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英南
杨澄甫宗师说:“太极拳乃柔中寓刚,绵里藏针之艺术……故研究此道者,须经过一定的程序与相当之时日。”又说:“学者尤宜先求其像,以养其气,久之自然能得其理矣。”宗师所述,精辟地阐明了太极拳习练的至关重要之处,是“经过一定的程序”及“逐日自身之锻炼”。在程序上,一须“求其像”,二是“养其气”,三为“得其理”。这是从招式、意气到拳理方面的习练程序。宗师还说:“先练顺,次练劲,后练巧。”这是从套路、劲力到技巧方面的习练程序。
一、形似阶段(“依样葫芦”阶段)
学习太极拳术,应先熟习拳架,然后再习练高层功法和技术。而熟习拳架,首先得把拳架(套路)学像,得先把架子中的动作招式做标准,即“照拳谱上各式名称,一式一式由师指教,学者悉心静气,默记揣摹,而照行之”。拳架中每招每式均要按规定的动作去做。这个阶段要求学者较为熟练、顺当地盘架子,依样画葫芦,是模是样,动作招式大致准确。手眼身法步均按杨式太极拳规定的动作要领去做,为以后两个阶段的习练打好基础。习练时,一定要按照澄甫宗师《太极拳说十要》的要求去做。身法必须中正,不歪不斜,不偏不倚;腰腿肩肘要松要沉,动作不起强劲;步法宜分虚实;全身上下靠腰带动;动作轻柔缓慢,连绵不断。对一些招式的过渡动作和细节要反复练好。动作方向及手足所摆放的位置也要尽量准确到位。否则,“学拳容易改拳难”,形成“痼弊”习惯后,就不容易改正了。
笔者在教学实践中,发现这一阶段的习练者最容易出现以下弊病。
一是全身肌肉紧张,不能放松,起犟劲。所以打起拳来动作生硬。独立步、换步或移步时站立不稳。二是身法不正,或前俯后仰,或左歪右斜,上下不相随,内外不相合。三是步法不规范,不正确。弓步前足掌外撇,后足掌外摆角度过大;前弓脚小腿与地面不垂直,膝盖超越脚跟;虚步前后两足虚实不明,后足坐而不实,前足撑而无劲。四是耸肩抬肘。如两臂交合(俗称“抱球”)和作拥势时肘部上抬,肩部也随之耸起,致使上肢动作生硬呆滞,不够灵活。五是抬足翘掌,手足僵紧。如脚跟着地和虚步和后坐转身时的前足掌抬起过高,引起脚踝和膝胯僵紧,即“一高三个紧”,动作不够松顺自然。一些上拥(上拥)动作,诸如白鹤晾翅、转身撇身捶、玉女穿梭等招式的上手掌后翘,也会引起腕肘肩“三个紧”。在第一阶段,还会存在其它问题,但主要是以上五个方面。如果在明师的指导下,克服以上问题,做到形似就不难了。
第一阶段的习练要求,动作招式基本熟练,能够从头到尾把一套拳顺顺当当打下来,就可以进入第二阶段,即神似阶段的练习了。
二、神似阶段(以意行气阶段)
所谓神,是指习练者练拳时的神韵和气势。就是将蕴于体内的精气神着形于外,在每招每式中表现出来。打拳不仅招式动作要正确,而且从中透现出一种“神气活现”、刚韧无比的神韵和气势。这个阶段主要讲求用意和行气,打拳时意用得好,气行得顺,神韵和气势才能着形于外。所谓意,就是意念意识,即打拳的意念和意识。打拳时身心皆要放松,集中精神,心静体舒,用意念和意识去引导每招每式,“静静地把一趟拳形容出来”。这里的气,是指体内无形的真元之气。练拳时只要用好了意,身心能松能静(净),气就会于体内自然行之。
这个阶段练拳,首先必须讲求松沉。如果全身上下不松不沉,动作僵硬,神韵就透现不出来,更谈不上气势。所以,要打出神韵和气势,松沉是第一要义。要做到松沉,就要全身放松。所谓四肢百骸,一松皆松,不可有一丝一毫的僵硬之态。行拳时要轻松自然,用意识去引导招式,不尚拙力,也就是拳论所说的“用意不用力”。这点做到了,松沉就自然在行拳中透现出来了。其次,动作必须圆活缓陧,连绵不断。太极拳运动是弧形运动,是圆的运动。拳论说:“无使有凸凹处,无使有断续处。”这就要求每个招式都要圆活缓慢,连绵不断。否则,就失去了松柔圆活的拳意和神韵,也无“如长江大河,滔滔不绝”之气势。
再次,走架时注重转腰,且要虚实分明。转腰松腰、虚实分明,是澄甫宗师《太极拳说十要》中的主要内容。腰用得不好,虚实不分,松和沉也不能实现。拳论说:“腰如车轴,气如车轮”,“虚实宜分清楚,一处自有一处虚实,处处总此一虚实”等等,足以说明转腰和分虚实的重要性。腰胯松了,动作就和顺自然了;虚实分明,内气自然下沉运行。这样,就有了拳意,就有了神韵和气势。
最后,关于呼吸。在第一、第二阶段的习练中,采用自然呼吸为宜。因为,在这两个阶段中,习练者的精气神尚未凝聚,自然呼吸有利于神舒体静地缓缓演练拳架,减轻考虑动作如何配合呼吸的思想负担和精神负担,更好地把拳架准确无误地、形神兼备地表现出来。但是,在呼吸方式上宜采用逆腹式呼吸。因为胸式呼吸只用胸部(肺部)进行自然浅呼吸,肺活量小,未能牵动呼吸肌、横膈膜及腹部、肋软骨组织等组织和器官。而逆腹式呼吸属自然深呼吸,吸气时小腹自然内收,有意识地把气从腹腔(下丹田)缓缓地提至横膈膜之上(胸腔下部),呼气时把气从胸腔下部慢慢地沉至腹腔,腹部自然鼓起。这样的呼吸不但能牵动胸腔和肺部,还能牵动腹腔、横膈膜、肠、胃、肋软骨等组织和器官,加强这些组织器官的活动,从而达到内炼之目的。
这个阶段的行功走架,在外体现了以腰为轴,节节贯穿,以内气催动外形,柔缓于外,刚疾于内。在内则意动形动,意到气到。内气充实,劲力饱满,柔中寓刚,刚柔相济。
在第二阶段的练习中,可在老师的指导下开始习练单推手、平圆推手、四正推手和大捋等,以加强听劲、摸劲等知己知彼功夫。还可逐步习练太极剑、太极刀和太极大枪等器械,以锻炼腰身及臂膀劲道的运用和准确的发劲方向。
经过第二阶段之后,行功走架时神韵和气势均已达到较为自然完美的程度,即可进入第三阶段,即神聚阶段的习练。
三、神聚阶段(技击意想阶段)
这个阶段是习练杨式太极拳的高级阶段。在此阶段,还须进一步炼意,使意不仅仅只引导动作招式,还要与形气神高度凝聚并融为一体,致神内敛,不使外溢。从而达到“炼精化气,炼气化神,炼神还虚”的空灵境界。
此阶段是一个艰苦的锻炼过程。它需要身心极度放松,使各种招式变为一种自然而然的肢体动作。它的招式不是“做”出来的,也不是“打”出来的,而是意与气自然而然地催动腰身手头足形成自然、准确、规范的动作,是形神意气劲的高度凝聚。从这种形神意气劲的高度凝聚而形成的动作招式,自身感觉既轻灵又自然,既虚无又沉稳,犹如行云流水,全身松静自如,从而进入一种无天无地,无物无我,虚幻灵空的精神境界。
在这一阶段,在行功走架中可若隐若现地注入各种招式的技击意想。例如高探马和单鞭,左掌推出后,意想对方用左手挑拨,我即左臂外旋,叠压于对方左手腕,往怀内收采,右臂用横掌击打对方面部。此招式为沉、采和横劲的结合运用。
这一阶段,由于行功走架时形神意气劲的高度凝聚,再注入招式中的技击意想,在拳意上就会出现妙趣天成,趣味无穷的感觉。因为,有了攻防意识,虚幻灵空的精神境界就会得到充实,身心就愈为舒畅顺遂,体松神凝,满身轻利。在技击意想中把“敌”之来劲消化得无影无踪,在精神意气的催动下,避实击虚,松活弹抖,轻轻松松地把对方拍打出去……
同时,在这一阶段,如把呼吸与动作招式进行有机地配合,体内真气与内劲就会更有规律地按招式劲路缓缓运行,对健身强体和技击效能都大有裨益。当然,动作招式与呼吸的配合,不是自作主张的配合,也不是故意用意念引导的配合,它是生理自然要求的配合,是自然而然的配合,是在形神意气催动下的有机配合。这个阶段的呼吸,仍应采用逆腹式深呼吸。
此阶段,由于形神意气的高度凝聚,使刚劲渐消,柔劲渐长。这就是拳论所说的“炼精化气,炼气化神”。到了这一步,功夫至顺至柔,随心所欲,内劲充实,蓄而后发,引进落空,沾手即出,各种技击技能已达炉火纯青境地。至此,离武学的巅峰——“炼神还虚”和“阶及神明”恐怕没有多远了。
至于上述三个阶段的习练期限,由于练拳者的年龄、师承文化、资质等自身条件差异,自然不能一概而论。若有明师指导,又具较好的习练条件,每天坚持练拳两小时以上的习练者,第一阶段约需一年至三年,第二阶段约需三至五年。当然,这也只是一个大概的期限,并非绝对。因为,太极拳与其它拳术一样,拳技的长进程度因人而异,谁也无法作出统一的期限界定。至于第三阶段,其习练过程是相当艰苦和漫长的,是没有止境的。自太极拳产生数百年来,不少人穷毕生精力,孜孜不倦,梦寐以求,仍然未能达到这个阶段的最高境界。太极拳术博大精深,奥妙无穷,由此可见一斑。
(责任编辑柯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