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言说:“一道篱笆三个桩,一个好汉三个帮。”连好汉都需要“三个帮”,足见朋友是必不可少的。
来到美国,有人开玩笑地对我说:“如果你准备在美国住下去,你应该交三个朋友。”
我问:“哪三个朋友?”
答曰:“律师,医生,修车工。”
这“三个朋友”,确实是在美国必不可少的。
美国人喜欢打官司。打官司就得找律师。律师是至关重要的。律师能够帮你把输的官司打赢;没有律师,你明明赢的官司也会输掉。在美国,请律师的费用昂贵,远远高于中国的律师费用。有一位律师朋友帮忙,你就方便多了。
美国国有国法,州有州法。中国人初来美国,不懂美国法律,确实不得不求助于律师。再说,美国的法律又处于不断的修改之中,不是专门研究美国法律的人,不了解法律的最新变化。有人说,在美国的法庭,所展开的是一场“高级的斗智游戏”,此言颇为传神;而在这场“高级的智力游戏”中,律师就是你的“智囊”。
在美国要交的第二个朋友──医生,确实也至关重要。
在中国,凡是有公职的人,都享受公费医疗。在美国,则必须逐月交付医疗保险金。我听见美国人对医疗保险一片骂声,都说太贵了;对于美国的医疗制度,也一片骂声,认为医院收费太高了。
我采访了几家医院,这些医院的设备确实是很不错的。在加州弗列斯诺市,我步入一家医院大楼。这栋大楼有十一层,房顶为直升飞机机场。危急病人可以用直升飞机送到楼顶。
在中国,单人病房不多——住单人病房的要么是高级干部,要么是有钱人。美国医院却普遍是单人间。护士小姐送饭来,我见到那饭菜类似于飞机上供应的套餐,另外还送来易拉罐饮料和袋装的零食。我问,这样的普通病房,每天收多少钱?答:“一千美元!”
虽说医院的收费昂贵,但是一旦得了急病,不论贫富,不分种族,医院都得收治。如果医院嫌病人太穷而为拒收,病人可以去法院告医院“歧视罪”。
美国医院实行的是先治病,后寄账单。朋友们笑谓:“在美国,有两种人不怕医院的账单。一是百万富翁,当然不在乎;另一种是穷光蛋,反正付不出!”
我的一位朋友还告诉我一个在美国发生的真实故事:
有一位中国的老年妇女,他的丈夫在中国死于心肌梗塞。她唯一的儿子在美国,于是她来到美国。谁知她的儿子由于工作太累,心脏病发作,猝然死去。
老妇接连受到两次沉重的打击,难以支持,终于心脏病发作。所幸那天她十一岁的孙子在家。孙子连忙拨“911”电话报警。美国警察在几分钟之内到达,马上送她进医院。她危在旦夕,医院作为急诊救治。
医院为她动了大手术,在同意进行手术的报告上签字的是她唯一的亲属——小孙子。她在医院住了几个月。出院的时候,一结算,总共花了十三万美元。
她属于低收入家庭,无力偿还如此巨额的医疗费用。在同意施行手术的报告上签字的是她的十一岁的小孙子,更是没有分文收入。
美国医院要求她提供“低收入”证明。她在中国的单位提供了她的退休工资证明,确认她是低收入者。
按照美国医院的规定,急诊病人如果属于低收入者,可以免除医疗费用。这样,美国医院免去了她的全部医疗费,而且还送给她一套康复医疗器械以及康复药物。
从中国来到美国的人,大都属工薪阶层,介乎百万富翁和“穷光蛋”之间,正是需要支付昂贵的医疗费的人。正因为这样,他们必需有个医生朋友。
至于修车工,对于许多中国人来说,原本并没有多少关系。美国人跟修车工有着极为密切的关系。在美国,家家户户有汽车,而汽车的修理是个“无底洞”。或者说,汽车的修理费富有“弹性”。倘若修车工存心“宰”你一刀,你也只能听任他“宰”。
按规定,汽车的机油是要定期更换的。有一回,我的朋友的汽车要换机油,来到一家美国人开的修车铺。我也随车去了。换机油是小事,通常花几十美元够了,而且当场就可以换好,然后开车回家。谁知一打开引擎盖,修车工指着冷却管说:“这也要换一下。”那就换吧。一问价格,三百美元!只得遵命。换冷却管要费些时间。那修车铺的老板这时倒显得很客气,派人用车送我们回家,并说车子修好后,会再派人送到府上。就在我们回家后两个多小时,修好的车果真由修车工开来了。当然,那冷却管是不是非换不可,外行人不得而知。
摘自叶永烈的新浪博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