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 翼
1950年10月2日,在朝鲜战争爆发3个多月后,毛泽东致电斯大林:“我们决定用志愿军名义派一部分军队至朝鲜境内和美国及其走狗李承晚的军队作战,援助朝鲜同志。”“根据我们所知的材料,美国一个军(两个步兵师及一个机械化师)包括坦克炮及高射炮在内,共有七公分至二十四公分口径的各种炮一千五百门,而我们的一个军(三个师)只有这样的炮三十六门。……因此,我军目前尚无一次歼灭一个美国军的把握。而既已决定和美国人作战,就应准备当着美国统帅部在一个战役作战的战场上集中它的一个军和我军作战的时候,我军能够有四倍于敌人的兵力(即用我们的四个军对付敌人的一个军)和一倍半至两倍于敌人的火力(即用二千二百门至三千门七公分口径以上的各种炮对付敌人同样口径的一千五百门炮),而有把握地干净地彻底地歼灭敌人的一个军。”毛泽东对炮兵的重视,在字里行间跃然而出。
为了打败美国侵略者,新中国和人民领袖决定加快炮兵建设……
毛泽东点将“小钢炮”
还在1950年年初,中央军委就根据国内外形势和我军面临的任务,作出了建立一支强大的国防军的决策,并决定组建军兵种领导机关。谁来掌舵炮兵?毛泽东幽默地发话:“红四方面军有个陈锡联,外号叫‘小钢炮,搞炮兵当然是内行!”
陈锡联,1915年生1月4日出生于湖北省黄安(今红安)县詹店乡彭家村一个贫农家庭,1929年4月参加中国工农红军。1935年9月,刚刚二十出头的陈锡联担任了红四方面军第4军第10师师长,是方面军总指挥徐向前的爱将。从大别山转战到川陕苏区再到会师陕北,他作战勇敢,屡建战功,被指战员们誉为“小钢炮”,李先念赞他“打仗数第一”。
1937年8月,陈锡联任八路军129师第385旅769团团长。当年10月,他率部夜袭阳明堡日军机场,一举击毁日军飞机24架,取得129师抗日的首战胜利,受到八路军总部嘉奖。1938年6月,陈锡联升任第385旅旅长,在百团大战中因率部扼守狮垴山而名扬军中。1940年8月至12月间,陈锡联率新385旅参加百团大战,在正太铁路西段进行破击战,重点破击阳泉至榆次段。战役一发起,他就指挥部队抢先占领了狮垴山。狮垴山高踞阳泉城西南,貌似一头威猛的雄狮逼视阳泉,扼守正太铁路咽喉,地理位置极其重要。能否控制狮垴山,是129师此役成败的关键。为抢回狮垴山,驻阳泉的日军旅团部倾巢出动,几架飞机低空轰炸扫射,不断施放毒气,地面部队轮番猛攻,每前进一段就构筑工事,与八路军展开反复争夺。陈锡联亲临前沿,指挥部队寸土必争,与日伪军血战7昼夜,截断了正太铁路,有力地掩护了破路部队翼侧的安全。后来,陈锡联坚守狮垴山的作战心得发表在《新华日报》华北版上。
1945年10月起,陈锡联历任晋冀鲁豫军区和晋冀鲁豫野战军(后为中原野战军)第3纵队司令员、第二野战军3兵团司令员。建国后,陈锡联历任中共重庆市委第一书记、市长和川东军区司令员。
1950年4月,毛泽东任命陈锡联为军委炮兵司令员。接到命令,陈锡联忐忑不安地对老首长刘伯承、邓小平说:“自己长期在刘邓首长领导下工作,没有统率一个兵种的经验,怕干不了。”刘邓首长勉励他:“还是那句老话,革命需要,不会可以学!”
1950年10月20日,陈锡联到中央军委报到,次日正式到炮兵就任。此前,中央军委已抽调四野特种兵副司令员苏进到京筹建炮兵领导机关,并担任炮兵副司令员兼参谋长。苏进熟悉炮兵业务,他在华北军区炮兵司令部的协助下,很短时间就筹建起一个二三十人的机关班子。1950年8月1日,人民解放军炮兵领导机构宣布正式成立。10月初,又召开了有各军区炮兵负责人参加的第一次炮兵会议。
领导大规模扩建炮兵部队
1951年初,为适应国防和朝鲜战场的迫切需要,陈锡联请求中央军委将四野炮兵机关的大部分人员调京,充实军委炮兵机关。与此同时,在华东、东北、西北军区也相应建立了炮兵领导机构。4月,中央军委任命炮兵领导班子成员:彭嘉庆为第一副政委兼政治部主任,贾陶为参谋长,苏进改兼军械部长。5月9日,中共炮兵委员会正式成立,陈锡联担任书记,彭嘉庆为副书记。6月,中央军委批准了炮兵党委的建议,在步兵军、师两级设立炮兵主任,至此形成了自上而下的炮兵领导体制,炮兵建设进入了大发展时期。
建国初期的各项工作,都有着服从和服务于战争的特点,炮兵的建设发展自不例外。
一方面,败逃台湾的蒋介石不甘心失败,经常派兵袭扰大陆沿海地区,尤其是对沿海大城市和工业基地频繁进行空袭。当时,我军只有6个高炮团,兵力与任务很不适应。另一方面,抗美援朝开始后,志愿军面对以美国陆、海、空军为主组成的具有现代化装备的所谓“联合国军”,地面火力与对空火力均处于绝对劣势。为壮大志愿军对地面、空中的火力打击力量,有效支援和掩护步兵作战,炮兵也必须加强。
为了搞好国内防空和支援朝鲜前线,陈锡联等受命迅速大规模组建和扩建炮兵部队。1950年11月,因志愿军在朝预备炮兵只有3个师部、14个团又3个营,战场压力很大,经陈锡联等向中央军委请求,从西北、西南、中南等军区共调给军委炮兵8个“有良好的军政素质和丰富的作战经验”的步兵师,用以改建新的炮兵部队。为使他们迅速掌握炮兵技术,陈锡联等先后在黑龙江、辽宁、河北、山东4省迅速组建了8个训练基地,采取了“紧张的、短期突击的、战时的训练方法”进行改装训练。首先,按照炮兵的组织编制进行整编,各级干部到位;尔后,将各级军事干部集中到军委炮校和防空学校短训,掌握急需的炮兵战术技术,其他人员则留在基地,由从老炮兵部队抽调的干部和技术骨干担任教练,学习掌握火炮、器材的操作使用及有关知识;最后,干部从炮校和防空学校结业回到基地后,再和部队进行必要的合练。两三个月后,完成改装、训练任务的部队被输送到抗美援朝前线,发挥了重要作用。到1953年底,全军预备炮兵已达23个师(含火箭炮两个师、高炮6个师)88个团和22个独立营;共组建军、师属炮兵团109个,战防炮营、高炮营各数十个,加上团、营属炮兵分队及机关、院校,全部兵力共计30余万人,为1950年初的3倍多。
在部队规模迅速发展的同时,炮兵武器装备也有了质的飞跃,这也要归功于陈锡联。抗美援朝初期,我军炮兵武器装备的计划和调配工作,由军委炮兵军械部负责,开始由苏进兼部长。1951年秋冬,中央军委决定将总后勤部军械部与炮兵军械部合并,改为军委军械部(曾经是中央军委八总部之一),由陈锡联兼任部长,负责全军各军兵种通用火炮、枪械、弹药等的计划、调配和管理工作。陈锡联后来回忆:“从1950年到1953年7月,我们订购接收了苏式火炮数千门,以及相应的运输、牵引工具和观察、通信等配套装备。这些火炮中,有相当部分是大口径远射程的加农榴弹炮,还有压制集团目标的火箭炮和对付中空目标的高射炮;所有火炮的战术技术性能和配套程度,较之旧杂式火炮都有很大提高。我们按照先满足在朝作战部队,后解决在国防前线和准备入朝参战部队的原则,有步骤地装备了82个炮兵团又177个炮兵营。同时,将堪用的旧杂式火炮进行维修,按炮种、性能进行调整。通过这些措施,使预备炮兵的火炮总数翻了一番,其中仅苏式火炮就达70%以上,摩托化炮兵团增加了8倍。这样,通过短短一两年的努力,使炮兵的武器装备基本上实现了由多国杂式装备向主要使用苏式装备、以骡马炮兵为主向摩托炮兵为主的转变,我军炮兵基本形成了一支既可与其他军兵种协同作战,又可单独遂行火力任务的战斗兵种。”
领导炮兵院校建设兼任炮院院长
炮兵既是个战斗兵种,又是个技术兵种。培养造就干部,提高干部的战术技术水平,是提高炮兵部队整体素质的决定性因素。在投身抗美援朝战事、炮兵队伍迅速扩大、技术装备不断更新的情况下,这一点尤其重要。军委炮兵机关成立后,陈锡联着力把干部成长的主要途径转变到院校培养方面来。
1951年年初,军委炮校准备办一个校刊,叫《炮兵教育》。陈锡联恳请毛泽东主席和朱德总司令题词。报告送去的第二天,军委办公厅就派人把题词送来了,毛泽东的题词是:“为建设强大的人民炮兵而奋斗!”朱德的题词是:“努力学习,提高自己的思想水平、政治水平,掌握现代化的炮兵技术,只有这样,才能很好地担负起保卫祖国的任务。”
在党中央、中央军委的关怀支持下,在陈锡联的直接领导下,炮兵的院校建设发展很快:1951年2月,西北军区成立了解放军第一炮兵学校;1951年3月,西南军区成立了解放军第二炮兵学校,西南军区炮兵司令员孔从周兼任校长;1950年12月,华东军区成立了解放军第三炮兵学校,华东军区炮兵司令员陈锐霆兼任校长;1951年5月,以炮兵第5师师部为基础,在郑州组成解放军第四炮兵学校;1951年8月,以炮兵第32师为基础,在沈阳成立解放军第五炮兵学校,东北军区副司令员宋承志兼任校长;1951年2月,华北军区成立了解放军第六炮兵学校;1952年7月,军委炮兵学校改称军委高级炮兵学校,培养中、高级指挥人才。
在大力建设指挥学校的同时,各类技术、文化学校也有了很大发展。从1952年下半年到1954年上半年,不到两年时间内先后改建或组建了3所技术学校、8所预备学校、10所文化速成中学及1个干部短训基地。短短几年时间,通过各级各类学校的培养及各种形式的轮训,全军炮兵共培训出数万名干部和数万名技术骨干,基本满足了炮兵大规模发展的需要。
随着全军正规化、现代化建设的不断发展,中央军委决定以南京军事学院炮兵系为基础建立炮兵学院。
1956年5月,中共炮兵党委根据中央军委组建兵种学院的指示,成立了炮兵学院筹备委员会,陈锡联指定由炮兵副司令员苏进领导筹委会工作。次年7月9日,中国人民解放军炮兵学院在河北宣化正式成立,学院隶属军委炮兵领导,陈锡联兼任院长,贾陶、高存信任副院长,主要任务是培养全军团以上军事指挥员和参谋、教员及外国留学生。
1958年3月1日,炮兵学院举行了第一期学员开学典礼。陈锡联在开学典礼上讲话要求:“炮兵学院除了担负培训干部的任务以外,还要把开展炮兵科学研究工作作为一项重要的任务。学院必须以最新的军事科学技术成就作为教学内容。要在研究和发展炮兵学术方面成为全军炮兵的中心。”炮兵学院的成立,标志着我军炮兵已经形成了既有初级学校,又有高级院校,既有指挥学校,又有技术学校和文化学校,既能培养地面炮兵干部,又能培养高射炮兵干部,既能培养基层干部,又能培养高级干部的完整的教育培训体系,实现了干部培养以战场锻炼为主向以学校培养为主的转变和学校由分散领导到集中统一领导的转变。
在大量创办学校、着力提高炮兵部队的文化知识水平的热潮中,陈锡联深刻感到,领导一支技术化的兵种,自己的文化知识也要有一个大的提高。1954年春,为了弥补文化基础知识的不足,陈锡联先进入解放军政治学院学了一年的文化课;1955年5月,又进入南京军事学院战役系学习,成为战役系第一批学员。“在这个系一起学习的有50多名同志,记得有杨得志、韩先楚、张震、廖汉生、秦基伟等,都是我军军以上高级指挥员。刘帅担任军事学院院长,他对我们的学习抓得很紧……我们这些人也不含糊,就像当年一门心思打仗一样,聚精会神、如饥似渴地学习马克思、恩格斯、列宁、斯大林的军事学说和毛主席军事思想,广泛涉猎各种现代军事知识……通过两年的学习,我们感到各方面都有很大的提高。”1955年9月,在军事学院学习的陈锡联被授予上将军衔,荣获一级八一勋章、一级独立自由勋章、一级解放勋章。
1956年1月,是军事学院建院5周年,陈锡联因为工作积极,学习成绩优异而受到学院表彰,被授予二等奖,刘伯承院长还亲自奖给了他一支刻有自己亲笔签名的钢笔。
人民炮兵扬威朝鲜战场威震台湾海峡
随着炮兵部队源源不断地投入战场,装备上敌优我劣的差距逐渐缩小,战场面貌大为改观。在1952年“秋季反击作战”中,志愿军步兵攻击敌一个连的阵地时,通常能得到8至10个炮兵连的火力支援。在举世闻名的上甘岭防御战役中,志愿军炮兵以强大的火力,支援、掩护步兵作战,打退敌数百次冲击,毁伤敌机数百架,火炮百余门,以及坦克、车辆等大量技术兵器,毙伤敌2.5万余人,其中被志愿军炮火毙伤者达一半以上。当年12月,毛泽东特别指出:“今年秋季作战,我取得如此胜利,除由于官兵勇敢、工事坚固、指挥得当、供应不缺外,炮火的猛烈和射击的准确实为致胜的要素。”
1953年7月,志愿军发动金城反击战役,志愿军集中了上千余门火炮,其中在主要进攻地段,形成了每公里百门以上的火炮密度,同时对敌实施火力突击,半小时内即将敌苦心经营的坚固工事大部摧毁。志愿军步兵占领敌阵地后,“联合国军”在飞机、坦克、大炮的掩护下猖狂向志愿军反扑。此时,志愿军炮兵各显神勇,一面积极以火力支援步兵巩固阵地,一面直接大量杀伤敌人。有的敌人正向志愿军阵地前沿运动或刚刚集结时,即被志愿军炮火击退或歼灭。“在争夺一个高地时,我军打退敌73次反冲击,其中有56次是被我炮火直接击溃。”
在进行地面争夺的同时,志愿军炮兵与敌人展开空中争夺。敌人依仗其“空中优势”,对志愿军后方交通线狂轰滥炸。为此,志愿军与敌人展开了10个月的反“绞杀战”。期间,“我高射炮兵共击落敌机264架,击伤1070架,粉碎了敌妄图通过空中封锁,切断我前方供应的战略企图。”以致美军哀叹:“敌之高射炮火稠密猛烈,几乎难以完成轰炸任务……美国飞机在朝鲜通行无阻的日子已经过去了。”
在著名的“万炮轰金门”作战中,陈锡联领导的炮兵更是威震台湾海峡!
上世纪50年代中期,国民党军不断炮击大陆福建沿海村镇,叫嚣“反攻大陆”。为打击其嚣张气焰,并牵制美帝在中东的军事行动,毛泽东决定对盘踞在大、小金门的国民党军进行惩罚性炮击。1958年8月20日,毛泽东在北戴河召开会议,研究部署炮击金门问题。毛泽东问陈锡联:抗美援朝打了以后,炮弹还有没有?陈锡联回答:炮弹没问题,但是不知道金门有多远的距离。毛泽东说:你要到前线去看看。陈锡联随即带人到了福建前线,参与炮击金门的准备工作。
炮击金门,既是一场军事斗争,也是一场政治斗争和外交斗争。 “当时,炮兵调来了3个师,还调来1个坦克团。这次调动都是晚上行动,重炮加上坦克,夜间经过福州开往前线,轰轰隆隆,连街道都震动了。”
炮兵参战部队的兵力部署,是分别组成两个炮兵群和两个高炮群。炮兵群的主要任务,是摧毁金门岛国民党军防御指挥部,歼灭和压制其炮兵阵地,击毁主要仓库,封锁机场和海上运输交通线,杀伤其有生力量;同时,压制小金门、大担、二担岛上的敌炮兵阵地,杀伤其有生力量。高炮群的主要任务,是掩护我地面炮兵战斗队形和集美海堤、厦门市区。陈锡联到福建前线后,对两个炮兵群和两个高炮群的炮击准备情况进行了详细检查,给参战炮兵部队以热情的鼓励。
8月23日,福建前线炮兵部队近500门大炮一起开火,在准确、猛烈的炮击下,金门岛国民党军防卫部和两个师部、两个团部及炮兵阵地、料罗湾舰艇目标均被击中。据通报,金门告台湾说:“防卫部……损失很大,有线通信线路被打坏,联络中断,3条载波线被打坏2条,空军联络台被击毁,机场及雷达站均遭炮击,共伤亡200余人,美国顾问团20余人下落不明。”“据悉,金门防卫部副司令赵家骧中将被击毙,副司令吉星文中将、参谋长刘明圭中将被击伤。”次日,进行二次炮击,使金门机场、料罗湾海空运输基本中断。
炮击之后,参战炮兵部队做了调整,增调了一些预备炮兵和队属炮兵,将两个炮兵群分编为10个炮兵分群,进一步加强了炮击兵力。
9月4日,中国政府发表声明,宣布中国领海宽度为12海里。9月7日,美国政府无视中国政府声明,公然派军舰侵入中国领海为国民党军舰护航。8日,福建前线进行第三次炮击,重点打击料罗湾靠岸的舰只和金门岛主要目标,击毁击伤敌舰各1艘,迫使美舰迅速离开国民党军舰,停泊在料罗湾12海里之外。
从1958年8月23日至1959年1月7日,福建前线炮兵共进行了7次大规模的炮击和100余次中、小规模的炮击,发射各种炮弹37万余发,毙伤敌6000余人,毁伤敌军舰24艘,击落飞机18架,击伤19架,摧毁敌大批防御工事,达到了惩罚国民党军、警告美帝国主义的战略目的。
牵头负责勘察综合导弹试验靶场
在炮兵工作期间,陈锡联“有一段经历终生难忘,这就是在党中央、国务院、中央军委的直接领导下,我们炮兵组织参与了我国第一个综合导弹试验靶场的勘察定点工作,这个靶场就是现在的酒泉卫星发射中心。”
1956年5月,周恩来在中央军委一次会议上正式宣布了党中央关于发展导弹武器的决定,同时批准组建国防部导弹管理局和导弹研究院即国防部五院。1957年下半年,为使导弹研制和导弹试验工作同步发展,中央军委决定筹建导弹试验靶场(基地),并成立了靶场筹建委员会。
1957年10月15日,中苏两国签定《关于生产新式武器和军事技术装备以及在中国建立综合性原子能工业的协定》。根据《协定》,苏联将向中国提供地地、地空、空空导弹样品和有关技术资料,派遣技术专家协助中国勘建导弹试验靶场。随后,国防部长彭德怀指示,靶场的组建和建成后的维护管理由炮兵负责。
1958年年初,苏联专家组牵头对东北、华北等地区进行了空中勘察后,认为上述地区不宜建设靶场。陈锡联向彭德怀报告了勘察组的意见,并提出了重点勘察西北地区的建议。几天后的一个晚上,彭德怀把陈锡联和总参作战部部长王尚荣叫到家里,他对陈锡联说:要尽快确定靶场场址,由你牵个头,和王尚荣同志一起,再找一些人,到西北去选一个合适的地方;至于将来靶场的建制,可能放在炮兵,也可能不在炮兵,先由你牵头负责勘察工作。
受领任务后,陈锡联和王尚荣商量了几次,确定了参加勘察的人选、路线及大致行程安排等具体事宜,然后派专人先到兰州军区向军区司令员、政委汇报,请兰州军区协助保障。
1958年1月18日,陈锡联一行50余人组成导弹试验靶场勘察队(对外称炮兵营房建筑场地勘察队),乘伊尔—14飞到兰州。考虑到甘肃酒泉有个飞机场,而且这一带是陈锡联原计划勘察的重点地区,他们即沿河西走廊到了酒泉,随后在酒泉周围进行了几天的空中勘察。从空中看,这一带戈壁茫茫,人烟稀少,地形条件比较理想。勘察队当即对这一带的邻接情况、社会环境、交通条件、自然资源、气候气象、电力供应、通讯联络等方面进行了详细踏勘,还在酒泉以东、以北的戈壁、沙漠和周围几个县转了转。经过多天的勘察,陈锡联得出初步结论,就准备把场址定在这里。
初步确定了靶场的选区,陈锡联一行乘飞机向西沿着将来导弹试验航区到了乌鲁木齐,准备在南疆一带选择弹着区。他们在南疆一些地区勘察了几天,想选择一块既不是沙漠、又不是山区的开阔地作为弹着区,在了解了当地的人口分布情况,与酒泉的距离后,他们又回到乌鲁木齐再飞回酒泉,又仔细看了看。回到兰州后,他们研究分析了各地区勘察的基本情况,经过全面衡量比较,总体感觉:这一带地势平坦、开阔、移民不多,便于保密,水源条件好。从这些因素综合考虑,确定把这个地区作为综合导弹试验靶场的场址。
回到北京后,陈锡联将勘察报告直接送给了彭德怀。
2月14日,中央军委专门听取了陈锡联等的汇报。参加人员有彭德怀、聂荣臻、中央军委秘书长黄克诚、海军司令员肖劲光、空军司令员刘亚楼等。随后,勘察报告呈送党中央和毛泽东、周恩来。不久,中央批准了这个报告。最终,靶场的工程勘察和施工,中央军委交给了工程兵陈士榘司令员,靶场机构由孙继先的第20兵团为主组建,但建制还放在炮兵。
正确发挥苏联专家在炮兵的作用
建国初期,中央军委聘请了几批苏联专家到各军兵种担任顾问。在炮兵工作过的苏联专家,前前后后有几十人,少部分在机关,大部分在学校,部队则几乎没有。这些苏联专家工作认真,对我军炮兵建设提出了许多好的建议和意见,给了我们很大帮助。但他们在工作中也时常表现出老大思想,听不进不同意见。这时,陈锡联总是坚持原则,正确发挥苏联顾问的作用,从不顾问云自己亦云。当时,炮兵部队每个连队都设计算员(当时还是手工计算),要求具有一定的文化水平。但炮兵战士绝大多数来自农村,文化不高,不少还是文盲,计算员确实不好找。苏联专家提出,要在征兵时多征一些高中生。可当时海军、空军对兵员的文化要求也很高,高中生优先保障了他们。苏联专家对此很恼火,要陈锡联到中央军委那里争名额,他们甚至偏执地说:“海军、空军的技术不如我们炮兵高级,一个飞行员其实就是一个汽车驾驶员,炮兵才是真正的技术兵种,要优先保障我们。”显然,他们的说法是不对的。但陈锡联没有严词拒绝,而是耐心向他们解释:我们国家刚解放不久,有文化的青年不多。我们把高中生都征来,海、空军就没有了。全军是一个整体,炮兵只是其中的一个组成部分,我们要有全局观念,不能搞本位主义。战士们文化低,可以办学校,自己培养中学生。谈话中,他还诚恳地对苏联专家说:我自己就是一个放牛娃,没有进过学堂,到了部队后才学的文化。双方争论的结果,还是按陈锡联的意见办。“当然,这些专家的出发点是为了炮兵建设,本意是好的,只是对我们的国情、军情不了解。”
上世纪50年代后期,陈锡联等炮兵领导开始自觉地将苏军炮兵的先进经验与我军炮兵的建设实际结合起来,走有我军炮兵特色的建设之路。1959年春,编写炮兵战斗条令,苏联专家提议:继续使用苏联炮兵战斗条令,所有社会主义国家军队的炮兵都用这个战斗条令。陈锡联坚决不同意,他明确提出:过去炮兵使用的战斗条令是苏军根据二战经验编的,已不适应现实情况;新的战斗条令,一定要以毛泽东思想为指针,以保卫祖国的战略方针为依据,总结我军作战经验,特别是抗美援朝作战经验,借鉴和吸收苏联及其他国家的经验,把科学性与可行性结合起来,以科学理论指导炮兵战斗实践。最终,陈锡联的意见得到采纳。炮兵战斗条令的编写与颁发,从一个侧面表明我军炮兵建设已摆脱苏军的影响,走上了一条具有我军炮兵特色的建设发展道路。
1959年10月,陈锡联调任沈阳军区司令员。从1950年10月到1959年10月,陈锡联在军委炮兵工作了整整9年。“这一时期,正是我军炮兵大规模发展、大幅度提高、大踏步前进的时期。无论建设规模、部队素质还是正规化程度,都比解放战争时期迈进了一大步。在巩固国防、抵御侵略的对敌斗争中,军委炮兵不辱使命,圆满完成了抗美援朝和保卫祖国的伟大任务。”
1999年6月10日,陈锡联与世长辞。12月11日,时任中央军委副主席张万年、迟浩田联名在人民日报发表文章《人民功臣英雄本色——深切怀念陈锡联同志》,其中对陈锡联主持军委炮兵工作的业绩予以了高度评价:“1950年10月,他任军委炮兵司令员时,全军仅有4个炮兵师部,70多个炮兵团以及一些分队。2万余门火炮大都是战场缴获的,种类繁杂。在党中央、中央军委的领导下,陈锡联按照‘大量发展新的炮兵,同时加强提高老的炮兵的方针,主持制定发展规划,组织部队改装,组建炮兵院校,进口和研制炮兵装备,做了大量开创性工作。到50年代末期,我军预备炮兵和队属炮兵达到了队伍壮大、编程合理、配套齐全、训练正规的要求,在抗美援朝、炮击金门中发挥了重要作用。他在为我国第一个导弹试验基地选址过程中,带领专家组,乘飞机穿越戈壁沙漠,骑着骆驼多次出入无人区,掌握了大量第一手资料,向军委写出报告,得到毛主席、中央军委的批准,为我军战略导弹部队的创建作出了重要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