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则杰
清朝位于中国古代社会的末尾(包括近代),其本身又长达近三百年时间,因此,清代诗歌运用典故,其所涉及的历史跨度也比以往任何一个时期的诗歌都长。它不但大量运用清朝之前的典故,而且也还经常运用本朝的典故。这样一来,人们阅读清代诗歌,在有关典故之类的考察上,自然带来了更大的难度。
近代诗人黄遵宪,他的诗歌中就有为数众多的典故出自清代本朝,在这方面几乎可以看成一个典型。本师钱仲联先生为黄遵宪诗集所作的《人境庐诗草笺注》(上海古籍出版社1981年版),其中即曾大量引证清人诗文。例如卷四光绪八年壬午(1882)所作《奉命为美国三富兰西士果总领事,留别日本诸君子》五首,第三首原文如下:
海外偏留文字缘,新诗脱口每争传。
草完明治维新史,吟到中华以外天。
王母环来夸盛典,吾妻镜在访遗编。
若图岁岁西湖集,四壁花容百散仙。
关于这首诗的第四句“吟到中华以外天”,笺注指出:“袁枚《尤贡甫出塞诗序》:‘吟到中华以外之天。”
按袁枚该序,原见其《小仓山房外集》卷二,体裁为骈体文,有关文字见于开头的引论部分(见《小仓山房诗文集》,上海古籍出版社1988年版):
……是以贤者好游,诗多束发从军之句;男儿作健,吟到中华以外之天。
其接下去所说“尤生,江左名士,真州少年”,单名荫,贡甫其字,江苏仪征人。乾隆十九年(1754)“甲戌岁,天子亲谒三陵,望祭长白,大蒐于塞外”,“生乃宽饶短服,称娖从行;子春单衣,婵嫣并往”;“今者明驼千里,送子还乡;秋驾三年,遂君初服”,于是“集出塞之篇,付开雕之手”。由此可知,此序作于尤荫还乡后不久;尤荫的《出塞诗》,写的是东北地区的内容;而“吟到中华以外之天”,则原来是一个广义散文的句子。
与袁枚齐名的赵翼,其《瓯北集》卷二十八《范瘦生枉访,并投佳什,次韵奉答》二首,附有范起凤(瘦生其号)的原作,其一云(上海古籍出版社1997年版):
公身原是玉堂仙,上苑探花旧着鞭。
生面独开千载下,大名群仰廿年前。
诗传后世无穷日,吟到中华以外天。
万马啸空收笔底,来听歌吹竹西偏。
按赵翼曾经从军西南,留下过许多相关的诗歌,最远一直写到中国与缅甸交界的高黎贡山,所以范起凤誉之为“吟到中华以外天”。笔者过去论赵翼诗,曾据此予以征引,但始终以未见范起凤本集为憾。直至2008年10月23日,乘开会出差之便,才在南京图书馆查得范起凤的《瘦生诗钞》。全集凡六卷,内部作品分体排次,上引该诗载卷五,题作《读赵云崧翼瓯北集》(嘉庆八年癸亥[1803]刻本),文字全同。而《瓯北集》所附第二首,《瘦生诗钞》未收,可以视为范起凤佚作。至于该题的写作时间,如据《瓯北集》内部作品编年推测,则当在乾隆四十九年甲辰(1784)。虽然从出现的先后次序来看,这个“吟到中华以外天”晚于袁枚的“吟到中华以外之天”,但它作为与黄遵宪该诗完全相同的诗歌的句子,显然更有条件成为后者直接的典故出处。
在范起凤之后、黄遵宪之前,满族诗人斌良也写过这样的诗句,见于其《抱冲斋诗集》卷二十八第二个小集《班掌萃集•二》内的《题家嵩亭关外纪程百咏草后》四首之四(《续修四库全书》第1508册):
问俗轩资博采,心花开共意珠圆。
玉鞭远踏焉支雪,铁板高歌敕勒篇。
缟纻殷勤投朔漠,锦缄珍重递风烟。
筹边橐笔真堪羡,吟到中华以外天。
按此诗第五句和尾联均有自注,后者说:“嵩亭宦迹半天下,而新疆亦曾两至,形诸吟咏,可称壮游。”嵩亭名岳良(嵩亭其字),系斌良异母弟,道光十五年乙未(1835)至十八年戊戌(1838)曾官新疆乌什办事大臣,《关外纪程百咏草》即此行所作,所以斌良也誉之为“吟到中华以外天”。斌良《抱冲斋诗集》据卷首《总目》统计,凡“诗五千五百九十一首”;内部作品大致编年排次,此题乃作于第一次鸦片战争爆发的道光二十年庚子(1840)冬,约略处在范起凤与黄遵宪两诗的中间,各隔四五十年。这也就是说,斌良此句,同样有可能是后者的直接来源。
有趣的是,上述黄遵宪之前的三处“吟到中华以外天”或“吟到中华以外之天”,其所称誉的诗歌分别描写本国东北、西南、西北这三个方向的边疆地区,实际上都是相对于中原内地而言,属于通常所说边塞诗的范畴。而黄遵宪,其诗歌确实曾写到海外日本等国。从这里,一方面可以见出清代诗歌在地域描写范围上的不断扩展,另一方面也恰恰说明,该评语用在黄遵宪的身上,确乎比前面三家都更为贴切。只是作为一个典故来看,黄遵宪这一诗句,其内涵虽有变化,而其来源则仍然都在本国,准确地说也就是清代本朝。
此外,袁枚《小仓山房诗集》卷十三乾隆二十二年丁丑(1757)所作《赠沈南画师》,小序说“吴兴沈南,画名藉甚。雍正间,日本国王持倭牌聘往,居其国三年……”因此诗歌正文,有“眼惊红日初生处,画到中华以外天”之句。这与“吟到中华以外天”相比,则所异仅在一个“画”字。其他清代诗歌中类似的诗句,自然更不在少数;即使是完全相同的诗句,说不定也还可以发现。从典故运用的角度来说,清代诗歌较之于前代诗歌,的确要复杂得多。
附带关于斌良的生卒时间,前及《抱冲斋诗集》卷首有其异母弟法良所撰《先仲兄少司寇公年谱》,记载为乾隆四十九年甲辰闰三月二十九日至道光二十七年丁未十一月十九日,亦即公元1784年5月18日至1847年12月26日,享年六十四岁。然则近人恩华《八旗艺文编目》卷二史类游记项“乌垣记行录”条称斌良“道光二十四年(甲辰,1844)卒于任,年六十四”(辽宁民族出版社2006年版),显然错误。《抱冲斋诗集》卷首廷桂《后序》称其“以道光丁未(道光二十七年,1847)十二月薨于位”,所说月份也不准确。
(作者单位:浙江大学国际文化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