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小威
新课程改革的重点是“以促进学生发展为核心”,以学生的发展作为教学新的出发点和归宿。学生是发展的主题。教师重视学生的学习体验就是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重视学生学习体验就是关注学生的发展。在语文阅读教学中,要想达到对课文的真切解读与感悟,必须以阅读主体的阅读体验为支撑,学生的主体体验更应该成为阅读教学的立足点和珍贵的教学资源。
一、充分激发学生阅读兴趣
第一、要引导学生充分了解阅读的目的。读书的人都有一个体会,那就是在阅读时如果有了动机的驱使,就容易读下去,钻进去。也就是说,我们在阅读时不能没有目的。这就给我们教师提出了相应要求,在给学生的阅读安排时也要做到精心设计、认真安排、由浅入深、由易到难、巧设疑难问题,给学生领悟的机会和成功的快乐。同时,还要不断地相机诱导,让学生在阅读过程中,能够养成主动地进行研究、探索和创造的良好习惯。
第二、要注意调适渗透。阅读教学中,要激发学生兴趣,教师除运用动作、实物、多媒体、幻灯片、图片、师生表演等创设情境外,还应把课文内容与学校、家庭、社会生活实际紧紧联系在一起来调适学生的口味。
第三、教给学生一些具体的培养兴趣的方法。如:竞赛法:在课堂阅读教学中,采取各种读书竞赛法;展示法:教师把自己的阅读思路外化,使学生在被动的观察中认识阅读,并把它作为自己阅读的一个基本模式。方法很多,视具体情况而定。
二、巧妙的导读
《论语》说:“夫子循循善诱人。”教师在课堂教学中要循循善诱、善于提问、巧妙设问、启发引导、润物无声,充分地调动学生的思维能力,使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学到知识、掌握知识、开启智慧。在阅读教学中,教师的导是十分关键的。实际上教师的导就是指导学生正确的学习方法,使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能够跟上教师的思路,掌握准确的学习技能,在最短的时间里掌握所学的知识,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第一、导思路。在阅读教学中,段落、层次的划分、段意的归纳是必不可少的。然而,一味地要求学生划分段落、归纳段意,就会显得枯燥无味、死搬硬套,而且学生没有正确的方法,也不可能准确地将它划分出来。我在教学过程中,首先向学生讲授划分段落的意义,以及划分的方法,掌握划分段落的依据,比如时间的推移、地点的转换、事件的发展、感情的变化等。有的文章中有一个或若干个起承上启下作用的过渡段,这也是划分段落层次的主要标志。然后指导学生根据划分段落的依据去进行分段。这样一来,对分段、归纳段意,学生也就掌握了十之八九了。
第二、导问题。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如果因疑而学,则会促使其向无疑努力,以解决心中的疑。教师先提出问题,学生根据教师的引导,即刻展开讨论,对课文进行分析,理解文中所包含的深层意思。只有这样诱导学生自学、阅读、思考、解疑,教师才能在教学中做到收放自如,由不停地教逐步过渡到不教。
第三、导比较。有些课文所描写的情境、所反映的特征、所体现的主题,只有在比较中才能有所鉴别。因此,教师在教学中要善于诱导学生进行比较,辨出真伪,鉴别优劣,领悟深远,达到“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的境界。
第四、导朗读。如我在指导学生阅读文言文时,提示学生不仅要反复诵读,而且要切实掌握诵读文言文的三种方法。一是通读,疏解文意;二是朗读,推究文理;三是诵读,品味意境。学生根据教师的引导,层层深入,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三、大胆的放读
教学中的导是以教师为主体、学生为客体的教学活动。教学中的放是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客体的活动,放是在导的基础上进行的;导与放相辅相成、互相渗透,相互结合、相得益彰。我在阅读教学中,针对学生的个性特点,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让学生在自主自立的情况下去学习、分析、探索。我还在教学中鼓励学生通过自学自主解答问题。
比如我在教学一些自读课文时,首先,将学生分成几个小组,引导学生自己去朗读课文,弄清课文的大概内容;其次,由学生质疑,提出问题,学生一起讨论;再次,教师提出问题,学生再进行讨论;最后,师生共同综合分析总结。这样不仅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还调动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责任编辑 黄日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