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顺智
苏霍姆林斯基说:“美是一种心灵的体操”。美的熏陶可以帮助学生认识社会、感悟生活、发展健康个性,所以说要对学生进行美育教育。语文教材里每篇文章都是文质兼美的文学精品:有歌吟祖国山河的自然风光,有歌颂气吞山河、壮志凌云的英雄,有展示平凡人物的高尚事迹……这些内容,无一不是对美的展示和对美的向往。可见,语文教材是美的宫殿。然而许多语文教师为了应付考试,只注重对学生进行语文知识的训练,而忽略了对学生的美育教育。有位哲人说过,知识的缺陷可以由道德弥补,而道德的缺陷却不可能由知识来弥补,同样语文知识弥补不了审美。所以,在语文教学中千万不可忽视美育教育。那么,如何在语文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呢?
一、培养学生正确的审美观念
在培养学生审美观念的时候,选用适当的时间和方式,深入浅出地让学生了解一些基本美学常识,如什么是美,什么是美育,并理解其意义、性质、作用、范畴,初步掌握审美的方法。学生只有了解了这些美育的基本常识后,才能具有美的理想、美的情操、美的品德、美的素养,才能进行感受美、鉴赏美、创造美的活动,也才能“发展健康个性,逐步养成健全人格”。
二、通过语文教材激发学生对美的感受
朗读是语文学习的传统方法,也是审美感受的极好手段,中国古代文人非常重视吟读、朗诵之功。叶圣陶先生说“叙事叙情的文章,最好还要美读”,“激昂处还它激昂,委婉处还它委婉”,把文章的神情理趣,通过声调、语气传出来,让学生耳与心谋,得到深切的了解。“不知不觉地,内容与理法为读者自己的东西了,这是最可贵的一种境界”。叶老所描述的这种境界,就是通过吟诵朗读所达到的审美境界。所以说,正确的朗读,能使人体验到优美的韵味,能把握住文章的脉搏。如《再别康桥》,教师通过舒缓、深情而轻柔的朗读,让学生陶醉在作者所描绘的优美神奇的意境里,走进一幅美丽动人的图画。这诗情画意使学生心驰神往,美的感受陶冶学生美的情感,唤起美的联想和想象。实践证明:朗读课文是激发情趣的关键。通过朗读,课文中的美学意识得到了初步的揭示,美学价值得到了相应的开掘。所以说对课文的美读不可忽视。
三、借助课文培养学生对美的鉴赏
叶老说过,语文教学,“最要紧的还在多比较、多归纳、多揣摩、多体会”,“领会那种话中的话,字里行间的话”。因此,要充分体会文章的美感,还要咬文嚼字,把隐藏在话里的意思和情趣都体会出来。要从文艺修辞的角度,指导学生体会文章的遣词造句,注意其修辞的美妙动人之处,深刻感知作品所表达的丰富内涵,注意其形象美、情趣美、意组美。引导学生从形象入手,品味课文中的人物美,品味通过人物外貌、语言、行动、心理等提示出来的人物性格、品质和内在思想感情的美。阅读者受到美的感染和熏陶,会产生一种向善向美的内驱力,达到人格的逐渐完美。如教材中有国家危急时挺身而出的烛之武,有身残而志不残的海伦·凯勒,有《背影》中的父子情,有《藤野先生》中的师生情。这些都是通过生动而丰满的人物形象表现出来的,也是课文审美鉴赏的关键。教材中有优美的语言,有的像高山流水,有的如百鸟和鸣,有的似战鼓催征……这些美的语言对激发学生阅读兴趣、提高学生朗读能力和口头表达能力很有帮助。此外,课文还有美的结构、美的风格等,通过这些课文,能提高学生审美的能力。
四、引导学生进行美的创造
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审美观念,培养审美能力,最终的目的是激发学生的表现欲望,让他们去创造美。创造美是最高层次的思维活动。语文教学,不能仅局限于学生感知美、鉴赏美,还应该在教学中以作品直接描述的形象作为诱导,激发学生展开联想和想象的翅膀,进行美的创造。如《天净沙·秋思》可以让学生发挥联想和想象,把它改写成散文,这就是一种创造,一种对美的创造。作文教学和语文课外活动更是激发学生创造美的有效途径。平时,让学生多写日记,使学生丰富自己的生活积累,让学生留意、发现生活中美的东西:去探索生活的奥妙,绘制生活的蓝图。语文课外活动给参加者提供了广泛接触社会的机会,调查、参观、游览以及办黑板报、文学报等活动,都可以增加学生的情感体验,开拓视野,让学生获得尽量多的审美愉悦,共享创造美的乐趣。
责任编辑 黄日暖