包留兴
历史材料解析题是高考历史的主要题型之一。它对考生的能力要求较高,注重考查考生的阅读能力、理解能力、归纳概括能力和文字表达能力。近几年的高考中,材料解析题是否能得高分直接影响着考生的成绩。但考生却普遍认为此类题型较难,除了个别学生阅读理解能力较差、基础知识掌握不牢外,很重要的一点是缺少审题和解题的技巧。为此,本人以2009年高考文综全国卷I第37题为例,简单介绍一下历史材料解析题的解题步骤与技巧,以期能对广大学子有所帮助。
37,(32分)阅读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一从公元前594年鲁国实行“初税亩”开始,控制自耕小农,据以征收赋税、调发力役,成为国家发展的重要基础。公元780年,唐朝推行“以资产为宗”的两税法。在此之前,历代赋税征收,或据田亩,或按人口,或按户头,收取粮食、丝绢等实物,有时亦收取钱币,名目与内容时有变化,税额也各有不同,但无不以个体农户为基础。清查户口、人丁,尽可能抑制豪强兼并土地,防止自耕小农破产,均是历代一以贯之的政策。两税法实施后的一千多年中,按资产收税,收取货币,成为赋税变化的主流。这也是明代“一条鞭法”、清代“摊丁入亩”等制度的主要内容。土地占有量是核定资产、征收赋税的首要依据,土地兼并不再是政府关注的主要问题,对土地实际占有状况的清查与登记成为政府经济管理的重要活动。
——据李剑农《中国经济史稿》等
材料二
材料三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必须全面推进农村综合改革。今年在全国彻底取消农业税。标志着在我国实行了长达2600年的这个古老税种从此退出历史舞台,这是具有划时代意义的重大变革。
——摘自温家宝在第十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四次会议上的《政府工作报告》(2006年3月5日)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两税法实施前后中国古代赋税征收的特点及变化的原因。(14分)
参考答案:
特点:两税法实施以前,以自耕小农、人丁为主要征收对象,以征收实物为主;两税法实施以后,逐渐以土地为主要征收依据。以征收货币为主。原因:土地兼并趋势难以遏止,小农破产,租佃关系成为普遍现象;生产区域性特征日益明显,商品经济不断发展;政府适时调整税收政策,保证财政收入。
解题注意:
☆解答本问只用看材料一,由“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属于材料内容与课本知识的结合。限制性条件:两税法实施前后,中国古代赋税征收的特点及变化的原因。
☆依据材料归纳概括观点需要把材料的层次理清,如材料一中的“在此之前”、“两税法实施后的一千多年中”,还要注意句号等标点。
☆按题目要求,先把材料中的信息提取完,尤其要注意要点的全面,并转化为历史学科语言,再把材料语言转化为历史学科语言。
☆本题中的“特点”可从材料中直接找出,但“原因”的分析需对课本知识进行迁移。可联系两税法实施的背景及原因、唐朝以后我国商品经济的发展状况等知识。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1950-1965年我国农业税占农业实产量比例的变化趋势及主要原因。(10分)
参考答案:
变化趋势:总体呈下降趋势,中间略有反复。主要原因:建国初期,百废待兴,加上抗美援朝等需要,农业税比较高。随后,国家采取重点发展工业的政策,需要农业的支持;“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时期,受高指标和浮夸风等因素影响,农业税比例略有上升。此后,国民经济进入调整阶段,农业生产以恢复和稳定为主,农业税比例明显降低。
解题注意:
☆表格式材料首先看表头、出处,如本题1950-1965年中国农业税征收情况共分四个时期:国民经济恢复时期、“一五”时期、“二五”时期、1963-1965年。
☆看表格的内容:一般情况下,表中数据属于一个国家或地区的不同年份的,一般要求找发展趋势或发展特点;如果数据是属于同一时间或时段不同国家或地区的,一般要求比较不同国家或地区某方面的异同。可概括为:数字看变化、项目分类别;纵向看趋势,横向看特点。如纵向看表格中的农业税占实产量数字变化,不难发现总体呈下降趋势,同时在“一五”时期、“二五”时期略微出现反复。
☆联系所学知识。联系国民经济恢复时期、“一五”时期、“二五”时期、1963--1965年我国国民经济发展状况及政策特点,分析原因。
(3)根据材料一、二、三并结合所学知识,谈谈你对我国取消农业税是“具有划时代意义的重大变革”的认识。(8分)
参考答案:
取消农业税是党和政府长期努力,特别是改革开放后经济体制改革不断深化、经济结构改善、综合国力增强的结果;长达2600~年的农业税的取消,意味着中华文明从传统农业文明向现代工业文明转变;标志着国家政策的重大转变:由农业支持工业到工业反哺农业,由重视积累、优先发展到关注民生、共享改革成果,由重视城市建设到强调城乡统筹发展;有利于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和谐社会。
解题注意:
☆解答本题就需要找出这组材料的主线。本题三则材料:先概述中国古代的赋税演变,然后是建国初期农业税的变化趋势,最后是温家宝总理关于取消农业税的讲话。三则材料都是关于我国不同时期农业税的变化情况的。那么,本题的主线就是:我国农业税的历史变迁。
☆解答本题还需要考生关注现实,对党的大政方针有所关注(工业反哺农业等),需联系部分政治知识(关注民生、城乡统筹发展、社会主义新农村、和谐社会等)。这既体现了当今高考综合的方向,又体现了引导考生关注现实的人文精神。
下面归纳一下历史材料解析题的解题步骤和技巧:
首先,审读设问。一审问题与材料的关系。一般一个问题对应一则材料,因此不要急于读材料,可以先去看一个小问,再读材料。这样可以节省时间,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二审限制性条件。包括时间、空间、领域(如政治、经济、哲学等)、角度(如背景、目的、性质、结果、影响、意义等)的限制。如果没有这些限制性条件,答案的内容就不会明确。在审读设问时,就为解析材料确定方向,使我们在阅读材料时能够充分提取材料所提供的有效信息。三审答案来源b在材料解析题中,答案来源常有三种:根据所学知识回答、根据材料回答、依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回答,其中以后两种居多。
其次,审读相关材料。带着设问仔细读材料。将材料读懂、读透。
(1)浏览标题和出处。这些说明性文字能够提供材料的时间、国别、作者、背景等信息,给学生某种暗示和引导,有时能起到“得来全不费工夫”之效。
(2)粗读材料。了解材料涉及的时间、地点、人物、事件。注意各段材料的联系,读出材料叙述的核心内容。命题者所选材料是为了考查某一个或几个热点问题或事件,因此我们在粗读材料的过程中,一定要审出命题人的意图,多则材料必有一条主线贯穿。
(3)详读材料。在阅读时抓住关键句、词、字。关注总结性的词句,归纳出材料反映的核心内容。借助标点符号(尤其是分号和句号)及关键性的连词(“因为”、“但是”等)划分层次,还要注意省略号(省略号前后往往有很重要的信息)。
再次,联系教材。确认材料涉及的内容及与课本知识的联系,便找到了解题的突破口。找出材料与教材的相似点,把材料中的重点信息与教材的史实、观点相对照,这样便将材料与教材挂靠在一起,解题的大方向便明确了。
最后,从容作答。读懂材料是解题的关键,但答案的组织也将直接影响阅卷老师的评分,因此在组织答案时要注意以下几方面:
(1)注意针对性和具体性。做到问什么就答什么。
(2)依据分值来确定答案内容的多少。分值少的要精炼概括,分值多的要史论结合。一般情况下一点2分较常见,一般可多一至两点答案。
(3)用语要规范、恰当。要多用历史学科语言,论从史出,但又不能照抄材料、堆砌史实或抛开材料随意发挥。
(4)注意内容要全面。做到内容的条理化,用①、②、③等序号标明答题要点,层次分明,条理清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