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恩来处理人事关系的秘诀

2009-11-27 05:38
报刊荟萃(上) 2009年11期
关键词:张伯苓张国焘人缘

人人都说周恩来人缘好,人缘好的关键是宽以待人。周恩来关心事物的本质,把注意力集中在解决问题上而不是人身攻击上。

事事留有余地,不走极端

作为政治家,免不了面责人过,折冲争锋,但如果攻人之恶太严,或攻其一点不及其余,势必到处树敌,引人嫉恨,也不利团结他人、教育他人。周恩来终其一生,从不在自己阵营中搞“残酷斗争,无情打击”,事事留有余地,适可而止,不走极端。

南昌起义时,周恩来对张国焘阻挠起义计划十分气愤,拍桌子大发其火。有人建议把张國焘绑起来,但盛怒之中的周恩来并没有答应。他说:“张国焘是党中央的代表,怎么能将他绑起来呢?”他坚持用争辩说理的办法解决问题,最后张国焘熬不过,只好软了下来。

周恩来与毛泽东在江西中央苏区的关系,更能说明周恩来的为人。

在1932年10月苏区中央局全体会议即宁都会议上,大多数人要求解除毛泽东的红一方面军总政委职务,把他召回后方,由周恩来取而代之。周恩来虽在口头上承认了“前方同志在会议前与发言中确有以准备为中心的观念,泽东表达最多,对中央电示迅速击破一面开始不同意,有等待倾向”,但不同意把毛泽东召回后方的意见。他说“泽东积年的经验多偏于作战,他的兴趣亦在主持战争”,“如在前方则可吸引他贡献不少意见,对战争有帮助”。

周恩来提出两个方案供会议讨论:一、由周恩来负主持战争全责,毛泽东协助;二、由毛泽东负指挥战争之责,周恩来监督行动方针的执行。但会上许多人认为毛泽东“承认与了解错误不够,如他,主持战争,在政治和行动方针上容易发生错误”。毛泽东也因为不能取得中央局的全权信任,坚决不同意后一种办法。结果,通过了周恩来的第一种意见,并批准毛泽东暂时请病假,必要时到前方。会后,周恩来在给中央的电报中指出,后方同志对毛泽东的批评太“过分”,并在行为上力求对毛泽东保持尊重的态度。

教育他人很讲究方式方法

与“攻人之恶毋太严,要思其堪受”相对应的,是“教人以善毋过高,当使其可从”。周恩来教育他人很讲究方式方法,不用粗暴的方式来处理思想问题和工作问题,而是动之以情,晓之以理,婉转灵活,耐心感化,强调自省和自觉。

张伯苓是周恩来的老师。1945年后,张伯苓曾任国民党中央监察委员、国民党政府考试院院长等职。新中国成立后,他留在重庆,一直未公开发表声明对蒋介石表示谴责。周恩来没有勉强他作此类声明,而是把他接回天津,在尽师生之谊的过程中,给以政治上的引导,让张先生在对比中作出政治上的明判。1951年,张伯苓病逝前夕写下遗嘱,尽吐衷肠,盛赞新中国,在《人民日报》上发表。

对下属的教育,周恩来也讲求方式方法,力求符合人的接受心理。

1952年,周恩来率政府代表团访问苏联,谈中国第一个五年计划期间苏联援建项目问题。抵苏后,他把有关人员集中起来,逐字逐句讨论修改“一五”计划的草案,连标点符号也不放过。定稿付印前,又专门叮嘱一位同志负责最后核实。当周恩来发现核对后的稿子仍有差错时,并未直接批评校对的人。第二天,周恩来到代表团驻地与大家共进午餐,特地和这位校对的同志碰了杯,笑着说:“罚酒一杯吧。”这种做法既亲切,又严肃,使这人内疚又不觉难堪,“心有灵犀一点通”,这比板着面孔说教,自然要好得多。

人人都说周恩来人缘好,人缘好的关键是宽以待人。周恩来关心事物的本质,把注意力集中在解决问题上而不是人身攻击上。他无论是批评他人还是教育他人,都有较好的分寸感,也容易得到他人的理解。

猜你喜欢
张伯苓张国焘人缘
沈醉回忆:张国焘在军统的日子
情商高,人缘好,很会做人的三大星座
艺升人缘厚
自黑也能激励人
张伯苓妙语
人缘差
叛逃之后的张国焘
让你代购的熟人不是好朋友
“不够泼辣”的张国焘
长征路上毛泽东巧用心理战镇住张国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