喻 丹
贵州“十大名茶”评选,标志着贵州茶业从偏重种植转向侧重产品开发、市场开拓的转变。贵州“十大名茶”揭晓,正式“引燃”贵州茶产业新事件。流露的正是贵州茶业聚集焦点、打造自主品牌之路,并以期迅速建立起一个新的、高起点的贵州绿茶品牌群像的勃勃雄心。
贵州“十大名茶”出炉
这不是一次简单的角逐。
2009年7月,备受各方关注的贵州“十大名茶”评选活动落幕。全省49只茶叶参选,经过初选、抽样检测、品质测评、综合评定和公众投票,最后10只茶叶脱颖而出:都匀毛尖、湄潭翠芽、梵净山翠峰茶、凤冈锌硒茶、“泉都坪山”牌石阡苔茶、“春江花月夜”牌明前毛尖、绿宝石、贵定云雾茶、“清水塘”牌清池翠片、雷公山银球茶。
《西部开发报》评价,这不单是质量的评审,更是对贵州茶叶品质的高端定位;不是单纯的考核和排名,而是整合贵州茶叶品牌战略的一次成功尝试;不是3年或5年一度的例行公事,而是在特定的关键时期。对贵州茶叶品牌宣传推介的一场大检阅。
诚然,跻身十大名茶,不仅关乎荣誉,更是承担着带动贵州茶产业快速健康发展的责任。
意在言外。
近年来,不管是辗转各省的“万人品茗”还是茶园生态之旅,不管是“十大名茶”评选还是步入泛珠三角区域合作的快车道,旨归都在于推介贵州绿茶,在于化解消弭贵州茶生态资源优势与现实中茶叶经济效益严重不对称的遗憾。
外不如浙江、云南;内不如茅台,甚至不如近10年以“老干妈”为代表的贵州辣椒产业。这是贵州茶业的尴尬和隐痛。
从替身到自赎,从贴牌到自强,贵州茶人躬身做出了系列无愧于自然禀赋与文化遗泽的成绩。但在全球化的背景和残酷的市场竞争面前,没有科学动态的规划和专业高效的市场运作,仅凭良好的愿望未必能收到预期的效果。
问耕耘,更计收获。
渴望丰收,贵州茶人心底有一股按擦不住的焦灼。
贵州“十大名茶”的评选,正萌生于这样的历史时刻。
贵州茶产业的狂飚突进
贵州“十大名茶”出炉,是2007年贵州省委省政府6号文件播下的种子结出的果实,它的身后是贵州茶业的狂飙突进。
2009年3月27日,“贵阳——湄潭”茶乡生态旅游线路首发团引爆了贵州茶乡生态旅游。截至2009年4月底,湄潭接待游客3.2万人次,主要旅游指标比2008年同期增长25%以上。旅游收入2100万元。
而这些,仅仅只是贵州茶产业经济链条中小小的一环。
3.62万吨,14亿元,这是2008年贵州茶业的产量和产值。
“前无古人,绝无仅有”,这是中国农业科学院茶叶研究所专家对贵州近年来茶叶发展态势的评价。
贵州有底气接受这样的赞美:2006年以来。贵州茶园以每年40万亩以上的速度增长,茶产业的发展氛围、茶园扩张、加工提升、宣传推荐、市场开拓等方面都取得了长足的进步,有的甚至是跨越式发展。贵州绿茶在国内的知名度、美誉度大幅上升。
贵州茶产业势头之强劲,以下数据可见一斑:
以资金注入为例,2008年及2009年中央财政现代农业生产发展资金分别投入1.25亿元、1.8亿元支持10个茶叶主产县(市)建设了一批低产茶园改造,新建高标准茶园,无性系茶树良种苗木繁育基地,使得茶园的规模化、标准化、专业化水平明显提升。与此同时,工商资本、民营资本陆续进入茶产业,推进茶叶加工企业加速升级换代,省级以上农业产业化经营重点龙头企业10家。茶叶招商引资成效明显,2008年各地从浙江、福建、山东、江苏及省内其他地区引进茶叶加工企业64个,投入资金7亿余元。
服务领域的跟进也大有起色,服务体系初步建立,技术指导和信息服务能力逐步加强。在2008年低温雨雪冰冻灾害中,各地从2.38亿农业救灾资金中安排了5061万元,用于茶产业的灾后恢复重建。中国茶叶研究所与毕节、凤冈、正安等地建立了定期技术服务关系。遵义、铜仁、毕节等地与西南大学、华南农业大学、湖南农业大学、省茶科所等科研院所签署了技术服务协议。贵州省茶技术茶文化中等专业学校开设了“茶艺茶文化”、“茶叶栽培加工”、“茶叶市场营销”专业,两年招生450名。各地整合阳光工程、劳动就业、扶贫培训等培训资源,采取梯级培训战略,开展茶产业技术和人才培训。省农业厅组织召开了全省无性系茶树良种苗木、茶叶专用肥、茶叶机械供需衔接会,为供需双方提供合作与洽谈的平台;全面完成茶叶重点县拟规划新建茶园360万亩土壤样品的环境质量检测,为新建茶园提供科学依据。
2008年,各级各有关部门,以政府搭台、企业集群唱戏的方式在省内外开展了一系列宣传推介贵州绿茶的活动。原省农业厅组织26家企业参加第五届北京中国国际茶博会上,10只产品获得金奖,占茶博会18只绿茶金奖一半以上;25家企业参加第九届广州国际茶文化博览会,获得了全部的14只绿茶类金奖和1只红茶金奖;在北京王府井和广东芳村茶业城举办“贵州绿茶·秀甲天下”、“精品推介暨万人品茗”活动,赢得了来自全国各地消费者和业界人士的广泛赞誉。贵阳连年举办“贵州绿茶·秀甲天下”万人品茗活动。“贵州绿茶·秀甲天下”万人品茗活动会在省内和全国重要的目标市场不断地复制,成为推介贵州省茶产业、拓展市场的重要平台。
横向看邻居(参照东部的浙江、福建与隔壁的四川、云南),纵向看历史,贵州茶叶发展的士气与势头,都没有辜负中茶所专家的高度评价。
市场推介的缺失与隐忧
2009年4月,中國茶叶流通协会发布2009年春茶产销形势分析,金融危机对今年春茶销售的影响已经显现,从北京、上海等主要销售区上半年市场反映情况看,茶叶交易情况不如往年活跃,市场出现积压。
中国茶叶流通协会接着预测,随着春茶开始大批量上市,市场的压力将会进一步显现出来,加上去年茉莉花原料出现积压,预计春茶销售量比去年将会出现5%左右的下降。个别地区、个别品种的春茶将出现卖难的情况。
对于贵州来说,同样存在面积扩张、加工提升与市场开拓三者的协调问题。规模、质量和效益的矛盾正在凸现。目前投产的茶园不到80万亩,一旦新建的100万亩茶园投产,需要像兰馨这样年生产能力1100吨的龙头企业近100家才能完全加工,很有可能出现采摘不下、加工不完、销售不尽的局面。茶叶消费市场增长缓慢,竞争势必更加激烈,没有品牌支撑的地区必然处于劣势。2012年至2015年将有近200万亩茶园投产,年茶茶叶10万吨,理论上30亿元左右的销售收入如何变成现实,这是一个严肃而严峻的问题。
目前荼产业投入高,势头好,各方期望也高,一旦茶大量投产而销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