卢 翔
【摘要】 美国此次金融危机主根源是由资本主义生产过剩的经济危机自然发展、自然演进、自然变迁的结果。资本主义生产相对过剩是此次金融危机的催化剂,缺乏监管、系统紊乱等只是此次金融危机的加速器。
【关键词】 经济危机;金融危机;马克思经济学
2007年由房地产“生产过剩”和自由主义思想导致的“监管缺位”等众多因素引发的华尔街次贷危机已导致美国金融危机,在此基础上,不断加深的金融动荡不仅导致美国越来越多的与次级住房抵押贷款有关的投资机构、银行等金融机构破产倒闭,也使得信贷危机加重,进而导致消费者购买力下降、市场需求加速萎缩、房地产、汽车、零售、航空等行业萧条。
实质上,这次金融危机不仅已使美国实体经济出现衰退迹象,通过国际贸易、国际金融、国际投资等多种渠道殃及与美国金融和美国经济保持千丝万缕联系的欧洲金融和欧洲经济,欧洲金融机构被接管或国有化的坏消息接连不断,欧洲经济明显徘徊于低迷状态,失业率呈现持续上升态势,私人消费下降拖累经济增长,危机已引起经济萎缩和萧条。
随着美国金融危机和经济危机与欧洲金融危机和经济危机的加深和蔓延,包括美洲、欧洲、亚洲、非洲在内的全球大部分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经济皆被此次危机所波及。从某种意义上讲,这次形式变化之迅速、波及面之广、影响程度之深、冲击力之强的金融危机已经演变成一场财产损失之惨重、问题牵涉之复杂的世界经济危机,不仅给美国、欧洲的实体经济带来冲击,必将迅速而广泛地侵蚀全球经济的每一个层面,造成全球性的消费下降、投资放缓、出口滑坡、经济跌落和失业攀升。探究这次金融危机之因,对于中国制定有效的针对措施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
一、金融危机之因的文献述评
对于此次金融危机形成之因,已有国外文献多是以西方经济学现有理论为基础,基于金融系统的视角进行研究,代表性的观点主要有:
(1)Keys(2008)、Laeven等(2008)、Yuliya Demyanyk 和Hemert (2008)等在对过度债券化、信贷标准和信贷质量下降方面研究的基础上,认为过度的金融创新与金融自由化是导致次贷危机,并进而导致美国金融危机的主要原因。
(2)Ricardo J.Caballero,Arvind Krishnamurthy(2009) 认为,全球范围的投资者对资产安全的巨大需求促使了美国资产价格的大幅上升,但也为金融危机的爆发埋下了隐患。
(3)Michael D.Bordo (2008) 认为,与以往金融危机类似,此次危机只是经济长期发展模式中的一部分,其本质原因是美国经济进入其经济周期的衰退期。
(4)Paulson(2008)、Bernanke(2008)等认为随着信息经济和虚拟经济的发展,美国各类金融市场之间联系日益密切,客观上要求美国金融监管架构适度集中和金融监管适度严格,这两方面美国不是过度分散,就是过度放松。提出了改革美国金融监管架构的短期、中期及长期建议。
(5)Mian和Sufi(2008) 认为由信心不对称引起的抵押信贷市场的“道德风险”和市场信心的下降是导致房地产市场萎缩和次贷危机的根本原因,这两方面进而扩散到整个金融体系,蔓延为国际金融危机。
总之,无论是从金融创新与金融自由化的视角,还是从资产需求的视角,抑或从金融监管和“道德风险”的视角探究这次金融危机之因,都有共同之处,即国外学者主要是从金融系统的角度进行研究的,这一点属于技术操作层面或运作层面的问题。研究此次金融危机不能只停留在技术操作层面或市场运作经验这类浅层次的问题上,此次金融危机还有深层次的、本质性的原因。
对于此次金融危机形成之因,国内学者也从各自研究视角对其进行了界定,代表性的观点主要有:
(1)郑冬蔚(2009)追溯了世界货币体系的形成过程:从金本位、金汇兑本位、布雷顿森林体系到新布雷顿森林体系,认为世界货币体系的缺陷是全球金融危机的根源。
(2)何亮(2009)认为牙买加国际货币体系的缺陷是引发当前金融危机的根本原因。
(3)王雷(2009)从国际政治经济秩序的内在矛盾与金融危机的关系和美国国内政治变迁与金融危机的关系两个方面着手,认为美国金融危机的爆发在很大程度上是世界政治经济秩序在体系结构层面矛盾不断激化的一个集中释放。
(4)赵川(2008)从整个世界政治格局分析了美国金融危机形成的原因,他认为美国霸权的衰落是危机产生的根源。
(5)孙浩轩(2009)等认为,长期低利率和宽松的抵押贷款条件、政府加息、金融创新产品带来的风险扩散、政府监管不力、信息披露不充分是美国金融危机的根源。
(6)康国红(2008)认为美国金融危机的爆发是华尔街的商业银行对储户和股东的责任心的缺失,是拥有世界货币发行权的美联储对美元持有者的不负责任,其本质原因是道德危机,其结果必然是信用危机和经济危机。
(7)华凯(2008)则认为银行和金融机构违规操作、过于宽松的国内货币政策、寅吃卯粮的中产阶级超前消费方式共同导致了这场危机的爆发。
(8)安毅(2009)认为,经济周期和政策失误、政府职能出现错位和缺位、金融创新导致金融结构复杂化、普遍存在的风险累积与杠杆交易、所有者权利缺位与金融腐败是导致美国金融危机的主要原因。
(9)王昱(2009)认为这场危机的根源正是由美国房地产市场不断累积的资产泡沫引起的,泡沫的源头就是流动性过剩。
(10)吴念鲁(2009)认为流动性过剩与不足的失衡、创新与监管的失衡、放任与干预的失衡、虚拟经济与实体经济的失衡、全球金融资产配置与价格的失衡、储蓄与消费的失衡是此次美国金融危机的根源。
总之,国内学者也为解释美国金融危机的爆发提供了新的研究角度。在诸如从金融监管、金融自由化、道德风险等金融系统和经济周期调整等方面,国内学者与国外学者对此次金融危机之因的看法相似。国内学者还从国际货币体系、世界政治经济变迁、世界政治格局的角度研究了此次金融危机之因。
综上所述,包括国外学者和国内学者在内的众多学者从不同角度运用不同方法研究了此次金融危机爆发之因,这本身就是对金融危机复杂性很有力的说明。基于当前国外和国内大多数学者的经济研究,此次金融危机主要涉及“金融领域中缺乏监管的金融泛滥导致了美国金融信用体系的破裂”、“新经济泡沫破裂的一种延续和次贷危机加重了动荡”、“‘信心钞票过多导致的隐性通货膨胀和金融创新失当”、“自由市场经济的放任和监管职责长期缺失”、“美国虚拟经济相对实体经济不成比例扩张所堆积的经济泡沫的破裂”、“美元本位制所导致的美元流动性泛滥、全球贸易失衡,以及现有美元储备体系的脆弱”、“计算机网络提供的相关信息不对称和不充分”等方面。
二、基于马克思经济学视角下金融之因的分析
作为世界规模最庞大的资本市场和世界实力最雄厚的经济实体,美国在区域经济一体化和国际经济一体化浪潮中通过国际贸易、国际金融、国际投资等多种途径与包括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在内的世界主要和次要经济体保持着紧密联系,一旦美国经济出现问题,极易殃及世界各国尤其是与之密切相关的发展中国家像中国和发达国家像日本的经济。
美国金融危机和经济危机已演变为国际金融危机和国际经济危机。追根究底,此次美国金融危机深层次、本质性的原因并不是国外和国内学者基于西方经济学研究视角下的资本主义私有制市场经济的运行机制、技术操作层面、政策协调上的问题,是资本主义经济规律所导致的资本主义的基本矛盾。对当前危机,一定要透过众多表层的经济现象,从市场体制与社会经济制度的相结合的角度上,借助于马克思经济学的理论尤其是马克思关于资本主义经济危机和金融危机的理论对经济现象背后本质性的社会关系进行深刻的理论分析和科学阐释,以便揭示出此次金融危机之根源。
(一)马克思经济学关于经济危机和金融危机的理论
马克思经济学认为:资本主义社会的基本矛盾是生产的社会化与生产资料的资本主义私有制之间的矛盾,它衍生了包括经济矛盾在内的资本主义社会中的一系列矛盾,是资本主义社会中一切矛盾的根源。资本主义基本矛盾在经济领域通过两个方面导致经济危机:
一是,商品生产的供给过剩与劳动群众有支付能力的需求不足,生产力按几何级数增长,而市场最多也只是按算术级数扩大,即总供给大于总需求导致资本主义生产过剩。
二是,社会生产的两大部类(指生产生产资料的部类和生产消费资料的部类)之间不再保持相互依存、相互制约的状态,即相互之间比例失衡,导致经济难以正常运行。这两方面的问题积累至一定程度就会导致经济危机。
借助于马克思政治经济学理论理解此次金融危机,不难发现,资本主义的生产相对过剩是此次金融危机的根源和实质,即生产的社会化和生产资料的资本主义私有制之间的矛盾,并表现为商品生产的供给过剩与劳动群众有支付能力的需求不足之间矛盾的对抗性爆发是本次金融危机的根源。
资本主义危机是资本主义经济比例失调的表现,并且成为强制地恢复平衡,以维持资本主义生产的条件。这是因为资本的目的不是满足需求,是生产利润,因为资本达到这个目的所用的方法,是按照生产的规模来决定生产量,不是相反,所以在立足于资本主义基础的有限的消费范围和不断地力图突破自己固有的这种限制的生产之间,必然会不断发生不一致。不是财富生产得太多了。而是资本主义的、对立的形式上的财富,周期地生产得太多了。
金融危机也称货币危机或金融货币危机,它是指一个地区或国家的金融市场出现剧烈动荡及混乱,从而对实体经济造成负面之影响的一种与货币密切相关的经济现象。马克思的金融危机理论以萨伊之“市场均衡法则”和李嘉图之“比例”理论中的有益成分为基础。在大多数情况下,马克思著作中用“货币危机”代替“金融危机”。在其著作中虽然没有专门的章节对金融危机进行理论上的阐释,但马克思经济学的确蕴含着极丰富的金融危机思想。完全可以这样认为:金融危机理论或货币危机理论是马克思经济学的重要组成部分。
马克思认为:金融危机的可能性和现实性在于货币的流通手段和支付手段两种职能:货币的流通手段职能不但促使商品和货币之间产生形态上的对立和价值量上的统一的矛盾,且促使商品的买卖在时间上和空间上出现脱节的可能性,深了商品内在矛盾,很容易导致货币与商品之间的转化过程出现不确定性和不稳定性;货币的支付手段职能会形成错综复杂的债权和债务关系,而这其中的某个环节一旦中断,就会造成“连锁效应”,进而导致债务支付危机。
马克思经济学认为:虽然金融危机以生产过剩为根本条件,并进而表现为流动性危机和债务支付危机,但其本质上却是货币危机。马克思在《资本论》第一卷的某个“注释”中认为:“所谈的货币危机是任何普遍的生产危机和商业危机的一个特殊阶段,应同那种也称为货币危机的特种危机区分开来。
一种货币危机可以单独产生,只是对工业和商业发生反作用。这种危机的运动中心是货币资本,因此它的直接范围是银行、交易所和财政。”马克思在这里把金融危机分为“属于生产危机和商业危机的金融危机”和“不属于生产危机和商业危机的金融危机”。前者与经济危机如影相随,笔者称为经济金融危机。后者与金融内部过度自由所导致的缺乏监管、系统紊乱等原因相关联,笔者称为自由金融危机。
具体的讲,经济金融危机是经济危机自然发展、自然演进、自然变迁的结果,它是生产相对过剩的危机。如前所述,根据马克思经济学理论,资本主义之所以会发生周期性的、生产相对过剩的经济危机,是由其生产社会化和生产资料私人占有之间的基本矛盾,并由此派生的“社会供给的过剩与社会需求的不足”和“各个企业内部生产的有组织性与整个社会无政府的生产状态”两对矛盾决定的。“一切现实的危机的最后原因,总是群众的贫穷和他们的消费受到限制,而与此相对比的是,资本主义生产竭力发展生产力,好像只有社会的绝对的消费能力才是生产力发展的界限”。
马克思说:“如果说危机的发生是由于买和卖的彼此分离,一旦货币执行支付手段的职能,危机就会发展为货币危机,在这种情况下,只要出现了危机的第一种形式,危机的这第二种形式就自然而然地要出现。”这里的“危机的第一种形式”指货币执行流通手段职能时商品的买卖在时间上和空间上相脱节的情况;这里的“危机的第二种形式”指货币执行支付手段职能时因错综复杂的债务链条的中断而导致的危机。
当发生“危机的第一种形式”时,商品资本便不能顺利地转化为货币资本,这必然引起债务链条某个环节的中断,进而导致第二种形式的危机。只要发生了经济危机就必然要发生金融危机,此乃是“生产危机和商业危机的一个特殊阶段”的金融危机或 “属于生产危机和商业危机的金融危机”,即经济金融危机。与经济金融危机不同,自由金融危机不以金融危机的爆发为前提,可以独立产生,其根源在于金融内部过度自由或缺乏监管所造成的系统紊乱,而这极易导致虚拟资本的膨胀。虚拟资本是在现代金融业兴起的基础上于十八世纪流行起来的,它最初是以股票、公司债券、国家债券、以各种不动产作为抵押的证券等有价证券形式存在的、能给其持有者带来一定收入的资本,后来的“创新金融衍生产品的发展”大大地丰富了其内涵。
虚拟资本一旦以信用化形态进入实体经济,容易增加实体经济的不确定性和风险,尤其是金融衍生品等虚拟资本具有用较少保证金垫付实现多倍交易额的“杠杆效应”,这不仅会导致增加虚拟资本交易的成本和风险,且会在人们心理的预期收益与预期风险等影响下引发投机活动。因此,由于以牟利为主要目的和具有很严重的投机成分,虚拟资本的过度膨胀不仅会导致金融市场的不稳定性,而且会扩大市场风险和增加企业破产、倒闭等事件的概率。
借助于现代电信技术衍生工具和专业化投机技巧的运用,大量资金能够在股票市场、期货市场、债券市场及房地产市场上快速制造泡沫,进而导致金融危机和经济危机。“在危机中,会出现这样的要求:所有的票据、有价证券和商品应该能立即同时兑换成银行货币,而所有的银行货币又应该能立即同时再兑换成金”。
基于以上分析,金融危机可以是由经济危机演变而来的经济金融危机,也可以是与金融内部过度自由所导致的缺乏监管、系统紊乱等原因相关联的自由金融危机。进一步看,马克思的经济危机和金融危机理论的研究对象是主要是建立在实体经济(主要指产业经济)的生产相对过剩经济危机之基础上的,以市场经济体制的本质特征和运行规律为侧重点,结合当时处于“低级形式”的信用和“初级形式”的虚拟资本的运行特征与本质属性,分析了经济金融危机和自由金融危机的特征与成因。此次金融危机从表面上看是由于金融内部过度自由导致的虚拟资本的过度膨胀所引起的系统紊乱或极度动荡而产生,即这次金融危机从表面上看主要以相对独立的货币金融危机为表现形式。但与上世纪30年代大萧条类似,此次危机深层次根源仍是由资本主义经济制度的固有弊端与矛盾运动的积累所导致。
(二)基于马克思经济学视角下危机之因的探究
此次金融危机之根源是资本主义为追求利润无限制地扩大再生产而导致的生产和消费的矛盾冲突。为了使资本不断增值,资本家往往会过度重视生产而轻视消费,因为资本主义生产的全部性质是资本的增值,而不是资本的消费。长期以来,美国“信用透支”或“超前消费”或“寅吃卯粮”的消费模式不但遮掩了资本主义生产过剩与需求不足之间的矛盾,而且使资本主义的生产持续地得以扩张。这种建立在对未来收入不断增加预期的基础之上的“信用透支消费模式”,虽然是一种在短期情况之下美国民众的“理性”行为,但长期来看,持有这种消费理念的美国居民却是“理性的傻子”。
一旦美国民众的收入水平维持和支撑不了消费的不断增长,相应的,市场消费需求将会萎缩,当这种局面积累到一定程度,扩张的供给与萎缩的需求之间的矛盾将导致经济危机爆发。关于这一点,我们可从危机最先发生的房地产领域进行分析:在本世纪初互联网泡沫破灭之后,房地产作为美国经济发展支柱产业的重要地位更加凸显出来。不断扩大的房地产市场的生产投资导致住房商品生产供给的日益增加,但美国财富却日益集中在少数资本家手中,这不可避免的造成了一对矛盾:一方面是金钱大量集中在少数富豪手中和住房大量积压在开发商手中;另一方面却是急于改善居住条件、甚至无力消费、无处安身的贫困家庭。为解决这一矛盾,从2001年1月至2003年6月,美联储连续13次下调联邦基金利率,使利率从6.5%降至1%的历史最低水平。扩张的货币政策和低利率的环境降低了借贷成本,促使美国民众蜂拥进入房地产领域。另外,为了不断扩大贷款规模,从而增加住房需求和刺激经济发展,次级抵押贷款市场大量放贷。
由于次级贷款的对象是信用记录差、还款能力弱的贷款者,这就决定了次级抵押贷款的还款风险大大高于正常抵押贷款。为解决这一问题,金融机构把这种次级抵押贷款通过“住宅抵押贷款支持证券”金融衍生品在金融市场上交易,即把住房抵押贷款权证券化,由此形成了纷繁复杂的、难以控制的金融交易,导致风险不断的扩散和累积。作为一种在住房商品生产过剩条件下解决供需矛盾的手段,次级住房抵押贷款虽能暂时缓解住宅生产供需不平衡的矛盾,但却难以从根本上解决消费者购买力缺乏的问题。
由于债务率的断裂而导致人为制造的房地产繁荣的泡沫破灭时,美国房地产市场会出现这样的现象:一方面是由于无力还款众多购房者失去住房;另一方面是由于住房商品的大量积压房价大跌。无力还款和房价下跌导致此次美国次级抵押贷款市场首先崩溃,进而殃及房地产资本市场和股票市场,最终造成美国整个金融市场发生危机。此后,金融危机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势向实体经济——汽车制造业蔓延。美国三大汽车公司(指通用、福特和克莱斯勒)几乎同时陷于危机表明,这的确是一次全面生产过剩危机的开始。美国建立在信用透支基础之上的消费需求的下降造成汽车销售量大幅度下滑,进而造成生产萎缩,最终导致在信用透支消费掩盖下的供给的扩张和需求的收缩之间的矛盾在更大范围爆发。汽车业的萎缩将波及到生产过程的整个链条,进而导致更多行业生产的萎缩,这种萎缩和住房生产停滞引起的相关行业生产的萎缩加在一起,将使整个生产走向全面生产过剩的危机。总之,资本主义生产相对过剩是此次金融危机的催化剂。
根据马克思经济学理论可知,供求失衡所导致的金融危机,即经济金融危机,是此次美国金融危机的主要表现形式。美国此次金融危机也表现出了与金融内部过度自由所导致的缺乏监管、系统紊乱等原因相关联的自由金融危机的一些特征。自从上世纪70年代以来,以撒切尔、里根为代表的鼓吹私有化、自由化、民主化,重视市场调节的新自由主义不仅成为美国经济发展的主导思想和经济政策的理论基础,也成为其在全球推行金融自由化和贸易自由化工具的理论根源。具体来讲,新自由主义要义旨在突出强调“最少的政府干预、最大化的市场竞争、金融自由化和贸易自由化、市场自发调节”。
在此情况下,新自由主义的主义经济政策目标是“尽量减少政府对经济社会的干预”。由于这种被一些学者称为“完全不干预主义”或“市场原教旨主义”的、对市场过度信任的理念助长和放任了市场微观主体的非理性行为,其危害甚大。美国几乎所有的金融政策和经济措施受新自由主义影响极深,这直接造成美国金融监管机制严重滞后和金融系统内部紊乱,而这极易导致虚拟经济过度发展,加之美国实体经济大量转移到国外,两者造成美国虚拟经济与实体经济严重脱节,即以金融资本为主要标志的虚拟资本相对于实体经济的过度膨胀,包括债权股权在内的金融关系和金融资产日益作为经济关系和经济资产的主要表现形式,从而金融渠道而非商品生产和贸易渠道创造的利润越来越多。1973年之后,由于美元与黄金的脱钩、货币和信用与资本越来越虚拟化、新自由主义政策的强力推动,美国虚拟资本和金融部门与实体经济严重脱节。
战后美国金融资产流量相对GDP保持上升趋势,此两者比例由1952~1979年间平均为257倍上升至1980~2007年间的418倍。非金融公司金融资产与实际资产之比由1970年的40%左右上升为1990年的90%左右。金融部门所得的利润与非金融部门所得的利润之比由1970年的20%左右上升到2000年的70%左右。从以下几个方面也可以看出虚拟资产的过度发展:从美国总资产及其主要构成情况来看,美国虚拟资产从1945年到1980年的35年中,只增长44169%,而从1980年到2004年的24年中,却增长了401100%。不难发现,35年的增长量是24年的10%,其中,金融和地产所占比重为90%以上。
可见, 在社会财富中, 虚拟资产的比重非常大, 而固定资产所表现的物质财富却非常小。从虚拟资产在财富中所占的比重来看,从1981年到2003年,美国金融资产占家庭净财富的比重为88%,这一比例是主要发达国家中最高的。从美国个人收入构成的巨大变化来看,制造业收入占个人收入的比重从1945年的22106逐步下降2004年的9135%,同期股息红利收入占个人收入的比重由3120%上升到5105%。美国虚拟经济严重脱离实体经济而过度膨胀的后果极易导致经济虚假繁荣和资产泡沫的破裂,甚至会引发金融危机,这会造成收入、投资、消费的大幅下滑,进而成为生产过剩的经济危机的加速器。
资本主义基本经济制度和基本经济规律决定了资本主义的生产方式,马克思对资本主义经济危机的研究正是以此为依据,去剖析市场失灵和经济危机根源的,并非停留在经济现象和市场运行层面上。货币的流通手段职能和支付手段职能促使商品买卖在时空上发生脱节,并因此衍生出蕴藏经济危机和金融危机的债务链条。特别是在虚拟资本、金融资本、信用资本为主导的当今发达的资本主义市场经济商品交换中,更是如此。
根据马克思经济学理论,此次金融危机兼有经济金融危机和自由金融危机两种性质,虽然前者是此次危机的主要表现形式,却是浅层次形式,虽然后者是此次危机的次要表现形式,但却是深层次形式。通过分析可知,此次金融危机之因虽然纷繁复杂,但其根源却是美国房地产市场住房商品生产的相对过剩所导致的经济危机长期自然发展、自然演进、自然变迁的结果,即资本主义生产的相对过剩是此次金融危机的催化剂,而以新自由主义理念为理论基石的金融系统内部过度的自由所导致的缺乏监管、系统紊乱等原因是此次金融危机的加速器。实质上,经济金融危机在缓慢发展的过程中,自由金融危机也在逐渐形成,两者结合最终导致了这场自上世纪30年代以来人类遭遇到的最严重的国际金融危机和国际经济危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