伍 雍
从当初红烛初燃的简陋校舍,到今天书声琅琅、绿草如茵的校园,经历了近50年的发展,薪火相传,西盟一中逐渐形成了自己的办学理念和特色文化。
一、提升品位,打造品牌,找准边疆民族地区学校文化建设的切入点
我们不能把发展少数民族教育事业简单地理解为扩大规模、增加投入、改善办学条件,这些只是必要的物质条件,要想办出真正有特色的少数民族教育,必须从教育的灵魂任务——文化传承功能入手。
西盟是边境县,又是佤族聚居区,少数民族学生众多,其中佤族学生居多。西盟一中根据县情和自身特点,以提升品位,打造品牌,建设富有特色的精神文化为目标。
50年的历史形成了我们学校具有边疆特色的办学理念、办学宗旨和有内涵、具个性、言简意赅的校训、校歌。我们的办学理念是:教书育人,情感育人。全体教师树立了“宽容是教育的前提,关爱是教育的体现,一切以学生为本”的教育思想,以丰富的知识培育学生,以高尚的品格塑造学生,以无私的奉献感化学生,正是这些特色鲜明、内涵丰富的办学理念,引领着教师的成长和学生的发展。
二、突出民族特色,塑造学校教学文化
学校文化不可能离开学校的人、事、物及其活动而单独存在。对于学校而言,教学活动是实现育人目标的主要过程,是传承人类文明的重要载体,是师生价值观念、行为规范、伦理道德、思想意识、情感态度等形成和体现的最基本、最重要的活动。因此,我们始终坚持教学投入优先的原则,以让各民族学生享受到优质教育资源为出发点配置教育教学设备。计算机室、理化生实验室、多媒体教室、舞蹈教室、美术教室、阅览室、篮球场、足球场……优美的校园,完备的教学设施,为学生的学习、生活与全面发展提供了优良的条件和有力的保障。
学校实施“以制度管人,以情感人,以理服人”的管理方略。全体教职工“严格执教,依法执教”,积极开展师德建设“三比”活动,即教职工之间“比勤奋,比奉献,比业绩”,学生之间“比学习,比做人,比成才”,班级之间“比学风,比班风,比团结”。教学管理的重点是“立足常规管理,提高课堂效率”,通过提高教师质量意识,完善教学过程管理,发挥团队协作精神,将教学管理落实到教学工作中。
三、注重文化育人,重视深层次、高品位的文化建设
近年来,学校花大力气对校园环境进行了全面规划和彻底整治,净化、绿化、美化校园环境,为师生提供了一个文明优美的学习和生活园地。校园的每个角落、每处设施和一草一木都能与师生交流,与师生同呼吸共成长。轻柔的音乐铃声、温暖的劝勉话语、自主表达的心声,体现了对人的尊重与关怀。学生在求知、求真、求美、求乐中受到启迪和教育,使道德得以强化,情感得以升华。
学校根据生源及学生身心发展的特点,以弘扬热爱艺术、热爱校园、热爱祖国、热爱人民为主题,确立了一个核心——以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为核心,一个载体——以民俗文化为载体,充分发挥学生的个性特长。除传统性教育活动外,学校还开展了民族文化艺术教育活动,如傣族的嘎秧舞、吉祥舞,佤族的甩发舞,拉祜族的打歌。
四、建设德高、业精、心诚多元构成的育人队伍
学校的育人理念是“教师和学生一起成长”。我们把教师教育学生的过程,看成是教师自己“人格完满发展”的过程,这就是说,教师只有不断丰富自己、完善自己,最大限度地发挥自己的潜能,才能更好地促进学生的全面、和谐、生动、有个性的发展。
学校用文化浸润教师的教学思想、教学境界、教学风格乃至于教学过程中教师的语言表情、人格魅力等。学校还努力打造“名师文化”,使教师在教学业务和教学艺术上有很深的造诣,有深厚的文化底蕴,并以“名师文化”为引领,努力使教师成为教育研究的学者和教学实践的专家。此外,学校在注重提高教师业务技能的同时,更注重培养教师的职业道德与职业精神。
50年的践履笃行,西盟一中已拥有一批省、市、县级优秀教师、教坛新秀,许多教师获国家、省、市级科研成果一等奖。是他们,以高尚的师德昭示人,以精湛的业务引领人,以求真务实的工作态度影响人,以先进的教育理念培育人;是他们,传承了学校悠久的文化,促进了学校的可持续发展;是他们,构成了西盟一中最生动、最亮丽的文化底色。
弦歌不辍声声远,教坛无涯步步高。今天,当我们回眸过去,畅想未来时,愈发感到:一个学校要做大做强做优,不在于规模有多大,设备有多先进,关键在于不断求索创新。
(作者系云南省西盟佤族自治县第一中学校长)
◇责任编辑矣 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