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忠强 郭春华
近年来,诸多因素影响了棉花生产的发展,导致棉花产量降低,植棉效益下降。主要有以下9个方面的问题对产量影响较大:
1盲目选种留种
有些棉农为了节省种子钱,自留棉种;有些棉农则贪图便宜,不到正规种子公司购买种子,在小商小贩手中购买。由于种子质量难以保证,抗虫和抗病能力降低,从而影响了棉花的产量和品质。
预防措施:必须到正规种子公司购买种子,并向种子公司索要发票。
2播种偏早
部分棉农认为,棉花播种早可以早长早发。其实,棉花种子的发芽和生长是需要一定温度的,播种过早,遇到阴雨及土壤湿度大、土壤温度低时容易感染立枯病、红腐病等病害,如遇到10%以下的低温也会烂种。棉苗出土后两周内,棉种本身养分已消耗尽,棉苗制造养分的能力很弱,抗病力又极差,也容易诱发炭疽病,还会加重立枯病、红腐病的发展。
预防措施:以5厘米地温稳定在16%以上时为适宜播种期,一般露地棉可掌握在4月下旬初,地膜棉可提前至4月中旬,盐碱地可推迟至4月下旬至5月初。
3种子不处理
无论是购买还是自留种子的棉农,一般都不对种子进行处理,造成种子出苗差,抗病能力弱,即使种子能够出苗生长也不旺盛。
预防措施:播种前选晴好天气晒种2—3天,以提高其发芽势和发芽率。应选用脱绒包衣的种子,严禁浸种。
4棉田先耕后浇
部分棉农为了提高土壤墒情,采用先耕地后造墒的方法,造墒后不再耕翻土壤,仅浅耘1遍就进行播种,这样容易造成土壤板结,湿度过大,出苗困难,苗期病害严重。
预防措施:应采用先造墒后耕翻的方法,不得已采用了先耕地后造墒方法的,也不能采用浅耘的做法,应在造墒后再耕翻深15厘米以上,然后用镇压器镇压2—3遍,以沉实土壤,保住墒情,为棉花生长创造一个疏松的土壤环境。
5留苗密度偏大
主要表现:行距窄,株距小,封行过早,田间荫蔽,通风透光不良,蕾铃脱落严重,棉株下部结铃少,产量降低,品质下降。
预防措施:一是根据地力、水浇条件和品种合理留苗。土壤肥沃,水浇条件较好的可适当稀植;土壤瘠薄,水肥条件较差的,可适当密植。二是采取有效措施减轻苗病为害,及时中耕划锄增温散湿,对露地直播棉实行清垄晒根。为防止死苗造成缺苗,可采用双株留苗或在留苗株附近再留1株苗的方法;对重病地块用70%甲基托布津800倍液加腐殖酸叶面肥,喷施叶面加灌根。
6早衰现象普遍
主要表现:一是棉花结铃盛期过后,叶片脉间失绿黄化,黄化叶片由距主茎最远处开始由上向下、由外向里发展,叶片逐渐干枯脱落。二是棉花生长后期,叶片变红,失去制造养分的功能。棉花早衰现象出现得越早,减产越重。
预防措施:一是合理施肥。增施钾肥和氮肥,钾肥以基施或早期追施为宜,氮肥追施应轻施苗肥、稳施蕾肥、重施花铃肥、补施盖顶肥。花铃肥一般亩用量掌握在15~22.5千克,长势差的低产田可在棉株下部坐有1~2个幼铃时施用;长势好的高产田可在棉株下部坐有1~2个成铃时施用。为防止追肥后营养生长过旺,可根据长势适量配合化控。二是遇旱浇水。浇水时应掌握隔沟小水轻浇,以防浇水后遇雨造成徒长。三是地膜棉在进入雨季后,及时将地膜揭除,以防膜下干旱,影响棉花根系发育。四是遇涝及时排水。
7棉花徒长,化控偏晚
主要表现:在降水过多或肥水过量时,棉株高大、田间荫蔽、通风透光不良、中下部蕾铃脱落严重,造成产量下降,品质降低。
预防措施:一是对有旺长趋势的棉田及早化控,不要等到旺长以后再化控。二是追肥浇水及降雨后,根据肥水情况及时化控。三是化控应从苗期开始,保持棉株稳健生长,化控药剂助壮素用量,苗期一般亩用量1~2毫升,盛蕾至初花期6~12毫升,盛花结铃期12~15毫升。四是化控浓度宁低勿高,化控后仍旺长的可间隔7~8天再化控1次,全程化控3~4次。五是化控后遇旱及时浇水。
8枯、黄萎病难以控制
主要表现:棉株矮化,叶片黄化,产生斑块、网纹、青枯、落叶等多种症状,棉茎维管变褐,结铃少,严重时整株死亡;枯、黄萎病发病时间长,枯萎病从苗期开始发病,黄萎病从蕾期开始发病,病期3个多月,这两种病害对棉花产量影响较大。
防治措施:一是培育壮苗,提高棉花的抗病能力。二是在枯、黄萎两种病发病高峰期(即6月中下旬现蕾期和8月份花铃期),每隔7~10天用药1次,连续用药3~4次。三是降雨和浇水后形成发病高峰,要及时用药。四是选用50%多菌灵可湿性粉剂1000倍液或70%甲基托布津800倍液加腐殖酸类叶面肥混合喷施,以控制病害的发展。
9防治盲蝽方法不当
主要表现:子叶期幼芽被害,表现枯顶形成“公棉花”;叶片被害,形成“破叶疯”;幼蕾被害则由黄变黑。2~3天后脱落;中型蕾被害则形成张口蕾;幼铃被害产生水渍状斑点,重则僵化脱落;顶心或旁心受害形成“扫帚棉”。
预防措施:一是根据棉花被害症状以在傍晚前后及时采取统一防治为好。二是药剂可选用乙酰甲胺磷加菊酯类农药,或乐斯本加菊酯类农药防治。三是喷药时要喷匀打透,叶片正反面都应打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