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届全国高校教师世界华文文学课程高级进修班暨第二届世界华文文学教学工作研讨会综述

2009-12-01 02:43李诠林
华文文学 2009年5期
关键词:华文教授学科

第三届全国高校教师世界华文文学课程高级进修班暨第二届世界华文文学教学工作研讨会于2009年7月23日至7月26日在福建省武夷山市交通大酒店和大王山庄举行,参加者有来自全国各地以及美国、韩国的著名学者70余人。会议由中国世界华文文学学会和福建师范大学文学院主办,暨南大学出版社、《台港文学选刊》杂志社协办,福建省台港澳暨海外华文文学研究会承办。

进修班开班仪式由中国世界华文文学学会秘书长、《台港文学选刊》主编杨际岚先生主持。中国世界华文文学学会会长饶芃子教授作了热情洋溢的讲话。她认为,在追求世界华文文学研究学科体系化的今日,编写海外华文文学教材可谓适逢其时,因此,《海外华文文学教程》的出版意义重大。

开班仪式结束之后,饶芃子教授以《海外华文文学导论》为题,为高级进修班主讲了第一课。饶芃子教授将华文文学置于全球化语境下,高屋建瓴地论述了世界华文文学学科发展史,阐释了世界华文文学学科的学理性及其学术史意义。她认为,“世界华文文学”是中国世界华文文学学会在全球化语境下所采用的概念,而当我们将它视为国家教育部学科目录中的二级学科时,则应使用“台港澳暨海外华文文学”这一概念。中国世界华文文学学会副会长、苏州大学曹惠民教授、深圳大学钱超英教授和暨南大学李亚萍副教授分别讲授了东北亚华文文学、澳洲华文文学和北美华文文学的教材内容。中国世界华文文学学会副会长、福建社会科学院刘登翰教授作了题为《世界华文文学散论》的演讲,他认为,目前需要建立以华人主体性为中心的华文文学体系,而世界华文文学学科要建立一种自洽性的理论架构,才能使这一学科具有独立的学术品格和学术价值。中国世界华文文学学会副会长、中国社会科学院杨匡汉教授主讲欧洲华文文学。他认为,欧洲华文文学具有“大分散、小集中”的特点,喜欢静,喜欢浪漫,比较讲究哲学的思考,讲究理性,讲究文化价值。暨南大学吴奕锜教授作了题为《谈谈〈海外华文文学教程〉中的“东南亚华文文学”的思路和架构》的演讲,分两大部分对东南亚华文文学进行了阐述,并作了《关于〈海外华文文学读本·小说卷〉》导读。福建师范大学袁勇麟教授主讲了《〈海外华文文学读本·散文卷〉导读》,他认为,讲授海外华文散文,作品要精选,在注意文体多样性的同时,注意跨文化研究,希望《海外华文文学读本读本》能够在思想方面起到潜移默化的作用,使学生懂得如何感恩。

2009年7月24日下午,进修班全部课程圆满结束,饶芃子教授作了总结致词并向高级进修班学员颁发了结业证书。

第二届世界华文文学教学工作研讨会于2009年7月25日上午举行。

开幕式由刘登翰教授主持,饶芃子会长致开幕词。她说,课堂教学离不开教材,教材建设和学科论、方法论一样,都是学科成立的重要条件。在教材建设上,我们的思路要更开放、思维要更多元。饶教授还谈到如何加强学科建设的问题。她指出,目前,世界华文文学研究尚处于无名状态,还未摆脱依附于其他学科的状态。世界华文文学研究作为一个学科,一定要进入国家教育部的管理体制。她建议:1、认真总结经验,力求获得理论上的提升;2、要具有一批学养深厚、学术成果丰硕的学术带头人和学术骨干;3、要在本科教学上加以推广,同时,还应克服地区间的不平衡状态;4、要注意学术交流,特别是跨学科的对话。暨南大学出版社吴跃生书记针对《海外华文文学教程》的出版和使用提出了精心呵护、及时跟踪、拓展选题等建议。福建师范大学袁勇麟教授代表会议主办方向与会学者介绍了福建师范大学文学院、国家重点学科福建师范大学文学院中国现当代文学专业,以及刘登翰、汪毅夫、游小波、袁勇麟、朱立立等学者组成的强大的台港澳暨海外华文文学研究团队。

第二届世界华文文学教学工作研讨会第一场由曹惠民教授主持,吴奕锜教授作点评。中国社会科学院赵稀方研究员对比了中国大陆与台湾两地大学生与研究生进行台湾文学研究的差别,指出台湾学生的研究更为细致、深入。暨南大学李亚萍副教授指出,目前国内海外华文文学教学方面存在着严重不足,她建议各学校在研究生招生时,可考虑在考试参考书目中列入《海外华文文学教程》。暨南大学朱巧云博士指出,海外华文文学教材和读本中应该加入对于旧体诗词的论述,要突出教材中的比较意识和文化研究意识。徐州师范大学王艳芳教授高度评价了学者们所从事的教材编写工作,她认为教材的编写使海外华文文学从附属于其他学科教材的状态中摆脱出来。扬州大学王澄霞副教授介绍了她在扬州大学开设公选课的经验和存在的实际困难。宁波大学任茹文副教授则认为海外华文文学要依附在中国现当代文学专业中,在中文专业本科教学过程中不一定把中国大陆文学和台港及海外华文文学界线划分得很明显,只要在教学时突出作家作品的地域背景即可。华侨大学倪金华教授介绍了为研究生讲授台港散文研究课程的经验。

2009年7月25日下午,研讨会第二场(学科建设专场研讨)拉开序幕。主持人和讲评人分别为杨匡汉教授和赵稀方教授。曹惠民教授指出,世界华文文学研究要思考如何扩展视野,发现被遮蔽的盲点。刘登翰教授认为,“世界华文文学”这一命名说明我们的学科同仁曾经试图努力把大陆的文学引入世界华文文学学科范畴之内,但事实说明不可行。厦门大学朱双一教授认为,如果海外华文文学课程只讲经典作品和文学大家,就有可能陷入过度阐释。至于海外华文文学申请教育部学科设置中的二级学科问题,可以借鉴历史学科专门史建制的经验,边缘、交叉的、新锐的文学现象都可以包含在文学专门学科里面。中南财经政法大学胡德才教授认为,学科名称的更改与学科的发展是同步的。广西师范学院谢永新教授指出,海外华文文学学科目前还没有进入教育部学科目录,这既制约了课程的设置,也制约了师资力量的配备。福建师范大学李诠林副教授不赞成将台港澳文学排除在“世界华文文学”这一学科之外。《羊城晚报》文艺部主任何龙编审探讨了《台港文学选刊》的社会影响。闽江学院王金城教授指出,当下海外华文文学研究界的史述热情在逐渐降低。中南财经政法大学古远清教授作了题为“台湾文学研究的雷区”的报告,他认为,反共文学、台独文学可以说是目前国内研究台湾文学的“雷区”。

学科建设专场研讨会之后,举行了“海外华文文学”教材出版座谈会。座谈会由饶芃子教授主持。

杨匡汉教授认为《海外华文文学教程》的出版意义深远,这套教材不但是一套新兴学科的基础性教材,亦是一套适合中度阅读的教材。杨际岚教授将海外华文文学研究比喻为三十而立者,成家立业了,当然,《海外华文文学教程》就像是一个婴儿,需要精心呵护。吴奕锜教授提议今后可以继续编写海外华文文学精品导读、学术史和导论等书籍。何龙编审从营销学方面谈了自己对《海外华文文学教程》的看法。徐义雄社长说,暨南大学出版社对《海外华文文学教程》一书的出版不计成本。

2009年7月26日上午,与会学者开展了海外华文文学作家作品专场研讨。佛山大学姚朝文教授认为,海外华文文学研究不能将研究目光仅聚焦于名家、名篇,应该向大众文化、文化产业转向。惠州学院肖向明教授认为应该关注海外华文文学与中国现当代文学之间的内在联系。厦门大学张桃副教授在《希望与忧虑——印尼华语戏剧》一文中,细致梳理了现代印尼华语戏剧发展的历史状况。广州大学蒋金运副教授则从形象学的方法论切入,对北美华裔女性文学进行了性别论述。旅美台湾作家、曾任《纽约时报》文艺副刊主编的潘郁琦女士联系自己的创作历程,认为人生无常与困惑是海外华文作家创作的原动力,而悲悯则是海外华文文学的基调。宁波大学刘华教授从时空双重维度对中国大陆与台港地区创作作了学理性的比较。福建师范大学博士研究生钟希明作了题为《介入公共场域的知识分子写作——龙应台文化现象研究》的报告,论述了龙应台介入公共场域的题材聚焦现象。

猜你喜欢
华文教授学科
科学构建超学科STEAM课程
浅议小学语文阅读指导策略
深入学科本质的深度学习——以“表内除法”为例
“超学科”来啦
学生获奖及学科竞赛
杭州特产
开心格格
恐怖的教授
心不在焉的教授
数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