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 方
新“读书无用论”正在蔓延!
数据显示,2009年,全国普通高校招生报名人数约为1020万,比去年减少了3.8%,约84万应届高中毕业生没报名参加今年的高考。除了广东、江苏等省份的高考报名人数比去年稍有增长或与去年基本持平之外,大多数省份的高考人数出现了减少的状况。山东省比2008年减少了约8万人,减幅超过10%。河南省减少了2.9万人,出现连年考生人数高涨后的首次下降,河北省减少了1.63万人.是1995年以来高考报名人数的首次下降;重庆市减少了2万人左右。
教育部高校学生司有关负责人在一次培训会上透露,我国大学生自动退学率年年增加,目前已统计出来的数据显示,2006年,全国高校新生报到流失率在5%-10%,也就是说在当年录取招收的475万学生中,有23.75万-47.5万的学生没有到校报到,仅湖北省就有超过5万名大学新生放弃录取;2007年,全国高校新生报到流失率达10%,也就是说在当年录取招收的570万学生中,有57万左右的学生没有到校报到。
上大学,一直是无数家庭改变命运的最热门追求。然而,如今在高校毕业生就业难和上大学成本居高不下等的多重冲击下,一些家庭“砸锅卖铁也要供孩子上大学”的热情开始减退,梦想不如饭碗、文凭不能改变命运的现状,粉碎了不少家庭靠读大学改变命运的信念,高投入,低回报,甚至零回报,使新“读书无用论”在我国农村和城市贫困阶层重新抬头。而“读书无用论”的情形,除了出现在高校中,还蔓延到了中学。
再看一些“旧闻”,我们可以进一步看出“新读书无用论”的蔓延情况:
《中国青年报》曾报道,在湖南省的一些乡村,初中生辍学现象严重。“因新的‘读书无用论思想和家长陈旧思想观念影响而辍学的占30.7%”。
《北京晨报》曾报道,在福建省的一些地方,农村中学生辍学率一直居高不下。学生“厌学”率的升高,已占总辍学率的80%左右。在学生“厌学”问题的背后,“读书无用论”的影子隐约可见。
《人民日报》曾报道,辽宁省农村一些中小学教学质量低下,每年能考上大学的人很少,很多学生感到希望渺茫,再加上目前大学的收费较高,大中专毕业生不包分配,工作难找,当地农村学校辍学问题相当严重,“读书无用论”的观念正在农村地区滋生蔓延。
《中国青年报》曾报道,安徽省多处地方的农村出现“读书无用,打工有理”的风气,“新读书无用论”影响严重。
“新华网”曾报道,河北省的一些地方初中辍学率竟高达近90%,“新读书无用论”在农村已经抬头。
《新华每日电讯》曾报道,江西省鄱阳县的几名女生在“新读书无用论”的影响下,放弃学业外出打工。“读了书也是为了出去打工,还不如现在早点出去找工作”是她们放弃学业的理由。
《长沙晚报》曾报道,湖南省一些乡村深受“新读书无用论”的影响,出现家里“有大学生不再是荣耀”的现象。《中国教育报》报道,湖北省部分农村“读书无用论”正在悄悄抬头,中小学辍学现象有所反弹。
在天涯论坛上曾出现一个帖子:一位网友自称是一个农民父亲,女儿该考大学了,这位父亲却犹豫了:曾经,考大学就意味着鲤鱼跳龙门,现在考大学却更像是一场赌博,家庭和个人付出了巨大的代价,培养出的却可能是一个找不到工作的孩子,与其这样,不如趁早让女儿出去打工,少读点书,未必不会更幸福。
自古以来,“书中自有黄金屋,书中自有千钟粟,书中自有颜如玉,书中车马多如簇”等劝学名篇就告诉人们:读书是人生的绝佳出路,只有读书才能得到权势、财富和美女,也因此,“万般皆下品,唯有读书高”成为中国老百姓最为信奉的一句至理名言,“读书改变命运,学习成就未来”更是知识经济时代人们最无可争议的共识。但是,现在,新“读书无用论”。正挑战着人们对读书的信仰和追求。
之所以在“读书无用论”前面加上“新”字,是因为如今流行的“读书无用论”与以前的“读书无用论”有着本质上的不同,它是一种被动信念,是人们内心无奈的真实想法,反映了一个群体对我国高等教育的失望。因为绝大多数农民和低收入者内心是渴望孩子读书出人头地的,但当他们面对着高额的教育代价以及暂时的“零回报”时,失望之下便产生了“读书无用”的说法。
新“读书无用论”是中国教育在社会转型期的一种阵痛。在市场经济条件下,许多人的价值观念和价值判断日趋多元化,对人生道路的选择也就不可能整齐划一。就业难、薪水低等不同程度存在的事实更对那些正迷茫徘徊的人对读书观的认知造成了强烈冲击,因此,“读书无用论”的蔓延和盛行是一种必然,这将成为我国今后发展的暗伤,必须引起整个社会的重视,并大力加以解决,否则我们国家未来将会为此付出沉重的代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