为开明的民族政策,在边疆少数民族地区设立机构,使得汉族与边疆民族的交往空前频繁。人们交往自由,甚至可通婚。同时,吸引了大批少数民族及中亚、日本、朝鲜半岛的外国人。唐朝统治瓦解后,我国进入从五代十国的分裂割据和多民族政权并立到元统一时期。这一时期,又有许多少数民族被中原地区的汉人融合,成为汉族。五代时期中原地区先后建立了后梁、后唐、后汉、后晋、后周5个王朝,其中的后唐、后汉、后晋分别是沙陀人李存、刘知远、石敬瑭建立的。这3个少数民族建立的王朝都是仿照中原地区的传统模式建立起来的。军队也是如此。婚姻上没有禁忌,沙陀黄帝的后妃多为汉族,百姓间汉族与少数民族的通婚就更为普遍,再加上五代时盛行的义养风气,这在客观上加速了各民族间的融合。
四、宋辽金元时期的民族融合
宋辽金元时期是中原地区民族融合的又一重要时期。中国历史发展到了元朝,它的疆域空前广阔。今天的新疆、西藏、云南,东北广大地区,台湾及南海诸岛,都在元朝的统治范围之内。此时,中原地区已融入蒙古、维、回族以及女真、契丹、西夏人。
北宋与辽、金、西夏诸国并存,不少契丹、女真、西夏人来到开封。其他的少数民族,如羌氏翟等偏远族,也都纷纷来到中原做贸易,后来许多人定居中原。契丹人大批进入中原是在金国灭亡北宋以后,金国统治者颁布法律条文,允许女真人、契丹人以及奴隶,入中原户籍。到了元代中叶,契丹人已被元朝政府视同于汉人,元代后期“契丹”之名便逐渐消失了。女真人的内迁从金太宗至金末,一直没有停止。他们与汉人错杂而居,互为婚姻,改用汉姓,提倡儒学,女真人的民族特色已逐渐丧失。到了元末,中原地区的女真人已完全融入汉族了。
元朝统一全国后,因幅员辽阔,需屯兵驻守,向边界地区招兵买马征收中原地区。这一措施使得大批蒙古、色目军士离开故土,迁入中原各地。元朝统治者本想对戍边的军兵实行军事监视,不料却导致他们汉化。到了元末明初,经过长期的杂居交往,蒙古人与维、回、西夏遗民等色目人与汉人已达到了相忘相化,不易识别的程度。朱元璋即位,便下诏禁止胡服、胡姓、胡语,留在中原的蒙古、维、回、西夏遗民为避免歧视多改汉姓。这样就不同程度地加速了民族同化,许多少数民族变成了汉人,扩大了汉族的外延。
中原地区历史上民族融合的事实证明:少数民族对中原地区发达的经济、文化的认同是形成中华民族凝聚力的至关重要的因素。在未来的历史发展进程中,中华民族仍将以其独特的、强有力的凝聚力,吸引和带领全国各族人民,走向世界,走向未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